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虹路短驳公交客流拥挤”引热议!忙时挤不上去,闲时一等30分钟?
近日,一段“淞虹路短驳公交客流拥挤”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显示,短驳公交车已挤得满满当当,而车外仍有大批乘客未能上车。发布者“David”介绍,每到下班高峰,淞虹路接驳站总是挤满了人,现场没有分流等措施,他质疑如此“接驳”存在一定的疫情传播风险。
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目前2号线徐泾东站、虹桥火车站站、虹桥2号航站楼站三座车站仍暂停运营。与此同时,地面公交开设申昆路站、淞虹路站两条临时接驳线路,从2号线换乘17号线的乘客可从淞虹路站1号口出站,乘坐地面短驳车至17号线蟠龙路站,这也正是“David”所说的短驳线路。临时开设的短驳线路是否真如他所说,客流拥挤以至于挤不上车呢?临时短驳线路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去现场体验了一番。
短驳公交进站,乘客们一拥而上。
晚高峰站台挤满人
市民呼吁科学分流、加大频次
据悉,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帮助乘客节约换乘时间、少走弯路,淞虹路站根据车站客流特征,配备了便携式扬声器、警戒绳、移动导向标志等设施设备。6月22日晚5时30分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地铁停靠目前的终点站淞虹路后,乘客们根据站牌引导,有序地朝各个方向分流而去。
1号口外,公交站台旁的提示牌正对着出站口,“17号线短驳公交上客点”几个字为涌来的客流指明了方向。记者到时,人行道上并列的两个公交站牌周围已经挤满了人,人群还一度向西侧延伸出五六米的距离。根据站牌指示,除了短驳线外,该站点还有141路、1205路等多条公交线路,由于人行道场地有限,所有线路的乘客都围在站台附近,现场格外拥挤。
“17号线短驳公交上客点”提示牌。
马先生(化名)每天乘坐该线路至蟠龙路再换乘17号线。他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来,每到晚高峰,站台都是这样的状态,再加上出租车、网约车的停靠,相应路段也面临着较大交通压力。“每条公交线路都有固定的客流人群,突然增设的短驳线超出了公交站台的承受能力。”他建议,可以考虑将上客点挪移,或者专门辟出短驳线的排队区,避免人群聚集。
其实,高峰时期的接驳车数量不少。下午5时30分前后,接连3辆接驳公交驶入站台,成功接走了站台的目标乘客。不过,一趟趟地铁驶来,乘客也再度向公交站台涌来,没过十分钟,站台便又恢复了之前的拥挤状态。直到下午5时50分,新一班接驳线才缓缓进站。等候的乘客蜂拥而上,经历验码、刷卡等环节,颇费了一会儿工夫才顺利上车。还好,下一班接驳线也紧随其后而来,人群得以有效分流。对此,乘客王女士建议,与其20分钟来两辆车,还不如加大接驳频次,减少乘客滞留。
高温天等30分钟吃不消
市民建议增设发车时刻表
近期,申城气温骤升,接连多日发布高温预警。如此高温,给等候乘坐接驳车的乘客也增加了许多烦恼。
6月27日中午12时15分,记者再次来到“17号线短驳公交上客点”。晌午时分,太阳正烈,气温更是直逼35摄氏度,乘客们挤在站台下方仅容一人站立的阴凉处,等候接驳车的到来。5分钟后,刚从医院配好药的王阿婆到达站台。攀谈中,她告诉记者,非高峰时期接驳线间隔在20分钟以上。但由于站台并无时刻表,像她一样的老年人无法从手机上查询到前一趟车何时离开,只能守在站台“等车来”。
正午时分,乘客们“缩”在阴凉处等车。
12时45分,接驳线在众人期盼中缓缓驶入站台,早已汗流浃背的王阿婆赶忙上前刷卡乘车,总算享受到了空调冷风。“如果能有电子时刻表就好了,要知道还有30分钟才来,我们可以进地铁站或者商场里避避暑。”蟠龙路站也是同样的情况,只是蟠龙路公交站属于换乘大站,站台的遮阳棚比较宽敞,情况略好一些。
蟠龙路公交站台的遮阳棚比较宽敞。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13时15分下车时,听到接驳车上语音提示,下一趟车发车时间约为13时55分,这一间隔时间超过了原定的30分钟发车间隔时间。而且,在站外等车的乘客和核验场所码的工作人员均对此并不知情。“中午的发车间隔这么久,站台又没有时刻表,体验太差了”,乘客们说。
作为特殊时期的应急措施,接驳线的确为群众出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但是面对高温天气的考验和市民的热切需求,这一服务或许可以在细节上再下些功夫,例如在站台增设实时更新的电子时刻表,或定下具体发车时间并及时告知候车乘客,抑或是在上客点增设遮阳棚、遮雨棚等,真正服务到市民的“心坎”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栗思
校对:hui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