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夫妇开了30年,市中心的这家小店即将暂别!最近打折清仓→
“老景,我带朋友来拿之前跟你要的鲁迅诗集。”
“好额呀周老师,老早帮㑚寻出来了,诺,侬看看来塞伐?”
2月18日下午,媒体人周力和朋友熟门熟路,走进文庙牌坊路口的上海旧书店。
此地附近早就完成居民旧改动员,尤其文庙一条街,多数沿路的门都被砖封死。只有书店和它身旁几间小店还开着。
“我们这里暂时不会拆掉的,因为是保护建筑,背后连着少年宫。”景懋说。
景懋和姚引娟。
一爿区区13平方米的店,居然有两位负责人。男的叫景懋,女的叫姚引娟。30多年前,他俩是上海旧书店的同事,又成了夫妻,1994年脑筋活络的姚引娟拉着景懋离开“大本营”,开了中华路这间店。
周力也叫老周,写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出了几本书,都和上海角角落落变迁的观察和记录有关。“city walk”火了以后,更多年轻人知道了他,晓得他是上海的活地图。
没事就荡马路的老周,要读懂这座城市,很多时候要从阅读文献开始。他喜欢逛书店,兜书摊,隔三岔五就要来弄几本稀奇的书。有的自己做研究用,有的带朋友来,帮朋友带。用他的话说,这间旧书店,延续了文庙的文脉与书香。
2月26号,上海旧书店就要闭门装修,4月份再开。老周说,这不是告别,但也是告别。因为店还在,老夫妻趁这当口就要退休了。
一间旧书店,选什么书,卖什么书,全然与经营者的喜好,经验,气质,建立起读者的圈子有关。人换了,店的魂也就换了。
和多数二手书店一样,小店经营书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便宜收来的常见书,有新有旧,主打性价比,周边居民走进来,3块5块,看中了拿起来就走,有正品保证,成色拿在手里看得清楚,比网上买直观,还能省个邮费。
还有一种是古籍,珍本,善本。有时候,只言片语,几片纸张,却价值千金。历史的一个小片段,小真相,往往因为这几页稀奇的纸而有了存证,甚至会发生翻转。
小店里值钱的古籍善本卖得剩下几本,原来书架上塞得满满当当。
以好价钱收到这样的书,是二手书商的真功夫,在所谓信息扁平的时代,那些历史与典籍的幽微角落,互联网之光依然无法照亮。
有信息差才有利润差,懂还是不懂,就是书商与卖家之间智慧的博弈了。说到底,书商给买家的价格又是很透明的,毕竟通常买家才是最懂的人,这些纸张只有在特定的人那才有价值,有了价值,才会有价格。
这些年来,做这些冷门书,老夫妻被“坑”过,也赚到过真金白银,总的来说,能把小店撑住,算有真本事。不过,老景说,真正能把小店的日常开销做出来,还得是那些便宜跑量的书:“古籍贵是贵,一个月卖得了几本,又有几个人要啦?”
迄今为止,这间小店已开了104年的时间。
1920年,它叫西门书店,经营的就是二手书。书店一楼卖书,二楼咖啡座,领时代风气之先,自有一番派头与优雅,这里因而进出往来过不少的名人、文人,书的交易频繁而兴旺。
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改名群众书店,再后来成为上海旧书店体系中的一间,时代风云流转,小店几经易主,终究在书商风云际会的文庙熬成一个地标式的存在。
从1994年到现在,小店在夫妻俩手里盘了30年。
姚引娟回忆,90年代买书卖书都要抢。到了周末,天蒙蒙亮,先是卖书的人涌进小店,夫妻俩站在高处,一个交易,一个往里搬书,把里间屋子,还有隔出来的二楼仓库全都塞得满满当当。晚一点进场的是来竞相选书的客人,人潮一直挤到店外,占据了一大块街面。这种火爆令人感到头晕眼花,卖书变成一件体力活,那时候的姚引娟嘴上时常抱怨。
进入新世纪,大家有了电脑手机,书看得少,过去踏破门槛的盛况虽难再现,但文庙始终是上海二手书籍交易的中心之一。平日里放学来淘书的孩子,周末来叙旧买书的老友,支撑着这间店。
直到文庙即将更新改造,书店也要随之进入下一个篇章,景懋和姚引娟觉得,年纪到了,身体也扛不住了,收摊隐退,把接力棒传递给后来人的时机也就到了。
最近,中华路上海旧书店里逐渐打折清仓,过去小屋里塞得满满当当的景象已经不在。时间相对充裕,他们可以从容地安排好所有书的去处,和书友们好好地进行一场场告别。
26号开始,最后剩下的书,将在3天里分批全部搬空,到3月,这间13年的小店就要开始装修,准备开启属于它的新时代了。
老景心里有些失落,他不厌其烦地和走进来的客人叨叨着书店的历史,和太太一起经营小店的过往,最后以一句“这辈子都在跟书打交道”的感叹收尾。
退休了,老景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姚引娟在伤感之余也觉得轻松,一屋子的书,是事业,也是重担。如今重担卸下,年纪还轻,可以轻快出发,走入下一段人生路程了。
这间书店会怎样?
一个多月后
我们就能看到它的新面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