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百多位在桥洞下过夜的外卖员,被他们接走了

杜晨薇 上观新闻 2022-05-10


173位外卖员在浦东新区三林镇一处待开发的空地上过夜,这是截至5月8日晚9点35分的数据。


这里本是一块项目的工程用地。从5月1日起,它临时变成了专门留宿外卖工作者的驿站。空地上一共摆放着100顶帐篷,极限可以容纳200个人居住。


三林镇的公安和城管部门在此前一次又一次的巡逻和排摸中发现,许多“小哥”为了在白天保障这座城市的物资递运,已经长达半月之久住在桥洞下、车厢里,或是路边随手搭设的床铺。镇里决定建设临时的驿站,将小哥们接走。


驿站从选址到建成,花了仅仅24小时。而后,三林镇的外卖员们终于有了一个有床铺,有热水,有插座的,临时的家。



白天搬了四五百斤货

晚上只想伸直了腿睡一觉


四川籍小哥曾召兵是5月1日住进来的。在此之前,他在这座城市里“飘荡”了一个半月。


没错,白天的8点到晚上的9点,他可以穿过半个上海,给40公里外的居民小区送蔬菜。到了晚上,他在未被封控的朋友家住过,在桥洞里住过,在同行的车里睡过一阵,车身的长度让他一整夜伸不开腿。


疫情期间的配送工作,变得更加辛苦。曾召兵供职在“饿了么”平台已有多年,他的任务是“帮买”,类似同城闪送服务。这一个半月来,曾召兵的接单量比往常翻了一番,但任务难度却可能是数倍。


一次往两公里外的地方送货,路封了三处,他最后绕了十公里。更多时候他需要扛住“不能承受之重”——每一包货物都少则十几公斤。还有一次,他接了500斤物资的“大单”,尽管运送距离只有600米,却来回折腾了半天。


曾召兵决定在疫情期间出来跑业务时,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只是没想到这么苦。”他说。每天,除了常规工作,一次核酸、两次抗原,也是工作任务的一部分。“现在出去找一个做核酸的地方很难,有些流动摊位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不好找。”


吃饭是更大的艰苦。“商家都做线上的生意,我们经常是人在店里,就是买不着。一日三餐?怎么可能,一天能吃到一顿已经很好了。”


曾召兵和另外两个小哥朋友“搭伙”,当天谁能买到吃的,就带回来一起吃。但即便众人拾柴,也有扑空的时候。“前天就一直饿到下午4点多,直到驿站发给我们每人两个自热米饭,可算吃了顿饱的。”


住进驿站后,三林镇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单位陆续送来了一定量的物资。前两天曾召兵还拿到过矿泉水、面包,还有火腿。“算是帮我们解决了几顿。”


最大的改变是睡眠。曾召兵说,真正称得上睡觉的日子,要从住进驿站开始。“以前只能叫打盹、凑合。现在有一张自己的床,腿想怎么放怎么放。”


对于住在驿站的日子,曾召兵觉得自己的满足感已经接近顶端。“如果说还缺点儿什么,那就是能不能有人来给我剪个头发。太长了,快忍不了了。”


曾召兵曾睡过的后备箱。


杭州来支援的“夫妻档”

终于搬离雨天渗水的“路边摊”


皇金今年只有23岁,却已是“美团”的经验骑手。她不是小哥,而是一位小姐姐。她也不是本地人,而是和丈夫一起,从杭州奔赴上海支援外送一线的。


但皇金他们来得有些“不是时候”。“4月初到了上海,公司说住宿实在安排不过来。我们就在御桥路支了一顶帐篷。”


中间遇到几次下雨。帐篷外大雨,里面小雨,地面还总是渗水。直到5月2日搬进驿站,皇金两口子有了一顶独立的、足够大的、不再渗水的帐篷。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夫妻档”和女骑手的个人隐私,驿站尽量将他们安排在生活区边缘,较安静的区域。


皇金觉得不该叫它驿站,显得很临时。“我们都叫它‘招待所’。从杭州来的7个人,现在都住招待所。”


皇金每天要外出跑200多单。期间,电瓶车的充电,手机的充电,都要跑回外卖公司的站点。洗澡?洗头?那就别想了。被问及疫情后最想做的事,皇金不假思索:好好洗个澡,好好吃个饭,好好睡个觉。



17个“红马甲”为驿站护航

总想为小哥做点儿什么


驿站是三林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建立并运营的。来自城管的5名工作人员,以及12名特保人员,身穿红马甲,分三班为驿站的运转保驾护航。


5月8日这晚,机动队队长徐丹毅在驿站值班。10点,他和同事将抗原送进一个个帐篷里,顺便“点名”。


小哥不是固定的。每天都有人进来,也有人出去。当然,出去大都是因为公司给他们安排了住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徐丹毅说。


而为了让驿站的管理更有秩序,人员进出登记、场地消杀、抗原情况统计,都必须有工作人员及时跟进。这是徐丹毅他们值班的意义。



驿站的条件受空地环境所限,除了24小时热水和接入每个帐篷的电源以外,排水设施和可供电瓶车的充电设备都不具备安装条件。“我们也为此动了很多脑筋,总还是想为外卖小哥多做点什么,他们太辛苦了。”


而令徐丹毅感动的是,尽管外卖小哥在这里还是洗不到澡,且只能用简易的方便马桶,但他们依然心怀感恩、遵守规则。


“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我们要求小哥们尽可能在晚上10点前回来。他们很多人都非常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他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和这座城市都记得。”徐丹毅说。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杜晨薇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Wing

◢ 猜你想看↓↓
上海一座普通公寓楼里,住着15个重病患儿家庭,疫情下他们的生活→
在患者与方舱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去安徽隔离的1万多上海人,被当成亲人!安徽医疗队援沪,上海人热情感谢→
参与过武汉保卫战的他,又冲上大上海保卫战前线:当“出气筒”又何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