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万江《古典相机》分享会回顾

路万江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大家晚上好。在蚂蚁摄影联系我的时候,本来我有点儿犹豫,因为我想我只是一个收藏照相机的,或者说收藏摄影之器的人,我并不摄影,在这个群和大家聊相机,特别是古典相机是否合适?后来我又一想,也可以,所谓物以载道嘛,相机是摄影的工具,摄影史上有很多的摄影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甚至一些摄影流派的产生,也与摄影器材的某些发明或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愿意在这儿跟大家聊一聊。
 
比如说1854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师迪斯德里,他发明使用了四个镜头的复拍相机,这台相机在摄影史上是很有名的,它引发了廉价的、锡版的CDV名片摄影的风潮。并且这个风潮从欧洲大陆首先刮到了英伦三岛,然后刮到了北美大陆。
 
再比如1883年,就是德国喜欢拍鸟的那个摄影家叫安许茨,他在原来的桑顿.皮卡德卷帘快门的基础上,研发了帘幕快门,从这个时候开始,快门的速度首次达到了千分之一秒,也正因为这个发明,从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相机,那台相机的名字叫高兹.安许茨相机。
 
再举一个例子,1912年,在刚才提到的锡版摄影的基础上,徽章相机出现了。这种廉价、快速的相机的出现,在摄影史上产生了一种著名的称谓叫马路摄影。注意,这个马路摄影不是街拍,马路摄影是小贩在路边的固定摊位上,为过往的游人进行快照服务的一种称谓。所以这种称谓也与某种相机的发明或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说到古典相机,因为今天我们的题目就是这个,古典相机它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典相机显然它指的不是近代相机,更不是当代相机。但是怎么对它进行定义,这一直是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很权威的定义。说它就是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没有。但是从照相机发展的代际关系来看呢,无论是从机身、镜头还是它的功能等等,它都是逐渐在发展变化的。但是它与时代发展变化最同步的、特征最鲜明的要数什么呢?只有相机感光材料的迭代和进步,才最能够体现出某一大类相机的时代性。所以今天在跟大家聊的这些内容呢,是以时间为轴,从暗箱,就是照相机的前身开始,一直聊到胶卷儿出现为止,分七个小部分。
 

暗箱


先说一说暗箱。大家都有一个感觉,看西方油画家画的油画,它的细节的把握很准确,尤其是画作的透视关系,表现得非常的准确,这都与他们长时间以来一直在使用绘画的辅助工具有关。最早是暗箱,后来叫明箱。当然暗箱后来也成为了古典相机的祖先。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从十五世纪开始就出现了暗箱的雏形,比如利用建筑物啊等等形成一些简易的暗箱,据传说达芬奇也利用这种小孔成像的方法做过一些绘画的尝试。
 
最早的暗箱发明人大家公认的是一个意大利人,是1553年,也有的说是1558年,这个人叫波尔塔。他写了一本书叫《自然的魔术》,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暗箱的工作原理和它的辅助绘画功能,所以他也被人认为是早期暗箱的发明者。





比较成熟的暗箱应该是出自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他设计了这种比较方便绘画的叫做帐篷式的暗箱,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帐篷。在帐篷顶上,大家看到这几张图,上边有一个透镜,这个透镜也叫做开普勒暗箱透镜。装上这个透镜之后,就可以把水平摄取到的影像投射到下方帐篷里的绘图台上,让画家去绘制图片。第一张图就是开普勒先生,第二张图是这个暗箱的工作原理图,第三张图是我收藏的一个这种暗箱透镜。从十六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初,这四个世纪是暗箱的研制、发展、风行时期。暗箱在绘画当中被普遍的使用,其中也既有便于描画肖像、静物的大中型暗箱,也有可以方便用于户外使用的小型暗箱。
 



上面这两个图片就是在十九世纪初期最普遍的暗箱。甚至尼埃普斯拍摄的“窗外景色”那张照片,也是用类似这种暗箱进行拍摄的,只不过是在暗箱的后部加上了感光材料而已。

在163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沙奈尔的,就发明了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的放大尺。所以用小型暗箱描画的小型的图案,就可以用放大尺来放大,并且能够做到很逼真。暗箱的发明、发展变化,可以说给画家提供了很大的光学技术上的帮助。






