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联生活书店编辑“再次推荐”(第四期):百年贝聿铭

生活书店 2023-03-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生活周刊 Author 贾冬婷




这是生活书店2019年推送的第239篇文章


每当购书的时候,不论是在网站看详情页介绍,还是在书店里看封面的腰封、封面和封底,【编辑推荐】,都是读者们最常看到的内容,简短几句话,总是不能完整推荐一本书。作为一本书的“幕后英雄”,编辑其实还有很多话想和读者们说,在今年“11.11”购物狂欢来临之前,给“幕后英雄”一次“再次推荐”的机会。


第三位“再次推荐”的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百年贝聿铭》。11月1日开始,会陆续有生活书店的编辑为大家“再次推荐”好书,作为一份实用的“囤书指南”,敬请期待!


三联生活书店编辑“再次推荐”(第三期)



生活书店编辑“再次推荐”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刻加入购物车



在万圣书园一进门对着的新书展示台上,近两个多月以来一直摆着一本书,环绕在一众历史类、思想类“硬核读物”中间,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张笑脸,显得更加亲切温暖。从拆开塑封的那本样书上的痕迹可以看出来,它被拿起来翻阅过不少回。它就是《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

 

这本书是今年8月上市的。坦诚地说,7月中旬把它做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丝隐隐的顾虑,担心读者们会觉得这是一本为了追贝聿铭逝世的新闻热点而现攒的“急就章”,但事实证明,过硬的内容是最有说服力的,从各大网店的读者评论可以看出,这本书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与市面上许多根据贝聿铭自传等资料拼凑改写的传记不同,《百年贝聿铭》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缘起于2017年贝聿铭诞辰百年之际《三联生活周刊》“百岁贝聿铭”封面故事。此间,李菁、贾冬婷两位记者(即本书作者)在世界范围内寻访了贝氏建筑作品、贝氏家族成员和贝聿铭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当期封面故事完稿后,两位作者意犹未尽,携手续写延伸,完成了这本书。在书稿的终审意见中,总编辑评价这本书“既是一部贝聿铭的成长传记,又是一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的编年史传”,概括出了这本书的两条线索。而事实上,贝聿铭的一生是很难用几句话抑或几本书来概括的:他的一生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跨越了种族和国界,是一道永恒的华人之光。这本小书,或许可供大家以阅读的方式打开了解贝聿铭的一扇窗,珍藏这道永恒的光。

 

新书上市后,各大媒体发表了相关报道,其中《北京晚报》发表了整版书评,《北京青年报》刊登了相关书摘——



▲  《北京晚报》报道:贝聿铭为何能同时被中西方文化认可



▲  《北京青年报》报道   贝聿铭:跨越东西方的人



在这里,摘录这本书的序言,供大家品读。


跨越东西方的人


文丨李菁  贾冬婷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些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1989)、香山饭店(1982)、苏州博物馆(2006)……都被时间证明了永恒性,甚至到2012年,还有一座折纸状的圣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落成。2019年5月16日,年逾百岁的贝聿铭逝世,但建筑师之名,却因为这些建筑而永存。


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而超越建筑师身份之外,贝聿铭又是如何见证和参与这一个世纪的历史的?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贝聿铭对东西方文化的跨越。在西方现代性的想象中,世界最基本的秩序表现为两组二元对立:时间秩序上的古代与现代、空间秩序上的东方与西方。作为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精神因子,东西方的二元性也蕴含了人类精神终极结合的张力——西方理性的、伦理的、实证的、应用的精神正需要东方倾向于内心生活和直觉思维的精神的补充。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渴望从民族和国家的藩篱之中挣脱出来,去寻求一种更丰富、更包容的世界性视野。因此,如何跨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道“玻璃门”,更成为人类命运的重要母题。


纵观东西文化交流史,完成这种跨越的人寥若晨星。这其中,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样本——他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前辈建筑师柯布西耶式的圆形镜框和后面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永远上扬的嘴角、考究又不至于古板的西装、风度翩翩又有分寸感的态度,都给人一种精妙的平衡感,以至于贝聿铭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形容他为“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某种意义上,贝聿铭是东方和西方、艺术和商业、阴与阳、新与旧等多重矛盾的统一体。



