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终评项目七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视频记录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项目负责人:阮秋荣
▲ 公众开放日活动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地处西部天山伊犁河谷,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两部分组成。该遗址在2015年配合基本建设考古中被发现,并于当年和2016年、2018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对于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 遗址地理位置与环境(西-东)
居址区
居址区位于喀什河沟口北部山前三级台地上。三次考古工作累计发掘4500余平方米,揭露房址37座,窑址、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等300余座,采集遗物标本1千余件。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燃煤遗存,出土大量煤块、煤灰、煤渣及未燃尽煤块等。
▲ 居址区东部发掘区(西-东)
▲ 遗物:煤块
房址多数集中分布在台地东部的背风稍低处,中部零星分布,西部有一座单独的大型房址。房址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小两种。大型房址面积约100~400平方米,共计6座,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属于半地穴木梁架式结构,石砌门道位于房址南侧,长方形石砌火塘位于房址中部,二者连线大致构成房址中轴线,布局严谨对称。小型房址面积约20~60平方米,共31座。大部分集中于台地东部,且多依山梁地形呈阶梯状错落分布。房址平面形状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建筑形制则有半地穴和地面起建两种。居址中部一般都有一个圆形石砌火塘。门道方向不一致。
▲ 大型房址F2(西-东)
▲ 大型房址F6(东-西)
▲ 大型房址F25(南-北)
▲ 大型房址F32(南-北)
窑址共计6座,其中2座勺形窑(Y4和Y5)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由窑室和火道两部分组成。窑室内堆积厚40余厘米木炭层。根据窑址形制及遗物,初步推断其为烧制或储存木炭的窑。
▲ 窑址(西-东)
青铜时代晚期墓葬9座,分布零散,规模较小。形制有半地面石棺墓与竖穴土坑(石棺)墓两种,均侧身屈肢,随葬少量素面平底陶罐、带柄铜镜、铜耳环等。
▲ 遗物:陶范、铜刀、石杵等
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大宗,少量铜器、骨器和铁器等,还发现了较多与冶铸铜器相关的陶、石范和炭化黍、粟、大麦等农作物。此外,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牛、羊、马等家畜的骨骼。
▲ 遗物: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物
▲ 遗物:陶器
▲ 遗物:F27内炭化黍种子
▲ 墓葬:M75
高台遗存
高台遗存北距房址区约1千米,地处喀什河沟口要冲。2018年分别在高台遗存东北角和北、南、西侧边缘布设探沟,主要是想探明其确切范围和堆积情况。试掘发现,高台本体120米见方,高台本体外周采用石块砌筑,石块朝外一面及接缝处均经过细致打磨,构筑的墙体齐直规整,间隙紧凑致密。高台内部见石构墙体和灰层,灰层内夹杂煤块。出土陶、石器和兽骨等。从出土的遗物及测年数据看,高台遗存与居址区应属互有关联的同时期遗存。
▲ 高台遗存
▲ 高台遗存四墙
学术价值
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经过3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认了聚落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分区,即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复杂的大型聚落遗址。结合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单体房屋建筑和气势磅礴的石构高台遗存,初步推测这里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之一。
深化了对遗址文化内涵、性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认识。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房屋形态和陶器特征,遗址主体遗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也为西天山地区人群的生业方式从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发现了丰富的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是新疆史前唯一一处有明确冶金证据链的遗址。此外,遗址还出土几件铁块和较多铁炼渣。这些新发现对新疆及至中亚史前冶金考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
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这种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
集中出土了2000余粒炭化黍种子,同时该遗址也有少量源自西方的农作物如大麦、小麦的发现,为揭示早期农作物的东西交流路线提供了新视角。
新发现的两座勺形窑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00~2400年之间,说明吉仁台沟口遗址还应当存在铜石并用时代遗存,为探寻伊犁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提供了新线索。
▲ 项目负责人工作照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陈 梅
审核:贾昌明
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