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式的内容》-尤达任线上分享会实录(9700字)

尤达任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形式的内容》


蚂蚁隔壁班--尤达任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特别鸣谢: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文字整理:尤达任


非常感谢令狐老师的邀请,以及药片叔叔的引荐。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做大概一个小时的简短分享。分享的内容是形式的内容。我们平时让自己的小伙伴或者老师看自己的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听见别人说这个作品可能内容很好,题材很好,但是形式不太行,或者要么就是别人会说你这个作品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到底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形成我自己的这个摄影的风格的。第一阶段的话其实就是主要是出于喜欢。因为看了好多好多摄影师的作品,那个阶段会特别容易喜欢上某一个摄影师的作品,然后会去模仿这个摄影师的作品。但是这是一个初学者的阶段,我手头的可能技能包只有photoshop就是PS这些工具,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拙劣的模仿。然后喜欢的摄影师也差不多就是每周换一个,然后自己的风格因为跟着喜欢的摄影师在转变,也差不多是每周换一个风格。

 

下面这几个照片就是那个模仿阶段的产物,大概是十年前的了,那时候特别喜欢川内伦子还有Alex Soth。








我自己觉得第一个阶段对形成我的风格影响比较深的要点就是那个阶段我会特别容易喜欢上某些摄影师,然后自己也会看非常多的照片。看完以后我会去自己模仿他,向那个摄影师学习,做出和我喜欢的摄影师类似的照片来。就是遇到喜欢的作品,你把它做出来或者说模仿出来,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大家不去做的原因可能一般就两类。第一类可能就是懒。因为觉得这个模仿好难,好复杂。第二类可能就是觉得我觉得可能想的比较多,做出来有什么意义,别人已经做过了。但如果你真的看了这些图,你什么都不去做的话,你不会明白这个摄影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自己的这个形式的。整个第一阶段总的概括来说,为什么会去模仿,为什么会去看,为什么会去喜欢摄影师。最后总的概括就是喜欢就是因为非常喜欢摄影,一旦发现非常符合自己这种需求的艺术形式,会毫不犹豫的去学习。

 

到了第二阶段以后,就是反复看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后,开始慢慢的提炼出了一种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第一阶段比较不同的是这个阶段喜欢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了,会有一些筛选。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去给自己下我是艺术家这么一个标签。但是这个阶段研究的东西已经相比较第一阶段来说深入细致很多,我会去看很多的书,然后去动手学习我觉得有意思的技能,然后平时还会格外留一些其他领域的艺术形式,一旦发现非常符合自己需求艺术形式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学习。同时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开始拍系列了。那时候因为毕业以后准备考虑出出国去美国去学习摄影,需要做一个作品集。现在是分享一下我那时候申请留学时候的作品。第二阶段的话,我就相比第一阶段的话,我做出的变化就是开始做系列了。















通过这个作品集,我拿到了美国的一些美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去美国学了摄影。到了那里又受了一波学院派摄影的影响,做了一个类似于Alex Soth那样叙事⻛格的作品。














然后第二个就是我的审美开始慢慢的固定下来,或者说已经筛选到一个非常精炼的范围。那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段的话,我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去看书。然后我也花了很多的钱去学习,然后购买材料去研究摄影。第二阶段总的概括和第一阶段一样,也是因为出于喜欢,因为喜欢摄影,你足够喜欢,所以你会花这么多时间和这么多的金钱去研究这个。

到了第三阶段的话,我的这个审美又筛选了一下,又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有个人色彩的这么一个模式里去。因为在第二阶段我大量实践摄影技术探索表现形式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古典的工艺,或者说是画意摄影的这些形式。我觉得特别喜欢,整个延续到了我的整个第三阶段,就是固定我个人风格的这么一个阶段。现在大家看一下,我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大量实践过的一些摄影的工艺,以及他到底做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就是通过高温冲洗胶卷,使胶卷产生非常大的颗粒感。第二张这个独角兽的图片的话,就是非常极端的一种情况,就是温度太高了。然后整个胶卷的这个药膜都开始脱落了。

