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文物“活起来”,考古黄浦又有新方式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2023-09-25



在第十八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10日,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黄浦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办公室协办的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黄浦区主场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考古黄浦年轮发布仪式举行,宣告开启黄浦区推动“海派城市考古”的新篇章。



黄浦区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虽然面积是全市最小的区,但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却占全市近六分之一,分布密度为全市最高。


近年来,黄浦区以活化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区内超过90%的不可移动文物已覆盖“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另有近20条各类主题的海派城市考古线路,串联起分散的文物建筑,勾勒出隐藏的历史年轮。



对于黄浦区多年来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成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晶表示,从“扫码阅读”的1.0版、“建筑开放”的2.0版,到现在的“数字转型”3.0版,生动诠释了“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新理念,希望黄浦区按“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目标任务,继续妥善处理好城市有机更新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推动城市文化深耕厚植、成风化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活动现场,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考古黄浦年轮”标志。标志取黄浦区地理范围为造型轮廓,融入树木年轮纹理元素,以红、蓝、绿三色分别代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搭配象征黄浦的主题色,整体呈现清新淡雅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寓意黄浦区海派城市考古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放松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旅游体验。


据悉,黄浦区文旅局提出“考古黄浦年轮”的概念,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推广“海派城市考古”活动,借鉴传统考古范畴“价值发现”功能,让文物“活起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



活动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副院长宿新宝推介了“黄浦文博”微信视频号,今后将定期推出“秒懂建筑”的短视频。记者了解到,当前黄浦区的“建筑可阅读”项目已形成1个微信小程序、1个微信公众号、1个微信视频号、500余处在线阅读点位、12条走读推荐线路的基础内容体系,另外涵盖了“走进外滩建筑”游览品牌、“华夏讲堂”讲座品牌、文创产品等衍生内容,融合文物建筑文史、地理信息、线下走读线路、线上游览观赏和深度阅读的功能。


随着“海派城市考古”项目的推进,黄浦区以“考古黄浦年轮”为主题,已推出“跟着书本去考古——心中的信仰,脚下的力量”“跟着画作去考古——探寻上海近现代美术文化带”“跟着城墙去考古——走进老城厢里的明代望族”三条概念线路,在活化文物、促进文旅融合方面进行有益尝试。而在活动当天,又一条线路“寻找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外滩”首发,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的建筑师们带队,途径多家老洋行、文物保护点和优秀历史建筑打卡。



遗产日当天,嘉宾乔争月和宿新宝也以一场线上直播带领更多观众“云游”活动举办地——圣三一堂。圣三一堂被认为是19世纪上海近代建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钟楼高逾48米,当时是外滩沿线的制高点。2007年至2009年,教堂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复工程,拆除了后期增加的楼板,恢复了高畅的大空间,复原了钟楼塔尖。2019年,圣三一堂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黄浦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科学会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商船会馆,以及明复图书馆民进成立旧址等多处平日不开放的建筑,也在6月10日免费对外开放。


记者 / 刘艺 李德翔

编辑 / 孙冲

片 / 区文保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让精神文明建设“走”进生活,“住”进心田


2. 包粽子少不了这两样,粽叶糯米销量走俏!


   JOIN 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