在1870年又出现了另一种辅助绘画工具,叫明箱,也叫鲁西达暗箱。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片,这第一个图就是著名的沃拉斯顿先生,他是1766年出生在英国的诺福克,原来是一个医生,到了1800年他放弃了医生的工作,开始逐渐对一些光学仪器产生了兴趣。这个人很厉害,这个人在1812年研发了著名的新月镜片,也有的同志管这个叫弯月镜片,都是一个意思。

在1807年,沃拉斯顿发明了刚才提到的绘画用的光学仪器。名叫鲁西达暗箱,也叫明箱。它的主要构成是一个可以伸缩的三节儿的铜制的支架,它起到支撑作用。在这个支架的上端,大家看到横过来部分是反射棱镜,这个棱镜是用方解石制造的。在这个支架的下端呢有一个卡子,可以卡在画案或是桌子上。鲁西达暗箱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加轻便,而且它不需要昏暗的工作环境,画家可以直接在阳光下工作。这个棱镜的构造比较特别,它是一个方的棱镜,有四个平面,这个四个平面之间的夹角呢是90度、67.5度、135度和67.5度。这些角度是经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得到的得到的结果。它可以让光线或者说景物在到达画家的眼睛之前,在这个棱镜内能够反射两次。而且,眼睛看到的景象是正立的,而不是像一般暗箱当中看到的是倒立的图像。更重要的是,画家的眼睛在对着棱镜水平向前看的时候,看到的是实际的景物,眼睛垂直向下看的时候,就在纸张上看到那个景物的轮廓,就可以用画笔把那个景物画下来。但是这个轮廓并不是投影,投在纸上,它只是一个虚幻的在画纸上的幻象。所以使用明箱需要画家要有很好的技术和定力,因为他并没有实际的把景物的影像投在画布或画纸上。所以这个操作技术要求比较高。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暗箱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四个多世纪吧,四百多年。从简单的以小孔成像原理为基础的无透镜暗箱、到有透镜暗箱,从可以容人进入的暗箱到可以随身携带的暗箱,从暗箱到明箱。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准确地说从1807年开始,暗箱向前发展的道路一分为二,一条路成为了照相机的始祖或者说前辈,而另一条路,作为专用的描画器具,直至现在还在被使用。

银版相机


下面咱们讲第二个小节,就是银版相机。大家知道在银版摄影术发明之前,法国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也有一种说法,说是1827年,用沥青法拍摄了窗外风景这个照片,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是当时并没有照相机。也就是说尼埃普斯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影像固定在感光材料上的人。当然,在他之前还有一位韦奇伍德,但是韦奇伍德的影像是固定不住的,他当时没有定影技术。后来尼埃普斯,准确的说是老尼埃普斯与画家达盖尔共同商定,一起来研究更好的摄影方法。
 




他们初步的想法是利用碘蒸汽去熏镀银的铜板,然后碘蒸汽在镀银铜板上反应形成碘化银,就可以感光了。但是这个时候他们没有能够解决怎么显影、定影的问题。后来尼埃普斯在1833年的7月5号脑溢血去世了。简单说这个银版摄影术也叫达盖尔法。拍摄后对这块银板进行显影处理。就是把水银加热,加热到大约五十摄氏度左右去进行熏蒸。所以当时摄影器材购买相机的同时,是整套的,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叫熏蒸器。那个时候达盖尔继续着他与老尼埃普斯未完成的这些试验工作,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或者说一个偶然的工作失误,他发现了水银挥发或者说汞挥发,可以显现碘化银铜板上的潜影影像,这样显影问题解决了,银版摄影术至此趋向于完善。
 
上面三个图,第一个是达盖尔先生,第二个图是乔治.伊世曼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这个基卢克斯相机,第三个图是我本人的一套银版相机。我本人这套相机是法国产的,叫斯柯坦,他只能拍摄四分之一版的这个小片幅的银版照片。
 




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镜头是用的匹兹伐镜头,早期的匹兹伐镜头是拍摄不了超过四分之一版以上的画幅的。虽然在它之前的基鲁克斯相机可以拍整版片幅,是因为它用的不是匹兹伐镜头,它用的是消色差镜头,虽然片幅较大,但是拍不了人像。
 