第二种就是我经常也会使用的一个手法,就是在暗防放大的时候,在相纸已经显影差不多完成的时候,我会用手机再次照亮相纸。给他二次曝光,这样产生的一个效果就是图片中黑的地方它会变白,白的地方它会变黑。








像第二张背景的图片的话,其实原本这个背景是白颜色的。因为通过照了二次曝光以后,这个背景变黑了,然后身上有一道就是像一道亮光一样的描边的这种感觉的线。其实原本这条白色的这个描边线原本是黑色的阴影,因为反转了,所以它是一个白色的效果。然后第三张这个穿着雨伞的图片其实也是用的这样的手法。通过再次曝光,然后通过这个显影液的不规则的流动,让整个五官都模糊。

第三种的话就是蓝晒,很明显它是蓝颜色的,蓝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古典工艺。









第二张图的话,我是在蓝色的基础上,我用把咖啡给它泡着,然后它会呈现一种暖调的感觉。泡久了其实就有点像暖调相纸的那种黑白照片的感觉。最后这张图其实我是已经有意识的在结合工艺了。这张图是首先是一张蓝色,就是到第二步这个咖啡泡过的这种感觉的蓝晒。然后我用胶片相机给它翻拍下来,然后再结合我第一个说的这个工艺,就是高温冲洗。高温冲洗这张翻拍的蓝晒,最后这个图片既有这种蓝晒的影调,又有高温冲洗的这种高颗粒感。

第四种,我的阶段实践的比较多的工艺叫油渲。他其实已经有一点点那种板画的思维了。他是通过把原本的放大相纸漂洗,就像第二张图—绿色盆子里的图片一样。原本左侧就是一张放完的放大纸,把他放进油渲的这个漂洗液以后,原本的暗房放大的影像就会消失了,只会留一点点淡淡的轮廓。











这时候我们还原影像的方法就是用一只画笔,然后给笔上油墨,给他敲上去,油墨就像用锤子敲东西一样那样把油墨扎进去。最后得到的成品,就会相比原来的暗房放大,更像素描或者像板画的这么一个感觉。

这个是其实是我最后学的一个摄影的工艺,叫照相凹版。它是基本上是完全可以称为是一种版画。他是需要制板,然后在给板上墨,然后再通过板画机给把铜板上的图像给它印到纸上。






在学过最后一个工艺以后,我开始觉得我的审美开始慢慢的有一点点定格下来了。我会喜欢影调层次比较丰富的黑白影像,然后会追求图像的质感。在我做出我的混沌这个摄影系列之前,我其实还有一个过渡期的作品,那阶段的话就是因为在大量实践的材料,玩各种各样的转印。我找到了一款我比较喜欢的纸,然后把图像都转印在了上面,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个系列。











其实形成风格形成到这个第三阶段差不多就是一个瓶颈期了。因为差不多你已经继承了这种前人或者说前辈留下了的基础。你想做一些突破的话,可能也就只是非常小的这种突破,就很难真正的做到一个大的变革。

我自己想了一下,其实就是因为摄影这个学科他是需要有步骤去学习的。你是不可能就是什么都不会,你一下就自己会拍照了。你是要通过学习,从开始用A档,然后快门优先,然后再用M档纯手动这样一步步过渡下来的。

它是有一个阶段性的学习,层层递进的。所以在这个递进过程中,你其实就继承了这种前辈摄影师,留下了很多经验。这种东西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你。包括其实每一个品牌的相机,它也寄托了这种开发者留在这个相机上的自己的独到的审美。

真正独一无二的去开放一种新的摄影形式,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只要你在认真拍照,认真研究摄影,你就会有这种递进式的学习过程,会继承前人留给你的东西。我觉得如果有一个人他能开创完全独一无二的东西的话,那他一定是完全不看摄影的。

下面就是真正的讲一下主要内容就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就以前的好多摄影大师,他的作品别人看了都会说好有内容、能看到好多故事。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那个时候的摄影当中会有那么多的内容,我自己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摄影在之前相比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其实是传播信息。

