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 “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最终结果公布
2020年“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圆满落幕
2021年7月4日,腾讯研究院、腾讯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北京城市实验室共同设立的“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评审结束。评审经过了书面报告评分和在线汇报评分两个环节,对15个受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最终,“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受资助对象中14个项目按时提交了最终成果,其中的13个项目顺利通过最终评审, 8名获得优秀,现公布最终结果如下:
优秀受资助项目
城市化趋势下新兴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影响研究
刘海猛、王哲野、刘坚、崔学刚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The Kinder Institute for Urban Research, Rice University、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深圳大学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
摘要:未来城市空间由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与城市自身发展规律共同决定,然而以往的研究对这两方面都是单独分析,且缺乏对影响城市空间的作用路径解析。本研究将“变化”的新兴技术与“不变”的城市发展规律结合,通过“个人”“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来阐释新兴技术与城市化趋势对未来城市“三生空间”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变革的几点思考。主要结论包括:①新兴技术与城市人口集聚、人口老龄化、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低碳化等趋势存在交互影响,新兴技术对城市化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②新兴技术与城市化趋势共同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③新兴技术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和企业“自下而上”的机制影响城市空间,城市化发展更多的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机制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治理;④新兴技术往往具有颠覆性,但是城市空间的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演化,应统筹变化的技术与不变的城市化趋势,权衡技术的张力与空间的承载力,坚守科技向善与以人为本的宗旨。
基于剖分理论的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组织方法
翟卫欣、韩炳、朱道也、李冬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大学
摘要:为了解决在未来城市空间下数据互相割裂、缺乏联系和不便于汇集进行快速综合分析的问题,本项目提出了一套基于剖分理论的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组织方法,该方法根据多源空间数据的位置信息对数据进行整合。项目提出了基于剖分理论的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存储方法,以北斗网格码为基础,对城市空间进行划分,对网格空间内的所有空间数据及其内部信息进行存储,并实现未来海量城市空间下的数据快速检索和更新。项目进行了基于剖分理论的未来城市空间下的应用验证,(1)通过湖北省未来智慧老河口时空信息云平台,验证了北斗网格码的空间统一标识、空间高效查询特性,其中对于1亿数据规模的查询耗时为236.56ms-344.11ms;(2)通过武汉市民生关爱定位服务系统,验证了北斗网格码的空间新服务模式,其中对于1亿规模的多边形查询耗时为65.04ms-108.2ms;(3)通过未来城市低空无人机管理系统,比较了传统经纬度邻域查询和网格邻域查询的耗时,网格方法查询效率提升1-2个数量级。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本项目基于剖分理论所提出的可以汇集多源异构数据、具备高效空间数据检索能力的数据组织方法是构筑未来城市空间的重点和基础,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发挥底层数据框架搭建的重要作用。
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要素市场和生态建设研究
曾辉、赵明潇、郭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通过梳理新基建和数据要素两大政策趋势,以及以自动驾驶、低碳社区、智慧公共空间、隐私计算等为代表的四大技术趋势,本文将伦敦、巴塞罗那、多伦多Quayside等全球先进案例和深圳、雄安、德清等中国特色实践结合,从机制设计、数字平台建设方面剖析未来数据生态建设趋势,结合碳中和目标下的困境及国际经验,探索绿色数据生态建设方向。最后,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产业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平台机构等不同角度总结梳理数据要素市场和生态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基于LCZ的北京三维空间形态演进及政策驱动机制研究
蔡智、刘思璐、赵继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物质与能量在客观世界的综合反映,显著影响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而对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特征与机制的研究也是国内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但受研究技术方法的限制,以往研究大多局限于2D层面,少有3D层面的分析,4D层面(结合时间维度)的分析则更少。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引入系统化的局地气候分区(LCZ)城市空间形态分类方案,识别并分析了北京2000-2020年3D城市空间形态的布局与演进特征。其结果表明,北京紧凑低层类型持续收缩,向紧凑高层、开敞高层等高建设强度类型发展趋势明显,其变化演进主要受政府规划及政策的影响。总体上,系统化的3D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分析为高质量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电子地图的城市数字交通评价及管理策略
