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终评项目四: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视频记录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明志
▲ 项目负责人工作照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1981年2月,芦山峁村民陆续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了28件龙山时代玉器,芦山峁遗址由此受到学界关注。
▲ 芦山峁早年征集玉器
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以及“考古中国”系列研究项目中,“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被确定为推进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芦山峁遗址被选定为该课题的核心聚落,从而启动了延安地区沉寂已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和相关研究。
201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芦山峁遗址开展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基本确认遗址四至范围,掌握了遗址核心区及其附近区域的遗迹分布规律。2016年开始,对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区的大营盘梁地点。
遗址布局的初步认识
2014年开始的调查勘探成果表明,芦山峁遗址东至碾庄沟,西至延河,北至芦草沟,南至二郎庙,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遗址以延河与碾庄沟之间的南北向分水岭——“大山梁”为核心区,大山梁与两侧的横向山梁构成不规则的“王”字型山梁布局。
▲ 芦山峁遗址核心区地貌
勘探确认,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和高等级院落遗址。
核心山梁及其支系山梁坡地上,勘探发现的遗迹有白灰地面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多处山坡发现的房址内有小型成人墓葬,可能是一种“居址葬”的现象。
▲ 山坡上的普通房址及其居址葬现象(由西向东)
由此可以初步判断,芦山峁遗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拱卫着大量普通居住地点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
主要收获
2016年~2018年,对核心区四座人工台城中面积最大、最南端的 “大营盘梁”顶部开展发掘工作。
▲ 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遗迹分布示意图
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城及其顶部建筑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与甘泉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年代相当,陶器以斝、单耳罐、圜底瓮等器类为代表,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个区域类型。
▲ 芦山峁1号院落房址内出土陶斝
▲ 芦山峁1号院落房址内出土陶斝
▲ 单耳陶罐
该台城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人工垫土夯筑而成的夯土大台基,边缘地带垫土厚度5~10米不等。台基南端剖面清晰显示了夯土及垫土构筑的结构和工序。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60厘米,墙体顶部宽度150~200厘米。
▲ 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台地上的三座院落(俯视)
目前,大营盘梁的一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
▲ 大营盘梁主建筑与西厢房
一号院落南围墙外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小型夯土房址,可能是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
▲ 大营盘梁院落布局鸟瞰(南--北)
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内外的道路再次汇集,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
▲ 大营盘梁院落鸟瞰(北--南)
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玉器奠基的现象,器类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环等。此外,还发现多例以猪下颌骨为房屋奠基的现象。
▲ 营盘梁院落北门外祭祀坑出土大玉刀
▲ 玉刀出土状况
▲ 一号院落出土玉刀
▲ 房屋柱洞内的奠基猪下颌骨
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及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瓦。
▲ 出土筒瓦
▲ 出土槽型板瓦
▲ 出土陶纺轮
▲ 出土石刀
▲ 出土石戈
▲ 出土陶质泥抹子
学术价值
结合考古地层学和出土器物分析,遗址核心区的大型人工夯土台基及院落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沿用至龙山时代晚期。第一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延安甘泉县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接近。
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发掘现场工作照
▲ 专家莅临指导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陈 梅
审核:贾昌明
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