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垣杯•专家访谈 | 柴彦威:基于行为洞察城市时空,面向个体推进人本规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决策 Author 城市决策
柴彦威 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访柴彦威教授,聊聊:
人本规划与城市治理如何相结合?
行为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前沿进展如何?
国内外研究交流合作如何推进?
……
柴彦威教授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
完整视频
一
大赛举办的核心价值
柴彦威:大赛在国内独树一帜,很有特点。其最大的价值首先是探索性,其次是开放性。
在探索性上,中国城市规划在理念、编制方法、规划类型和规划意义理解上都需要新的探索,而城垣杯很鼓励这方面的探索,像北京这种大城市面临新的规划问题,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来推动新的解决方法。在开放性上,参赛团队很年轻,具有多样性。在北规院的牵头下,已成为供大家共同探讨城市规划转型的平台。
二
高校参赛的特色特点
从历届的城垣杯报名和参赛情况来看,可以说有两大“门派之争”。其中一方面,是来自高校的学者师生;另一方面,则是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研究等领域的规划从业人员。二者的作品风格,通常差异比较大。您认为,其各自的特点、特色是什么?
柴彦威:高校的选题比较前沿,方法更具有创新性。老师和学生研究团队对国际前沿的把握,对方法的长期探索积累,有好的研究基础条件,在理念上、方法上和技术上更超前,但是相对来讲在规划实施方面有不足的地方。
而规划从业者在方法上也具有先进性,同时更加擅长与具体问题的结合,在基础数据的支撑下,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大量实证分析。三
微观个体与宏观治理的结合
柴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以人为核心的、以生活空间为导向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而今年的大赛,新增加了“城市综合治理”这一重要议题。能否请柴老师谈一谈,城市中微观的个体人,与城市的宏观治理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
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团队就接受了一些人文主义、行为主义的思想,提出了时空行为规划概念。在这些概念上,针对人的需求,物质形态规划编制的思路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变化,规划和城市治理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有些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居民参与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从一开始就要把居民个体研究和居民参与性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和治理的过程中。
城市治理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可以落在在宏观治理的方略和政策上,也可以落到居民参与等更加扁平化的城市治理模式上。这是目前大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应该探索的问题。
四
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近些年来,行为大数据的采集,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柴老师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咱们研究组在居民行为数据采集方面开展的探索,以及这些数据的研究支撑方面?
柴彦威:细致到个人家庭组织的层面的研究,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数据的采集。普查数据对个体关注较少,尤其微观和机理性数据还是比较少。所以时空行为研究一定要突破数据的难点。传统的调查手段有问卷调查、访谈、历史资料、居民日志、家庭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个体层面资料进行研究。
研究组最早对北京、天津等城市开展行为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活动日志方法,较为复杂且精度不足。此后对调查方法不断革新,采用电子化、网络化和多设备化的居民行为调查方法,采用精准的GPS定位设备,自动建立数据库并实现数据管理。结合相关议题,选用特定设备,如空气污染检测仪、噪音检测仪、穿戴设备、眼动仪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结合,使得行为数据更加精准和多样,甚至主观评价的调查也越来越精准化,比如EMA调查方法。
新的调查方法支撑了很多新的研究,比如GPS时空轨迹调查,使得对居民行为的理解和对居民设施资源匹配的理解上更加深刻,有利于发现时空行为与研究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从中找到机理性的解释。此外,对人的时空行为的刻画、模拟预测、调控也支撑了智慧城市规划应用管理。
未来,行为数据的采集应常态化、广泛化,并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加强采集、共享、使用等机制建设。
五
国内外研究网络的合作交流情况柴老师的研究组在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时空间行为研究网络的建立。这项工作,对于凝聚学术研究力量、共同推动时空行为研究的进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能否请柴老师介绍一下当前国内外研究网络的合作交流情况?
柴彦威:行为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十五年前国内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经济等领域十余位学者,共同组建了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吸引了大量青年学者参与。
在此基础上,2013年基于某些前沿问题,推进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合作发起中国城市行为时空研究,合作方式是“引进来、走出去”。所谓“引进来”,是在研究技术和应用实施层面吸取国外经验,并在国内召开过国际学术研究会。“走出去”,就是去到国外学习关于社会转型和城市规划发展的研究经验。
当前该网络已常态化运行,并培养了大批学者。未来希望城市行为和居民时空行为研究能够吸引各个学科的关注。我们国家的社会转型才刚刚起步十多年,下一个阶段要加大研究力度,让这个网络不断扩大。
采编: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孙道胜
采编简介:孙道胜,1989年生,山东莒县人,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面向规划应用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等研究方向。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孟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