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岁男孩买3份盒饭被训斥:别让孩子忐忑不安地花每一分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尹建莉父母学堂 Author 思远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河青家长会关注我们

河北青年报《家长会》周刊官微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来源丨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




前段时间,“高铁盒饭”事件引发热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一个10岁的孩子,惦记着爸爸妈妈没有吃饭,买了3份盒饭,还精心搭配了不同的菜式,心情雀跃:“这样我们就可以尝到不同的菜了。”


不想却遭到了妈妈的指责,爸爸的冷漠对待。理由是:“盒饭太贵,你为什么要买3份?买了我也不吃。”最终,盒饭被退掉两份。


这对父母自以为做得正确,却不想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父母只看到盒饭的价格稍贵,却忽略了孩子贴心的举动,漠视了孩子温暖的心意。严厉的训斥损害了亲子关系。


其次,父母让孩子吃盒饭,看似满足了孩子,其实孩子咽下去的是泪水。爸爸妈妈为了省钱忍饥挨饿,而自己一人满足口腹之欲,这个孩子的心里充满愧疚,他会有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不懂事”,对不起父母。


最后,这对父母给孩子做出了不好的示范。要知道,金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钱的态度其实反应了对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对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态度就是:自己的感受、需求是不重要的、可退让、可忽略的。


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下长大,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会为了省钱,放弃购买一本有用的书,放弃参加一节优质的课程。在面对想学的乐器,想做的工作,想去的城市时,一想到需要钱,就会反复纠结,忐忑不宁,不敢坦然地去争取。生命的能量,全部消磨在无意义的纠结上。


微信用户分享,买稍微贵点的东西就会自责、内疚



过去年代物资匮乏,人们养成了“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金钱观,并且在家庭教育中代代传承。哪怕物质条件好转,观念也很难改变。


比如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十分节俭朴素的人。


对于非生活必需品,妈妈能省则省。想买件衣服,要货比数家,来回挑选,挑出最划算的。


想多点个自己爱吃的菜,一定要问问老公和孩子,你们想吃吗?因为单是一个人想吃没必要点,大家都想吃点了才划算。


想去看个电影,按不下去付款订单,因为这电影看也行、不看也行,没什么必要花钱啊。



对这种非必要的消费,妈妈总有种罪恶感,“喜欢”“想吃”“想看”这些理由在她那里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对于买来的东西,妈妈精益求精。当购得的物品略有瑕疵,妈妈就会陷入反复的纠结自恨,觉得钱没有花正确。


想到这几天刷微博时,看到一位女士写道,老公在网上订了2000元的鞋子,准备送给她做礼物。她知道后觉得舍不得,感觉太贵了,要省钱。


遂登录老公的购物账号退掉了鞋子,又觉得这个价钱也能支付得起,这样做会伤了老公的心,但不取消订单吧,又感觉自己犯了罪。


怎么做都不舒服,不能坦然接受这2000元的心意,最后大哭一场。


说到底,还是把钱看得过重,把满足自我需求看得太轻。这种观念普遍存在。




持这种金钱观念的人,在面对孩子“买买买”的需求时,也会十分挣扎。


两位妈妈的分享


我小时候,也有因为购物被妈妈批评的经历。在我9岁时,和爸爸妈妈去旅游。在景区的小摊上,用零花钱买了一条粉色小珠子穿成的手链,8元钱。


妈妈得知后,就很严肃地对我说:“景区的价格虚高,这个小玩意哪里值8块?”“人家要8块你就给8块?怎么就不知道还价呢?钱可以这样浪费吗?”


我心里很害怕,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只好胡乱找补,说自己是觉得这家卖得最便宜才买的。


妈妈没有再说什么,但仍然眉头紧锁。


妈妈的购物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长大后,我买东西时总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尤其是在买发卡、丝带、明信片这类小玩意时,纠结更甚,半天拿不定主意。


好像也不是必须要用,一定要买吗?

怎么别人不买,只有我买,会不会买错啊?

这个价钱是合适的吗?是贵还是便宜啊?


有时候买东西买贵了,后来才发现不值那么多钱,我就会开始自我攻击:


肯定上当了!我好笨!我看起来太好骗了!

刚才那个店里的人,看我买了这个东西,心里肯定觉得我是个大傻子!

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人家肯定会笑话我的!


