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这抹“红”触手可及,黄浦这样做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2023-09-25



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革命文化构筑了黄浦城区丰厚的红色底蕴。近年来,黄浦区积极履行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所在区的使命与责任,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努力打造具有显著标识度、群众参与度的红色文化品牌,让市民游客感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近在身边的红色文化。


深入挖掘史料,确保修旧如故


数据显示,黄浦区域内现有经《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认定的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143处。对于红色旧址的修缮,黄浦区始终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以党史为依据,边设计边论证、边发掘边修缮,还原建筑历史年代的特点,使红色旧址“修旧如故、恢复原貌”。



云南中路171—173号,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紧邻天蟾逸夫舞台。90多年前,这里以“福兴”商号招牌为掩护,设立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这个地处城市中心的红色中枢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关,见证了中国革命风云变幻的三年,更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重要历史阶段。



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保护利用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历史资料有限,图片资料仅存三张摄于1946年的黑白照片,专家和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和回忆文章,并在修缮过程中边发掘边调整方案,努力还原历史原貌并与相连的天蟾逸夫舞台外立面保持建筑肌理协调。如今,百年旧址重展昔日风采,历史建筑风貌恢复如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秘密办公地的历史身影得以再现。



而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保护修缮项目中,施工单位使用旧式石库门建筑建造的全套工艺,完整保留旧址现存结构,并将旧址修缮与提升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相结合,对弄内三排居民房屋同步进行外立面改造,有效改善旧址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让老房子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精心实施布展,面向市民开放


年过六旬的蒋阿姨曾在云南中路171-173号住了40余年。当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修缮完成开放参观后,她第一时间回到曾经住过的小屋,听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她难掩激动。



更令她难忘的,是旧址在展陈设计上的挖空心思。参观者可以化身党的秘密工作人员执行任务,在电子屏幕上体验用隐形墨水抄写秘密文件,而隐形墨水的配制则需要好好思考一番,例如柠檬汁加熨斗、小苏打加茶水、葡萄汁加淀粉水、碘酒加硫酸亚铁溶液……



依建筑特点而设计270度环屏沉浸式影片、有趣好玩的多媒体互动体验,这一切都是黄浦区在对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修旧如故的同时,按照修缮与展陈一体考虑、同步推进的原则提前谋划,挖掘研究旧址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运用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化的突破性展陈方式,努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性和可看性。



除“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史迹陈列展外,自2020年7月起,黄浦区还先后建成开放“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史迹陈列展、“永恒的灯塔”——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又新印刷所旧址史迹陈列展、“革命熔炉”——党的早期理论教育基地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史迹陈列展,结合红色革命旧址深厚的历史承载,让党课学习沉浸在历史现场,在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宣传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悉,场馆开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党史方面的专家学者、耄耋之年的老人、成群结队的青少年,总接待人数逾10万人次。


下一步,黄浦区将结合实际,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这一民生实事工程,用更接地气、更直抵人心,更能引起党员、群众共鸣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形成红色资源传承传播、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新优势。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区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不分类、不收运”!黄浦严把垃圾分类“源头关”


2.黄浦“论剑”!连锁经营管理及供应链管理高手争夺国赛资格


   JOIN 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