达盖尔先生把这个摄影发明向法兰西科学院申报了这个发明,法国政府买下了这个专利,并且为此每年付给达盖尔六千法郎,同时付给达盖尔的合作者老尼埃普斯的儿子小尼埃普斯每年四千法郎,然后买下的这项技术任由全世界免费使用。
 
银版摄影术拍出的照片,比起刚才提到的尼埃普斯那个沥青版照片图像要清晰得多,而且操作起来也比沥青板要简单,再加上使用者不用交专利费,所以银版摄影术在全世界流行的很快。甚至一直持续到1851年火棉胶玻璃湿版出现以后,很长时间一直还在世界上流行。在这个银版摄影术发明之后,达盖尔也没闲着,他与他的小舅子叫基鲁克斯的合作。基鲁克斯是一个开文具店的商人,他们俩开始着手研究制造与这个摄影术配套的银版相机。他们发明的相机,镜头用的是刚才提到的那位制造明箱的著名的光学仪器制造商谢瓦利埃制造的,是一组两片的镜片结构的消色差镜头,镜头的孔径是十三厘米,光圈十四,焦距是四百,也有的说三百八十毫米。它是不能更换光圈的景头。这个相机的机身是用胡桃木制造的,片幅是六点五乘八点五英寸,这个也是此后的银版照片的整版标准。

匹兹伐镜头和人像摄影
 
下面咱们说一说这个匹兹伐镜头和人像摄影。在这之前呢,1839年,刚才讲到达盖尔设计的、他小舅子基卢克斯制造的,木质滑箱银板相机虽然已经问世,但是他不能拍摄人像,原因就在于基鲁克斯相机使用的消色差镜头速度非常慢,不能支持人像摄影。当时,为基卢克斯相机提供这种镜头的这个公司,就是谢瓦利埃的,叫大文森特父子光学仪器公司,是巴黎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光学仪器制造商。到了这个老板谢瓦利埃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这个公司呢是以制造望远镜、显微镜和暗箱镜头比较擅长的。这个老板谢瓦利埃可以说很早就认识了达盖尔,他从1824年开始就跟达盖尔比较熟悉,而且他跟尼埃普斯也很熟悉。因为达盖尔和尼埃普斯都需要从他那儿买一些暗箱镜头,就连最后达盖尔和尼埃普斯的合作,也是通过这个谢瓦利埃先生牵线搭桥才达成的。
 



上图这个消色差镜头虽然比更老的新月镜头减少了色差、球差,并且可以取得较大的像场。但是它的光圈很小,只有十四、十五。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与感光度比较低的银版结合起来,使这个拍照的时间比较长,根据不同的天气要达到三到三十分钟,所以这么长的时间很难用来拍摄人像。也因此,这个时候的基卢克斯相机在发明最初的一年,只能够拍摄静物和风光,这种镜头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风景镜头或者叫风光镜头。




在这个银版摄影术出现以后,怎么才能得到更大光圈的镜头,让拍摄曝光的时间更短,从而让拍摄人像成为可能,这成了科学家们在努力研究的工作。当时有一个维也纳大学的数学教授匹兹伐先生,他受著名的光学仪器制造商福伦达公司委托,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设计出了具有较大光圈的镜头。这个镜头由福伦达公司制造,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用数学计算方法设计的相机镜头。这种镜头大家能看到是三组、四片结构。镜头的前组是胶合在一起的,凸面向外,后边两组是两个独立的镜片,它分别是由火石玻璃和日冕玻璃制成的。这个镜头的特点就是,它成像的中央部分分辨率很高,但是四周暗角比较明显。而且呢由于这个镜头的视角比较窄,所以最初的这种镜头,就是在1840年至1845年之间。这段时间匹兹伐镜头大多数只能够覆盖四分之一版,片幅比较小。
 


匹兹伐镜头研发成功以后,福伦达公司于1840年五月首次将这个镜头。装到了试验相机上。1840年十一月,福伦达公司开始销售这种镜头。1841年元旦,这种镜头装在了福伦达公司自己制造的炮弹型的银版相机上,并且这种相机开始批量生产,投入市场。
 
