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勇气、自卑感和争取优越

伊娃·德雷克斯 生活书店 2023-03-23



提起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关注生活书店图书的读者不会陌生,生活书店出版的《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都是他的作品。今天生活君要和大家推荐的《阿德勒理论导读》基于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学术演讲,阐释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体系与发展。


勇气、自卑感和争取优越


文丨[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


假如你只关心自己的成就,而不同时关心其他人,也不注重要求为他人福祉做贡献的价值体系,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很难与其他人和睦相处。通常,贡献包含完成任务和发挥出色。即使简单的任务,也可能完成得很好或完成得很糟,而高水平的成就会产生对社会的巨大贡献。然而,一心只关注自己的成就,就会阻碍与他人的良好合作。只关心自己的成就的人往往难以意识到别人的需求或者“形势的需要” 。很多在商业上或专业上的“成功”人士,都是信心十足,成就杰出,然而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婚姻不那么成功,他们孩子的潜能开发不出来。对他人的福祉缺乏关心,会限制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理解力,所以自信,作为一种“我能行”的信念,对实际生活而言是不足够的。


社会兴趣有时会与其他动机相混淆,比如努力取悦他人或顺从。由于做贡献通常要求拿出创造性的办法而不是顺从,且由于顺从实际上有可能妨碍对他人形成帮助,顺从绝非社会兴趣所指。同样地,取悦他人也不等于社会兴趣,虽然当一个人做出贡献时的确会令其他人高兴。两者的差别在于意图。如果一个人付出努力的首要目标是取悦别人而不是做贡献,那么当努力的结果与贡献对立时,这个人可能仍会努力去取悦。为了做贡献,你经常不得不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去引发其他人的不满。因为想让孩子高兴而“不忍”对他说“不”的父母,经常是并没有为孩子的幸福做出贡献。其目的并非做贡献,而是私利。取悦他人是一种让自己受欢迎的手段,不同于帮助解决问题或改善局面。将取悦他人作为做贡献的副产品,还是作为增强个人地位的手段,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  图片来源:www.infzm.com


为了做贡献所带来说“不”的勇气,有时会被误解为对抗或反叛,其目的会被错误地归结为引起注意或争夺权力。正如顺从不等于社会兴趣一样,不顺从也不等于社会兴趣。即使许多反抗者说的话像是在关心公共利益,但其目的是不是做贡献,仍可由他在多大程度上是在寻求解决问题而非争取特殊地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在寻求合作而非引发冲突中区分出来。


阿德勒指出,儿童时代有两种类型的经历尤其可能导致自卑感。一种是被溺爱和娇纵,孩子自己什么事情也不做,其他人却过度保护和“惯坏”孩子。另一种是被拒绝和忽视,孩子被像弃儿一样对待,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怀。第一种情况导致自卑感,是因为孩子被剥夺了做贡献并认识到自己力量的体验。他长大后,会坚信其他人一定会照顾自己。这样的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做贡献,自信感较低。被忽视的孩子也感到自己做不了贡献,因为其他人并不欢迎他的贡献和努力。这两种类型的孩子都明显缺乏信心。


为了克服自卑感,孩子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努力寻找他的位置。最常见的情况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者获得权力为目标。假如孩子没有感觉到平等,他会试图通过以某种方式变得“特别”来找到一个位置。孩子有可能使用有益的手段,比如努力成为刻苦的学生、优秀的运动员,或者见义勇为;孩子也可能会通过干扰性或破坏性的手段,如炫耀、欺凌弱小或者蓄意破坏。在这一纵向过程中,孩子误以为优越就是平等。为了克服自卑感,孩子很可能为优越而努力,误以为获得了优越,他就将“像其他人一样特别” ,进而就和他们平等了。孩子不知道他追求变得“特别”的目标,是作为克服自卑感的手段。然而,在心理咨询时采用适当的揭示方法,心理咨询师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幼小的孩子认识到他的误解和目标。但是对于较大的孩子和成人,采取这样的充分表达的方法要困难一些,因为 大孩子和成人所存在的这种误解 (偏执) 和目标要更加根深蒂固。


