八连精神永相传,“南京路上好八连”迎来命名 60 周年!
1963 年 4 月 25 日,国防部批准授于驻守上海某部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同年 8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写下了光辉诗篇《八连颂》,赞扬这个英雄连队,号召全国军民向好八连学习。
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南京路上好八连”迎来了命名 60 周年。南京路上好八连走过的六十年光辉历程表明,它以实际行动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01.
南京路上好八连
艰苦奋斗意志坚
1947 年 8 月,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在山东莱阳县(今莱阳市)成立;1949 年上海解放后,由于城市警卫工作的需要,连队被上级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调至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改编为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三营八连,担任南京路上的巡逻执勤任务。1955 年 4 月,改番号为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油画) 李长文 绘
* 八连官兵在南京路站岗巡逻
来自五湖四海的八连战士虽身居繁华闹市,却始终保持着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连队官兵急国家所急,千方百计节约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提出“为国家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一度电、一寸布”的响亮口号。这个连的战士人人都有三件传家宝——草鞋、自糊信封和针线包,衣服鞋袜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把节约下来的衣服和钱捐献给灾区人民。连队和各班排都自备“三箱”(修理箱、木工箱、理发箱),常用的桌椅板凳和门窗坏了,自己动手修理。八连的战士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街头巷尾,帮助清洁工人清扫街道;在火车站,帮助旅客送行李;到建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到学校,帮助修理桌椅板凳;到孤寡老人家里,帮助挑水、洗衣、做饭等等。
* “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们劳动归来
* “好八连”连长王振华在教新战士打草鞋(左图)
* 指导员王经文教战士补衣服(右图)
* 连队进行勤俭节约传统教育(左图)
* 头发长了自己理(右图)
* 营产营具坏了自己修(左图)
* 衣服破了自己缝(右图)
1963 年 4 月 8 日,总政治部在批转总政青年部《关于部队学习雷锋活动情况报告》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讲,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雷锋和好八连是对部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4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5 月 5 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大礼堂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 14 年来,第一次给一个和平年代的连队命名。在国防部命名后的一个月内,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都纷纷题词,号召大家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
* 南京军区在上海举行命名大会
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给“好八连”授旗
* 许世友与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合影
1963 年 8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专门写下《八连颂》一诗,歌颂好八连的先进事迹,号召全军各部队向八连学习。
* 毛泽东主席为八连写下《八连颂》
* 毛泽东主席接见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三任指导员王传友
02.
光辉事迹引关注
八连精神永相传
20 世纪 50 年代末,八连所在的团部将八连事迹上报上海警备区,受到上海警备区的认同。1959 年 7 月 23 日,《解放日报》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并发表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介绍这支队伍“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乐于为人民做好事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市人民一定要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和其他先进单位的榜样,进一步发扬克己奉公的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意志”。这是八连事迹首次被完整地报道出来,在上海新闻界引起反响。《劳动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广播电台都纷纷从不同角度争相报道,使“南京路上好八连”迅速家喻户晓。
* 1959 年 7 月 23 日《解放日报》
头版报道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
1962 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取材于驻守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创作演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话剧将革命军人的生活和斗争放到刚刚解放的上海的复杂环境中,艺术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继承革命优秀传统,抵制资产阶级“香风”侵袭的特殊斗争。剧中的战士们自觉抵制腐朽诱惑,将他们对繁华十里洋场的态度和置身其间的内心转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陶玉玲
向好八连战士讲述剧情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首演后引起巨大轰动。全国各地剧团争相排演,创造了建国后戏剧演出的奇迹。1963 年,前线话剧团进京演出期间,周恩来还亲自为该剧提出修改意见。总理指示一定要把该剧搬上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
1964 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拍成电影,后来该剧又被改编成电视剧。时至今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仍被反复排演,依旧保持艺术生命力,这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铭刻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一提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大家都会想起《霓虹灯下的哨兵》。
*《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03.
雕塑永驻南京路
英雄形象成名片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如今,“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虽已不在繁华的南京路,但是自 1982 年 3 月开始,每个月 10 日、20 日,无论阴晴雨雪,连队官兵都会如约来到南京路,为过往市民提供理发、磨刀、补鞋、量血压等服务。何谓不忘初心?好八连官兵,几十年,为人民,用行动、用传承,给出了答案。
* 七八十年代在南京路上执勤的好八连战士(上图)
* 十中队奉命进驻南京路,接替“好八连”勤务(下图)
2008 年,为弘扬好八连精神,上海市人大代表提议,“好八连”已成上海的一张“精神名片”,在南京路建立雕塑,弘扬“好八连”精神。提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短短两个多月,先后有 4 万多名群众和百家企事业单位自发捐款,募得 650 多万元全部建设资金。黄浦区政府先后征集了 18 套设计方案,最终选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历时两年多完成雕塑。
* “南京路上好八连”主体雕塑
2012 年 8 月 1 日,南京路上好八连纪念雕塑被安置在西藏南路、南京西路路口的南京路步行街下沉式广场中央花坛,与“五卅运动纪念碑”咫尺之遥,形成红色文化的共鸣效应。
* “南京路上好八连”主体雕塑
雕塑由单座主雕和浮雕墙组成,主雕高 3 米,由 5 个人物组成。浮雕墙由《八连颂》、浮雕、简介三部分组成,长达 20 米。浮雕用“初创”、“服务人民”等 11 组图案生动展示了“好八连”的精神风貌。
落户南京路的好八连雕塑,不仅是上海拥军的生动写照,也是上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崭新坐标,成为上海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 “南京路上好八连”浮雕墙
04.
奋斗强军一甲子
永葆本色向战行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光阴荏苒,本色永恒。一个甲子时光里,“南京路上好八连”(现为第72集团军某旅三营八连)几度更换营区、几经任务转换、几番改革重塑,始终保持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面建设不断取得新跨越,在人民军队行列中挺立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八连官兵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检验车辆性能、检查战备物资;无人智能侦察课目成为训练“新宠”,实现了从“苦身子”向“强脑子”的转变;海军、空军、火箭军,联合作战理念深入人心……
1963年4月25日,八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从此,八连成为全国全军的一面旗帜。授称以后,有两个年份更具特殊意义——
一次是2017年4月25日,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八连整建制转隶到第72集团军某旅,成为一支特种作战分队。
一次是2023年的4月25日,一甲子岁月征途如虹、六载时光转型冲锋,她浴火重生……
从“霓虹哨兵”到“霹雳尖兵”,转型以来,八连在多个比武赛场和演训战场绽放异彩。
进入新时代,八连进一步明确会议的七种时机,使得全连官兵时时谦虚谨慎、连队始终正气充盈。每月10日、20日走上南京路为民服务,是八连坚持了41年的好传统。理发、补鞋、量血压……41年过去,官兵们还在坚持着这些为民服务的“小事”。随着时代变迁,八连为民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延展。
编辑 / 孙冲
资料 / 咂劲南京路 东部战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