再介绍一下这个匹兹伐镜头的像场和光圈。前面我也提到匹兹伐镜头的像场比较小,在早期只有四分之一版一种,然后陆续它又出现了二分之一版、全版,以及更小的六分之一版、九分之一版和十六分之一版。再往后随着摄影家的需求,又出现了比全版尺寸更大的匹兹伐镜头,比如美国就出现了双倍版,就是四分之八版和这个猛犸版四分之十二版,这是一些很超大片幅的,他们的尺寸都在十三至十七英寸之间。当时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公司叫哈里森公司,这个公司就可以生产从小到大,一直到猛犸版的各种的匹兹伐镜头。再说到匹兹伐镜头的光圈儿呢,它是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匹兹伐镜头出现的第一个十年它是没有光圈的,和早期的这个风景镜头风光镜头一样,没有光圈。
 


上边这个图是很早期的匹兹伐镜头,这个镜头是由英国的霍恩公司生产的。下边这个图呢就是使用垫片光圈的匹兹伐镜头。后来为了减少拆装镜头、装卸光圈垫片的麻烦,有一个英国人叫约翰.沃特豪森,他在1858年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改变光圈,所以大家也按着他的名字叫沃特豪森光圈或者叫水房光圈,也有的俗称就叫插片光圈。它发明于1858年,正式上市的时间应该是1860年。如果有人说一个带插片儿光圈的匹兹伐镜头,说是1860年以前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1860年以前的镜头不可能有插片光圈。
 




大家习惯在胶卷相机上看到的那种可以无极变化的光圈,是叶片光圈,也有的管它叫虹膜光圈。它是1859年九月一个美国人叫查尔斯哈里森发明的,并且取得了这个光圈的专利。它可以直接在镜头桶外边调整光圈,光圈孔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无级变化,所以他很省事,但是它的制造成本比较高一些。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它才陆续的在美国和欧洲开始流行,主要是成本原因。而这个简单便宜的沃特豪森光圈,或者说叫插片光圈,一直到一战前后还在大孔径的匹兹伐镜头上得到使用。后边说一下这个匹兹伐镜头被仿制以及它衰落的情况。
 
简单的说一下,福伦达公司制造了第一支匹兹伐镜头,解决了银版摄影初期拍摄人像时间过长的问题,所以得到摄影界的追捧。但是由于福伦达公司它只申请了这个设计的属地的奥地利专利,并没有得到世界专利的保护,所以匹兹伐镜头它不是一个商标,更不是一个商品名,它只是一个镜片结构的指代,所以这个镜头被世界各地的厂商纷纷的加以仿制。而且是合法仿制。这个名称已经不是福伦达公司这个产品的特指,它成为了这一相同设计类型镜头的统称。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除了福伦达公司以外,较早生产匹兹伐镜头的生产厂商还有法国的斯格坦、英国的罗斯、英国的霍恩、爱尔兰的格拉布、美国的哈里森等等许多。就连匹兹伐镜头研制初期的主要竞争者,看不起匹兹伐镜头的那个谢瓦利埃,也在1850年开始进行了匹兹伐镜头的生产。再举一个数字来看呢,仅仅以哈里森公司一家为例,这个公司从1849年开始,到1864年哈里森先生去世,这个公司一共生产了9500匹兹伐镜头,而福伦达公司从1840年到1920年,也不过才生产了两万五千只,可见被仿制的数量是很大的。
 
匹兹伐镜头的这个霸主地位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逐渐的被分化、被冲击、被消解掉了。1885年,德国耶拿公司的阿贝和肖特发明了大家都知道的钡冕光学玻璃,所以这个时候推出了新型的正光镜头,这对这个匹兹伐镜头是第一个打击。再比如,1890年,蔡司公司推出了普罗塔镜头。再往后的1893年,泰勒霍布森推出的柯克镜头,他也是一支人像镜头,对匹兹伐传统的人像镜头地位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1900年,福伦达公司的哈丁研制的海利亚镜头,以及后来在1902年蔡司公司推出的天塞镜头,这些镜头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分散了匹兹伐镜头在人像镜头中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匹兹伐镜头作为人像摄影领域的老大,在十九世纪的摄影器材市场上独领风骚五十年。他也被评价为是人类历史上设计过的最成功的镜头之一,它是非常棒的一支镜头。