身为一个华裔美国人,贝聿铭在他的建筑王国里跨文化的成就斐然。1964 年,贝聿铭击败名气比他大得多的路易斯·康,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此后两人成为至交,因为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不但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予世人的印象。1978 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1983 年更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1980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出人意料地邀请贝聿铭主持卢浮宫扩建工程,他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忙——一方面,他可以带来新世界的灵感和效率,却不会给人招摇过市的美国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的中国血统仿佛给他注射了预防针,使他得以抵御法国的排外主义。这个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在争议声中成为巴黎最新的“纪念碑”,也给贝聿铭笼罩上一层无往不胜的光环。更具跨越意义的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贝聿铭就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被屡屡邀请重返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建成于1982 年的香山饭店、1989 年的香港中银大厦、2001年的北京中银大厦、2006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还有2009年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文化寻根和重建;而建成于1997年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8年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在更大跨度上对人类文化精髓的探寻。


贝聿铭对文化的跨越当然不只局限在建筑领域。正如尼采所说,“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尽管不愿担任政治角色,但贝聿铭在职业生涯中,却屡次站在历史事件的台前。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破冰之旅中,在肯尼迪中心的一次招待晚会上,贝聿铭在其中两幕间担任了报幕员;美方还特意安排邓小平在刚建好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发表演讲,该馆的建筑师正是贝聿铭。而在此之前的一年里,邓小平已经两次邀请贝聿铭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希望他能在紫禁城周围留下美国式的现代化印记,而他最终选择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一座低层饭店,并影响了故宫周边高度限制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在贝聿铭身上并存着两个世界,而他也同时被两个世界所需要。



某种意义上,这出于历史的偶然。如果将贝聿铭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是1917年到1935年,他在中国,而且是一个某种意义上无法再现的传统中国:他出生于1917年的广东,封建帝制刚刚分崩离析,中国正挣扎着要以还在襁褓中摇摇晃晃的现代制度取而代之。贝聿铭的父亲——银行家贝祖诒带着全家从广东到香港,再到上海,既是寻找避风港,也是占领桥头堡,要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的对撞点上寻找一条现代中国路径。相对于半西方城市的上海,相邻的苏州则是传统的中国城市,中学时期的贝聿铭会在每年暑假去苏州的祖父家,学习一整套儒家礼仪。这个阶段直到1935年,贝聿铭去美国求学。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第二个阶段在美国,从他1935年去求学,到1978年以个人名义被邀请回国,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他拜在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门下,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地捍卫着现代主义,也借此确立声名。第三个阶段从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改革开放直至他逝世,贝聿铭游走在中美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作为寻根者,也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跨越者。


可以说,贝聿铭经历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最好的时期,又恰好躲过了它们的灾难期和衰退期,从两个对立又互补的世界中汲取了精华:中国赋予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扎根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感;而另一方面,美国使他能够从过去的历史重荷中解放自己,成为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言人。



在贝聿铭所见证的这个世纪之初,东方和西方曾爆发过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热”,这场文化的发酵延续至今,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不仅要拥抱文化和制度上那些激动人心的转变和多元化,而且要面对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空前裂变和崩塌。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什么,要坚守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建立一种既包容又自我的视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我们希望带读者去深入观察贝聿铭的原因。


为了走近贝聿铭,我们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同样是建筑师的贝建中和贝礼中,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还原了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30 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让我们以贝聿铭对自身跨越者身份的描述来进入这本传记:“如果你对人类情感的历史——那也正是建筑史的本质——进行思考,你会注意到,最为硕果累累的想象力的发展,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时发生。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许扎根于彼此非常对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们真的能碰到一起……那么,一种出人意料的含义丰富的关系就会出现。由于我生命中的对立面逐渐获得一种互补性,我在这些方面感觉到了发展。与此相比,这些年中我在设计建筑方面取得的进步就不再那么新颖、有用、令人振奋。这好比是播种和收割,季节和情绪的循环,光和洞察力的运动,你种下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你永远不会搞得很清楚,收获也许是一次性的,也许是重复进行的。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环境促成的。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本文选自《百年贝聿铭》

李菁  贾冬婷  著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再次推荐”阅读


《百年贝聿铭

作    者:李菁 贾冬婷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99-8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刻加入购物车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


▲  点击图片阅读10月新书推荐


近期文章推荐


新书推荐|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谅解父母的关键是什么?

周杰伦的《说好不哭》的MV中隐藏了这么多东京旮旯

有哪些经济学原理,能打通你为人处世的“任督二脉”?

骑士与死亡: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故事

“别人家的儿子”都是相似的,但母亲的类型却各不相同


推荐阅读书单


书单丨三联书店&生活书店10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书店&生活书店9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书店&生活书店8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书店&生活书店7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6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5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4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3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2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三联生活书店1月新书推荐

书单丨开学季,三联生活书店推荐这些好书

书单丨2019年三联生活书店值得期待的好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