▲  孩子干扰他的同学,挑衅他的兄弟姐妹,调皮捣蛋,粗心大意,莽莽撞撞,以打扰别人的方式引起注意。


德雷克斯的著作 (1947年,1948年,1957年) 中描述了没有归属感、不以贡献为目标的孩子们的四种错误目标。这四种目标都与孩子们试图找到“特殊”位置,认为这样会带来“归属”的错误观念有关。首先是寻求关注的目标。孩子们错误地认为“我只有获得人们的关注,才有价值,只有那样我才有归属感” 。寻求关注的目标有可能被导向有益的方向,比如成为老师特别的帮手,或者成为家里的“好孩子” 。寻求关注也可能被导向“无益”的方向,即对个人或其他人的生活都未产生积极影响。孩子干扰他的同学,挑衅他的兄弟姐妹,调皮捣蛋,粗心大意,莽莽撞撞,以打扰别人的方式引起注意。


德雷克斯在很多书中都描述过这种目标。例如,当孩子在通过激怒别人来寻求关注时,如果他受到斥责,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但那只是暂时性的。而且,假如通过“有益”的行为没能获得别人的注意,那么“取悦”行为就可能转化为激怒行为。将引起注意作为目标,能够很容易地与将贡献作为目标区别开来,因为一个以贡献为目标的人无论是否受到注意,都会继续做贡献。


为了变得“特别”而努力,以及想通过引人注目而找到位置并因此感到沮丧的孩子,很可能转向另一个目标,即追求权力。权力目标有很多形式,但都意味着支配。以权力为目标的孩子或成人,有可能是个恃强凌弱的人,或者是个公然的“霸王” ,但也可能以更微妙的专横形式表现出来。孩子可能示“弱” ,也可能示“强” ,以成为“小霸王” 。以其恐惧或疾病来支配他人的孩子,能够像打架和威吓的霸凌者一样,获得凌驾于他人的权力。支配的目标反映了一种“你必须照我想要的去做”的心态,因此比寻求关注的目标更令人不快。就孩子而言,这也反映了一种更令人沮丧的前景。关于干扰他人的行为,区别在于支配人还是支配任务。以权力为目标所指的孩子并不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除非在这一过程中他放弃寻求支配他人。此处的权力指人际间的支配,而有权力取向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由于不够尊重他人,而破坏了和谐和合作。



▲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假如沮丧的孩子认定他无法通过权力来找到位置,并深深地感到受伤,他或许会寻求第三个目标:报复。随着孩子沮丧和受伤的感受越来越深,他会试图通过减少社会兴趣来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自己感到受伤,因而通过寻求伤害别人来追求优越的目标,可能是孩子认为的自己能寻找到某种地位的唯一方式。以复仇为目标,寻求反击并伤害他人,说明孩子的挫败感极强。他不再相信自己是被接纳和需要的了,因此孩子会采用极端的手段来主张他的重要性。


假如这样的办法都不能带来生活的成功,孩子就会更加沮丧,坚信自己根本是无足轻重的,于是他就可能追求第四种目标。那是一种彻底退缩的目标,正是阿德勒所谓“自卑情结”所反映的状态。有这种目标的孩子不再进行任何外向的努力以创造优越地位。其特殊性表现为以“别管我”为目标。有这种目标的孩子不再相信任何努力会有益。假如大人试图施以援手,那么孩子的反应也将使大人也会感到沮丧,以至于大人也会认为这孩子无可救药。



本文摘自

[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作品

《阿德勒理论导读》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新书推荐



《阿德勒理论导读》

[美]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 著

李阳 译

ISBN 978-7-80768-206-6  定价:3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本书入选☞中版好书榜(第五期)


内容简介


《阿德勒理论导读》旨在以简化和浓缩的方式,向读者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本书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学术演讲,阐释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体系与发展。书中采用了历史性的视角,介绍了其理论体系的三个原则,即“整体性”、“目的性”与“社会性”延伸出了更多的独创概念,如私人逻辑、家庭星座和生活任务等。阿德勒理论所关注的思想和概念,以及社会嵌入性,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


长按扫码,即刻购书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生活书店8月新书推荐


▲  点击图片阅读


近期文章推荐


据说读了这本书就能打破“二次元之壁”?

研究中华饮食与文化,这本书能“一棒子”把人打醒?

王小波是如何“炼”成的?

元元:绘画是生活的色彩

我的旅行青蛙这么久没回来,原来是在路边偶遇了这些昆虫

1个人住23㎡,你的家也可以是很多人的梦

明天早餐吃什么?


推荐阅读书单


书单丨生活书店7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生活书店2017年度好书

书单丨剁手是一群人的孤单,看书是一个人的狂欢

书单丨适合在下雨天读的10本书

书单丨一份来自85年做书老店的推荐书单

戳“阅读原文”,直达当当购书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