玻璃湿版相机


现在说一说玻璃湿版相机。前边咱们讲了银版摄影术发明了,它的高清晰度、很高的画质,确实很棒,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成本很高。所以当时很多人在想,能不能找到一些更廉价的方法,这就产生了一种大家对新的摄影技术的尝试的热潮。经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催生出了新的摄影方法。


上面那个图片的阿切尔是一个雕塑师,他在雕塑塑像之前都需要先拍照。当时他用的是比较便宜的方法,就是跟银版摄影术在时间上前后差不太多的卡罗法。但是卡罗法拍出的照片,由于是涂蜡或者浸油的纸基,纸张的纤维导致照片的清晰度很差,所以阿切尔对这个效果很不满意,而银版又太昂贵,怎么办呢?他就尝试着自己鼓捣,能不能找出新的摄影方法,既廉价又快捷还清晰。

在1851年3月,雕塑家阿切尔在英国的化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他研究的新的摄影方法,就是把刚刚问世不久的医用火棉胶和这个碘化银掺在一起,涂覆在玻璃板上,然后再把它浸入硝酸银溶液当中,让玻璃底片产生感光性。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在底片干燥前拍摄,所以史称湿版摄影法。
 


大家看到上边这个阿切尔相机,它的侧面一边有一个黑色的套袖,那是人的手要伸到机身里去操作显影和定影用的。这个相机包括后边的杜布罗尼一号、二号相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只适用于拍摄湿版照片。
 




这些相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的机身内部相当于是一个小的暗房。简单的说,拍摄的时候呢,把那个玻璃湿版装到相机后背,拍摄的时候用滴管把硝酸银滴进去。滴的时候,相机要向后倾斜,让这个药液能够滴到玻璃底片表面,并且让它均匀地散开,这样就可以了。之后,打开镜头盖,曝光数秒拍摄。然后大家看看上面这张图,这就是完整的一套杜普罗尼二号相机的图。它的主要构成主要就是相机,还有七个药剂玻璃瓶儿。

另外大家看这个相机的里边呢,它的机身内部实际是用一个去掉底和口的玻璃瓶,嵌在这个相机内部,所以它是防水的。机身上边有一个滴管,可以把显影、定影工作都在机身内完成。机身的后背关上以后是不漏水的,它四周有胶条防止液体流出。
 

锡版相机

刚才提到,在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之后,人们一直都在研究更加廉价、便捷的摄影方法。所以到了1851年,阿切尔发明了这个火棉胶的摄影术。当时还出现了安布罗法,由于这两项技术的叠加,才又产生了用铁板覆盖火明胶的摄影方法。

玻璃当时在欧洲的价格远远要高于这个铁片儿。咱们叫铁板,实际是铁片儿。所以这个铁版摄影它一直可以说是穷人的摄影,因为它价格比较低廉。当然,它的成像质量远不如银板,甚至比火明棉胶摄影术拍出来的照片还逊色一些,但是它便宜而且快捷。在欧洲它被叫黑板法、或者米莱诺法,在英国管它叫铁板法,也叫费罗法。锡版这个称呼主要是在北美,美国人管它叫锡版法,实际是一回事儿。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一个大的锡版底片上拍出尽可能多的照片?才是一个问题。



上边这台相机就解决了同底片拍摄多张照片的问题。它让镜头包括机身后背都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就可以在这张四乘五英寸的锡版上,最多可以拍出72张照片。使用锡版作为感光材料的相机,实际上也分了两个阶段,就像玻璃板底片基材一样,前期是湿板、后来是干版。这个锡版早期也是湿法状态的,后来才是干法状态。所以早期的锡版相机,它的底片在机身内也是不能够重叠放置的,因为它是湿润的。怎么尽可能一次多拍几张照片呢,所以当时就出现了复拍相机,有的是镜头可以上下左右的移动,有的是后背可以上下左右的移动。上边这个图片大家看到的就是早期的湿法状态时期的锡版相机,叫维因相机。然后大家看到下边儿这个长条状的相机,叫纳达克相机,也有的管它叫诺达克相机,是1899年由纽约的大众摄影公司制造的。
 





