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授的书房】郑戈:主要读两种书 一种一间房
郑戈教授有两间书房,一间以中文藏书为主,另一间以英文藏书为主。由于刚搬过家,中文书房还未完全整理好,但书架上的《莎士比亚全集》和《鲁迅全集》甚是醒目,还有不少清史、中国近代史的名家著作也都一一在列,让人仿佛觉得走进了一个文史学者的书房。郑戈解释说,他做的是宪法学和法理学研究,对知识面的要求很广,而且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阅读兴趣。说起中国近代史领域,郑戈比较推崇桑兵、茅海建、王汎森等学者的作品。此外,郑戈对民族问题也很关心,将它列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内,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宪法研究必然要思考民族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学术和现实双重意义的重大问题。
看罢中文藏书,那么英文藏书呢?郑戈比较重视古典学,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牛津古典学词典》)就是他的常用书。还有福柯的作品,在书架上也很突出。与此同时,因为从事过不少翻译工作,在郑戈的书房里,字典也很多。在他看来,最好用的英汉词典还是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从四川到北京,再到北美,而后是香港,目前在上海定居,这一路上,都有不少跟书有关的故事。在北美游学时,纽约的旧书店就是很好的去处。在香港教书时,旺角一带的旧书店值得流连。旧书店里总能淘到宝。应星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一书,郑戈苦寻不得,终于在香港的某个旧书店里找到了。Digesta(《学说汇纂》)是罗马法的经典作品,网上售价五百多美元,郑戈在旧书店里用七十美元就拿下了。
淘书虽然是一种乐趣,但对学者来说,长久积累下来的藏书,在搬家时就不得不「断舍离」了。从香港搬到上海,郑戈整整打包了九十多箱书籍,到上海后,一开始是租房子住,为此还另租了一间房子专门用来放书。而在这次搬家的过程中,郑戈就舍弃了不少法学教育类书籍,因为内地和香港的法学教育差异很大,很多教材和教辅材料都不再用得上。谈起任教感受,郑戈直言,香港的学生以毕业后求职为导向,虽然很用功,但求知欲不强。而当他在交大给本科生上《宪法学》课时,本以为阅读材料布置多了,学生看不完,结果有些学生主动要求增加阅读材料,这让他感到比较意外和惊喜。
郑戈对宪法(麦田推荐过的宪法书单第一辑、第二辑)的普及尤为看重。他介绍说,美国耶鲁大学的Akhil Reed Amar教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出版了America's Constitution: A Biography(《美国宪法传记》)和America's Un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Precedents and Principles We Live By(《美国的不成文宪法:我们赖以生存的判例及原则》)等针对整个知识界的读物。尤其是前一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阐述了美国宪法的变迁,非常耐读。可惜的是,中国还缺乏这方面的读本。
那么,普通读者想读点法学方面的书,郑戈教授有什么推荐的吗?麦田曾经推送过这份书单《郑戈:法学院大一学生的读物推荐》,这次采访趁机请他做了审定和补充:《法和经济学导论》(波林斯基著)、《政法笔记(增订版)》(冯象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城乡中国》(周其仁著)、《送法下乡》(苏力著)、《法治构图》(季卫东著)、《法律何为》(梁治平著)、《法律人的城邦》(强世功著)、Learning the Law(Glanville Williams著)和Letters to a Law Student(Nick McBride著)。
十问Q&A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回答这十问,点赞最多的没书可赠)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中文藏书七八千册,英文藏书一两千册。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小时候买的《说唐》连环画。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The Classical Liberal Constitution。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书店也逛,主要在网上购买。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两三千吧。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The Classical Liberal Constitution。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喝茶、听音乐。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纸质书为主,论文看电子版的。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联邦党人文集》,还有托克维尔的几本著作。
Q:如果只让您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但丁的《神曲》(三卷合订本)。
[题图摄影:高征 撰文:东方早报 石伟杰]
「法学教授的书房」系列
心中默想一个单词然后回复,可以查看麦田出品的所有图书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