王世广、何鑫宇、任文宇、蒋正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电子地图(如高德、百度等)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高精度电子地图也是智慧城市和数字交通建设的基础信息设施。但电子地图的数据质量尚未进行有效地评估。本研究基于电子地图的网页格式设计自动采集程序提取不同城市的交通状态数据,对交通状态数据的分类标准与数据质量进行考察,采用报错数、报错比、覆盖率等指标进行评价;并从电子地图间对比、电子地图与交警数据对比等角度分析了现有电子地图数据的质量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铜仁、毕节、儋州、三沙四市,我国其它地级市皆可正常输出百度地图交通状态数据数据;所有研究城市的平均覆盖度为91%,标准差为0.13。在空间差异上,东部的电子地图覆盖度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较差。电子地图所显示的交通状态与交通检测器数据趋势一致;但百度与高德地图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城市同一区域的高德地图路况数据覆盖率要略高于百度地图。基于电子地图提取的车道信息可用于定量分析城市路网结构特征与交通出行的关系,结果显示单向3、4、5车道路段的句法指标与标准化交通量相关性较强。城市及交通管理者可基于电子地图数据实现更精细化地管理。
未来家庭居住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
姚妍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本文以家具组织关系形成的拓扑关系为家庭居住形态研究背景,并对未来住宅室内空间的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目前及未来住宅空间的设计建议。本文首先明确了物联网智能家居作为一种未来智能家庭实践路径,其物质空间背景源于工业生产模式下的量产住宅,功能空间或凸空间是目前解读空间的基本单位。这与物联网的技术核心,‘物-物’相连的机制匹配度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空间句法J-graph拓扑空间描述方式的Point-based J-graph(PJ-graph),以描述凸空间中家具形成的真实生活空间。通过PJ-graph的绘制结果,本文提供了6种图形学原型并分析了其表征出的家庭活动特征,并通过家具连接率与拓扑深度构建了住宅平面对单体家具的影响程度。第二,本文建立了Furniture ClusteringMethod(FCM)对家具进行聚类分,建立了新的家具组织方式以及家具功能集成设计的思路。此外,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了家居形态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是作为构成城市“里空间”(urban interior)形态的重要依据。
基于商圈的到店、到家餐饮消费模式的空间分异研究
侯静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受互联网(数字空间)的影响正逐渐加深。其中餐饮消费行为已由传统的以到店为主,转换为到店到家混合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对应的空间使用偏好发生改变,从而促使消费的空间区位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面对国家的消费型城市建设方针,商圈作为消费行为发生的核心空间,需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积极迎合与促进到店、到家消费的融合与发展。以此为背景,本研究选择中国六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餐饮消费为例建立数字与实体商圈范围的识别方法,为定量认识城市商业空间提供基础研究单元。本研究以高德平台的餐厅为到店消费,美团点评平台的有外卖的餐厅为到家消费对各城市到店与到家餐饮消费商圈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到店消费的聚集性更强,到家消费的聚集性较弱,到家消费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到店消费的洼地。本研究揭示了数字空间对实体空间的补充,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其补充融合的机制,为认识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从而为经济发展情况研判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现状认知的方法,以提升商圈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基于多智能体的未来社区设施可步行性评价与布局优化
肖天意、温雯、牟彤、沈孙乐、何捷、胡一可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个性化的需求,自由、弹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空间形式也将随之转变。未来社区将由单纯的栖息地转变为功能混合、服务多元、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单元,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本研究聚焦于技术赋能下的创新设计手段,提出一种未来社区设施“评价-优化-再评估”空间设计范式。基于步行指数理论,对社区生活圈内配套设施的布局进行评价,通过多智能体模型对设施布局进行模拟、优化,实现既有空间中的功能置换与更替,打造人本位的智慧化新型社区生活圈。利用NetLogo平台,实现数据导入、现状评估、方案生成与智能筛选的自动化设计流程,并通过多参数配比生成未来社区设施优化的多个可行解,为科学规划和智能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通过受资助项目
从空间到场所:智慧农贸市场的转型与发展——以杭州市为例
闻宇、周信达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摘要:农贸市场的发展经由了在闹市街头贩卖到入驻室内空间,成为了近代城市的新型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改变了原有城市空间格局。农贸市场从“脏、乱、差”的环境经历了“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转型,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农贸市场成为了未来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因而,本文基于地方空间理论,对杭州的智慧农贸市场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智慧农贸市场的媒介属性、空间和传播价值,并探求智慧农贸市场建设对城市空间和居民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农贸市场通过技术升级塑造了新型城市空间,打造了以数字交往的新型城市交往方式,形成了以居民体验为核心的场所营造,使其从空间完成到场所的转变,营造更好的地方感,打造“以人为本”的农贸市场。
基于用户行为的公共充电站商业模式研究