这两种相机相比,就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或者叫区别。锡版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变成干版的了,不是从前的湿润状态了,这个时候锡版就可以重叠的放置在机身内部,比如这台纳达克相机就可以同时放进二十六张锡板底片。

当时的欧洲和北美流行一种交际方式,就是人们之间互相递送一些名片格式的照片,叫CDV照片。这很容易买到,你会看到它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用蛋白印相法的,还有一种是用这个锡版的,也很好鉴别,你用一块磁铁一吸起来的那显然就是锡版的,因为它是金属是吧。这种摄影技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很受市场的欢迎。

一个是它的低成本,再一个是它的快速度,而且它能够直接取得正像。当然啦,这种照片是不可复制的,就和银版照片一样,唯一不能够复制的照片就是银版照片和锡版照片。为什么没法复制?因为它们的基材是不透光的。虽然它叫铁板法或者叫锡版法,实际就是一个薄薄的铁片,很便于剪裁。在复拍相机技术的情况下,用一个大底片可以迅速地拍摄很多小照片。所以当时在欧洲和北美很流行。

马路摄影就是与锡版关系非常密切的。在锡版摄影术出现了以后,它除了满足了廉价、快速以外,由于后期的干法技术出现了,它还能够使底片大量的重叠,这个时候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就出现了马路摄影,也就是在路边摄影的摊贩。



这个图片显示的是一九一二年荷兰小城市奈梅亨制造的徽章相机。这个相机的机身形状也像一个炮弹,他也是用全铜制造的,大家看它的底片包,人们一次可以把直径一英寸的一百张圆形的底片,从机身后部装到相机里用于拍摄。拍摄的时候,当被摄的人物进入取景器后,摄影师握一下气动快门的气球就完成了拍摄。然后提一下机身上方的那个螺杆,拍摄完成的底片,就从机身下方的那个扁方形的封闭滑道滑落到机身下边儿那个圆形的冲洗容器里,那个冲洗容器里边有三个扇面形的冲洗槽,大约在二三十秒左右旋转一次冲洗槽就可以了。已经拍摄的照片按照先后的顺序显影、定影,这时候这个照片已经完成了,再把完成的照片装到专门的圆形的金属相框里。

据说这个很便宜,当时用不了两三分钟就可以给一个顾客完成一张照片,收费大概是五美分。所以呢,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的城市,主要是在城市的广场啊、街道啊、公园啊等人流密集之地,很多摄影的摊贩就支起架子来,上面装这么一个徽章相机为游客拍照,这种现象在摄影史上被称为马路摄影。换句话说,它也是在二十世纪中期才出现的,那个立拍立现的宝丽来的老前辈。
 

玻璃干板相机

玻璃干板相机有成百上千种,我为什么要拿出这台来介绍呢?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公司是由生产湿版相机转型生产玻璃干版。转型后当时全世界玻璃干版的产量,约三分之二是这个公司生产的,它叫格里斯哈伯公司。再一个,这个公司生产的这台相机,跟著名的摄影师纳达尔使用的那台相机,大家看一下是不是非常一致?它是由法国制造的,时间是在1869到1870年之间。




这台相机从它的机身构造来讲呢。叫折叠皮腔相机,它是使用玻璃湿版的。在一八七一年九月份,英国有一个大夫叫马杜克斯,他最早用动物明胶法研制成功了玻璃干版,后来又经过叫肯莱特和贝耐特的,对这个技术的感光速度进行了改进,这样玻璃干板的制造方法就趋向成熟了。
 



玻璃干版出现以后,它有四个重要的优点。
第一,外出拍摄的时候不再需要像以前湿版的时候,还要带着帐篷啊、化学药品啊、蒸馏水啊等等。只需要携带照相机和几个干板暗盒就可以了。拍摄完的底片,也可以回家之后再慢慢冲洗,甚至可以让别人代为冲洗。
 