羞耻感满满,不能原谅自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来,妈妈意识到这样不对,她劝我说:


“妈妈一点都感受不到花钱的快乐,总是很纠结。但你可不要像妈妈一样。”“还是要按自己的喜好来,想买什么就去买,不要怕花钱。”“要多逛逛街,购购物,缺什么就买,不要总想着省钱。”


但我这种纠结的状态还是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个大学同学聊天。


她随口说起自己上周末去爬一座名山,在游客休息区买了一条手链,还挽起袖子给我看。



我的第一反应是:“干嘛要在景点买呢?景点的东西多不划算!”显然,我已经把“景区的东西性价比不高”的认识内化了。


但我没有说出口,大概是因为这位同学表现得太自然了,她说起这件事时那么大方、坦然、松快、简单。让人感觉这是一件合情合理、应当应分、本来就该这样做、做了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的事。


我突然有了一种“哇,原来这样做也可以”的感觉。是啊!一条手链不过十几元,高高兴兴爬个山,挑选一条做游玩的纪念,让自己心情愉悦,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一瞬间,我买东西时的羞耻感消散了。




为人父母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分在意金钱”的观念影响,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别再心怀忐忑地花每一分钱,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许多家长花钱小心翼翼,也见不得孩子痛快花钱。其实,这是没有认清金钱的本质。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写道:“人活着就是要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如果家长过度节俭,恐怕孩子将来会形成吝啬的毛病,或者因为从小形成匮乏感,对物质反而有很大的贪欲。”


金钱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帮助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的工具,如果把工具当作目的,就会南辕北辙、因小失大。



家长要养成豁达大度的心态,努力工作,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兴趣爱好,不役于物。别再把“用钱衡量一切”的思维传递给孩子。


第二步,尽量满足孩子,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


跟孩子商量一个金额,每月把零花钱给足。钱给出去之后,让孩子自行支配,不要反复查问孩子到底把钱花哪里了,买了点什么。这是孩子的自由。


平时孩子提出要买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吝啬钱,不要委屈、为难孩子,让孩子在爱与钱上都有丰足感。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会不会培养出一个贪得无厌、过分追求物质的孩子?


其实不然,物质需求过分强烈的人,往往是由于有过物质奇缺的经历,或者是情感方面十分匮乏,需要靠物质来填补。而需求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满足的人,往往更具备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像这位妈妈,经常主动让女儿挑选玩具,大方地满足女儿需求。她的女儿,非但没有变得“贪得无厌”,反而对待金钱非常得体、从容。



如果确实因为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不能满足孩子,就要实事求是,把原因对孩子如实相告:“妈妈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它太贵了,我们无法承担。”


而不要把孩子的需求钉在耻辱柱上,训诫孩子:“你要这个干什么?这有什么用?你为什么这么浪费?”


也可以与孩子协商,取得一个平衡。比如这位妈妈跟孩子商量,用网购的方式购买玩具,既满足了孩子,经济上又划算。



第三步,尊重孩子的购物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选了一件质量不佳的玩具,你是否会加以阻止,建议孩子买一件对学习有帮助的产品?但孩子想穿一件配色庸俗的衣服,你是否会强行要求孩子换成另一件符合你审美的服装?


家长是成年人,可以精打细算的考量一件物品值不值。当孩子提出想买什么时,总是功利地看待孩子的需求。


但小孩子的世界更多的是“喜不喜欢”“想不想要”,还不能全面考虑到一个物品的性价比,对他们来说,开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手链、一件玩具、一个书包,对大人的意义和对孩子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浪费不浪费也不能简单的由家长来判断。


第四步,花钱之后,不强求孩子一定要有正面反馈


父母愿意给孩子最好的,但往往很在意孩子是否能给出最好的反馈。


孩子买了甜品又不爱吃,就会反复说“你不是之前想吃吗?”“买了又不吃,再也不给你买了”;孩子买了玩具,没玩几次就不喜欢了,就会批评孩子不懂事;买了新衣服,就不能满地乱爬弄脏弄皱;花钱报了兴趣班,一定要坚持上完,否则就是浪费、败家。



但是,因为计较钱,强行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不是更得不偿失吗?而且,反观自身,自己是不是也有买了但是没穿过几次就压箱底的衣服?没涂过几次的口红?没用过几次的健身卡?将心比心,大人尚且无法做到,何况孩子?就对我们的孩子多一点理解和体谅吧。


而且,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都是选择与尝试。孩子通过这些尝试,才能慢慢优化自己的选择和品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正是从这一件一件的小事去培养。


推荐

人民日报公布一组对比照,让无数人泪目:孩子,2020年,你没有理由不努力!

省级校园食品安全标准食堂名单公布!石家庄有10家……

《庆余年》女主的"肺痨",吃鸡腿到底能不能治好?科学的解释竟是…

河北,住着14亿中国普通人

河北一校违规招生被通报,招生计划被缩减60%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

编辑:李沛霖
审核:杨利军
监制:张玉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