罗谭晓思、马小腾、柯军华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在“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是落实交通系统减排的最根本保障,这也将大幅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仍面临着较大的建设缺口与资金需求,且现有充电桩运营商大部分面临盈利难题,因而进一步阻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本研究旨在从用户充电行为的视角,探讨不同的商业模式对公共充电站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商业模式的选择以提升其盈利能力,提升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对473位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行为调研,构建了基于主体的公共充电站商业模式仿真模型,较为有效地反映了用户充电偏好与行为对各类充电站商业模式盈利表现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现实情况的仿真模拟与未来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情景分析,本研究发现商业模式的选择对公共充电站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影响。在当前情景下,对于不同充电桩规格,“浮动电价与免费停车”模式的盈利表现与利用率均为最高,“固定电价与免费停车”模式则均处于最低水准。且随着未来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浮动电价与免费停车”模式将持续保持相对较佳水平,其他模式则受电动汽车普及度与续航里程的影响相对较大,因而需基于对行业发展的综合判断选择相应商业模式。
面向未来的儿童参与城市文创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黄昱娴、王玮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摘要:儿童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儿童是创造性的存在,不仅创造了当下的自己,也创造着日后所是的那个成人。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应该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我国,儿童数量多且稳定增长,是庞大的消费群体;家庭结构在变迁过程中儿童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家长们旺盛的消费意愿等因素促使儿童经济时代正在不可逆转地来临。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成都的光荣使命,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最重要、最独特的国家定位。本研究提出儿童参与设计引导整个家庭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探求如何通过儿童参与文创空间设计推动城市生态与生活场景、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的渗流叠加。通过开展成都市文创空间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案例解读和启示分析,构建儿童参与城市文创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并针对成都市范围建设做了初步的设计实践,最终以方法理论联系实践成果进行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视角下城市建筑存量动态演进研究
李洁修、杨志祥、童月恒、龚四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并存的“新常态”,亟需在整体建筑存量水平上控制物耗,推动“双碳”目标下城市建筑的减量化、减碳化发展。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路径,提出了整合多源数据的建筑存量研究方法框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建立了城市尺度建筑存量动态演进模型,构建了资源环境数据集。通过整合统计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城市 POI 数据和几何图形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和情景模拟方法计算人造地表和建筑存量的变化量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五年已呈现增量减速、存量优化的趋势,中心城区控量的重点在于住宅建筑存量,未来 10 年将是减量减碳的关键时期。高密度城区更新的潜在需求重点体现在城市复绿、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既有建筑改造方面。
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机制与发展路径
程艺、刘慧、陈卓、沈雪、解洁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升级日新月异,尤其信息通信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桌面研究和重点人群访谈,本研究梳理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未来城市群的应用场景,探讨了新兴技术对未来城市群基础设施、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区域治理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分析了城市群内部边界淡化、多中心网络化、虚实空间结合等空间组织变化。基于新兴技术的发展特点,本文提出了智慧协同、治理协同、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协同四大协同发展路径,促进未来城市群融合共生。本研究通过展望新兴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群建设和治理新模式,以期为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提供参考。
往期回顾:(点击可查看)
清华与腾讯联合发布“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报告(中英文版),与你一同展望未来城市空间场景
2020 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 | “清华-腾讯”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资助资金等你来拿!
通知 |“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资助名单公布及第二次征集
通知 |“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第二次征集资助名单公布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孟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