第二,就是这个干版的感光性更强,在室外曝光时间,最快可以达到二十五分之一秒,所以三脚架就不再是特别必须的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所谓的侦探相机,实际就是手持式相机。只是大家习惯管它叫侦探相机,它的特点就是不需要三脚架,所以玻璃干版出现以后,侦探相机也就大量的出现了。
 
第三,就是工业化制造的玻璃干版要比自己手工制造的玻璃湿版性能要更稳定,质量也更好。
 
第四,玻璃干板的优点就是它的保存时间也比较长,使得拍摄了以后的照片儿呢,后期处理流程在时间上更加从容。

上边儿我发的纳达尔头像照片下边,是乔治.伊世曼摄影博物馆收藏的纳达尔用过的相机。大家看一看和这个格里斯哈伯相机是不是非常的像呢?

历史上最早的胶卷相机




最后和大家聊一下历史上最早的胶卷相机,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柯达一号相机,大家看到上边这四张图,第一个是乔治.伊士曼先生,他就是柯达公司的创始人。后边儿这三张图呢,二、三图是最早的使用胶卷的相机,叫柯达筒状快门相机,这个不是柯达一号相机,这个相机失败在于它的成本比较高,一会儿再说。第四张图就是用桶装快门拍摄出来的圆形的照片。
 





在1888年,纽约有一个叫弗兰克.布劳内尔的,他为当时的乔治.伊士曼公司设计了这种相机,当时还不叫柯达公司。柯达公司这个名称是在1892年才改过来的,在之前他叫乔治.伊士曼公司,所以当时的布劳内尔为乔治.伊士曼公司设计了这一款箱式的手持相机。前面我提到在干版出现之后,所谓的侦探相机开始风行,但是它都是使用玻璃干板。乔治.伊士曼公司这个比较牛,他用的是胶卷,之所以历史上管这台相机叫柯达桶状快门相机,就是因为它使用的是桶状快门。
 
1888年十月,这个乔治.伊士曼公司的桶状快门相机开始进入英国市场,它的使用便捷性引领了快照的风潮。同时也促使英国对手开始了与他的竞争。柯达桶装快门相机它自身也有缺点,就是高成本、高售价,这两点给英国对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同年的十一月,就是1888年十一月,也就是说这个柯达桶状快门相机进入英国市场的第二个月,有一个英国人叫雷丁,就发明了上图这种方形、黄色的卢佐相机。这位雷丁先生仔细地对柯达桶状快门进行了研究,针对它的弱点,推出的这个卢佐相机比这个柯达相机要好得多。卢佐相机的优点在于,它的裸木机身比柯达桶装快门相机的蒙皮机身显得更高档。他拍摄的二点五英寸直径的照片和这个柯达相机的一样大,拍的也是一样多,都能拍一百张。而且呢,这个卢佐相机不仅仅能拍圆形照片,还可以拍矩形的照片儿。最重要的是,当时这个柯达桶状快门相机,在英国市场上一台要卖到五英镑,而卢左相机只有四磅多一点点。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这个柯达桶状快门相机刚刚登陆英伦三岛就遭到了迎头痛击。
 
痛定思痛。到了第二年,1889年,乔治.伊士曼公司发明了无纸基胶卷,比原来的纸基胶卷儿更好、更便捷,。更重要的是,它吸收了对手的这个优点,采用了低成本的扇形快门、推出了体积更小、使用了新型的无纸机基胶卷的柯达一号相机。



大家看一下上图,这个扇形快门儿要比桶状快门便宜得多。我这台柯达一号相机的编号是00286号,这个相机一共只生产了一万台,换句话说,这台相机应该是胶卷相机的第286台。柯达一号相机在摄影史上非常重要,被誉为摄影史上的里程碑。因为从它开始,进入了大众摄影的时代,关于这个柯达一号相机和卢佐相机的竞争呢,我想有一个成语很有意思,如果说柯达桶状快门相机的便捷性,激发了卢佐相机的发明,同时它的缺点也为卢佐相机提供了改进机会。而卢佐相机使用的低成本的扇形快门,又为柯达一号相机所仿效。所以正所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这儿呢,柯达桶状快门相机是蝉,卢佐相机是螳螂,而柯达一号相机就是那只黄雀,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END










—【蚂蚁摄影】—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