大家去了解一件事情,比较快捷的手段,就是去看报纸看书。但是现在就不太一样,大家都有网络了,就手机随便翻翻,到处都是内容,所以看报纸看书并不是大家去了解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的唯一的一个手段。现在的大的潮流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拍照了。那么在这股潮流当中,大家拍摄的东西有些什么共同的内容呢?其实就是大家拍的东西大致是这几类的。大概是拍好吃的东西,拍自己去哪里玩了,然后拍什么车,拍衣服,拍拍家人,然后稍微爱好摄影的人,一定还会拍拍路人搞搞街拍。

这些东西其实都可以概括成为就是你在拍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你有自己的拍摄需求去拍了这些东西。由于每一个人他的生活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实只要你的照片是为你自己而拍下的,那其实在别人眼中,这个就是你的一个个人的标志。往上拓展一下,个人标志那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形式。我们现在这个摄影领域还会去拍一些引起大家共鸣题材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其实现在大家都会拍照的,拍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这时候你拍下的东西就是非常私有化的。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你的个人标志,其实就是形式。这些可以引起共鸣的题材,其实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谈的内容。也就是以前那些摄影大师所拍摄的东西。他们拍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可以了解,可以看到。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形式其实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内容。以前大家所谈论的那些可以引起共鸣的内容,在摄影中出现的次数它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了解这个共鸣内容的渠道很多,就不一定非要是用摄影,就是短视频手机微信推送等很多。就是形式它已经逐渐慢慢的成长为内容了。那这件事是不是一个坏事,我觉得这个就没法把评论,因为这是一个时代做出的他的选择。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摄影需要更多的形式,它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内容。在形式这块中有一块我们称为艺术表现手法。

下面我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传统工艺,很多人也会问,就是呃我们已经这么高科技了,还要不要去学那些古典的工艺?

我们平时说的好不好看,就和这块联系很紧密,摄影中有很多的传统工艺,很容易就能够让人觉得画面非常艺术。他这边的艺术我要打一个引号,因为就是没有接触过这些公益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些公益的人时候就会说,哇塞好艺术好厉害。但是这个就像前面我说的,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说的,第一阶段你就是很容易会喜欢这些风格,觉得他很厉害,很艺术。但是往往就是你到了第二阶段的时候,你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过后,你就会开始慢慢厌倦这些表现手法。这边我觉得需要强调的就是要去多学,不单单是去看各种各样的工艺。它图片上是什么样子的,你要去亲手的去操作这个东西,不要去看图片。我觉得对于这个艺术表现手法,大家可以多多去尝试。因为很多时候你找到一种自己合适的工艺的时候,你的作品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因为只有学了以后,你才能明白这个表现形式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它的原理是什么?很多工艺之间的原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区别可能只是用的材料不一样。你学会了一种其实学另外一种就会很快。你很快就能明白,不要觉得这个太难,其实并不难,当然在这里我就顺便要引出一下,如果你可以熟练的运用各种各样的传统工艺了,也就意味着你对材料的应用会比其他没有学过传统工艺的摄影师会更加的敏感。你可能看到一个材料,你就觉得这个很适合我的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对材料的敏感,他就离成功不远了,你寻求你个人色彩的形式的时候,至关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旦你找到合适的材料去呈现你的作品,你可能就是会在这个领域独一无二的存在。

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像William Eggleston,他找到了这个颜色转印的方法制作照片图片。然后比如还有李俊金,他是把感光乳剂刷在了自己制作的纸上去,呈现自己的作品。










然后第二个就是黑白照片,这些就是李俊金自己通过刷感光乳剂刷在自己制作的迷纸上做出来的图像。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出的一本画册。因为其实我这个混沌系列在2016年的时候,刚刚通过公众号发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问能不能买到我的画册。但是那时候的沉淀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就是一直拖到现在才开始,才去整理这些图片,把它做成书的形式来给大家看。第一本的这个书风的设计就很简单,因为我的整个作品的话,其实做出来还挺复杂的。想要通过一个简单的形式来框住我的这些复杂的东西,这个是我混沌系列的第一本。里面有我这个系列一半的作品。这个第一本的整个系列就会比较偏人造物,就是人的这些东西比较有关系。我的第二本还没上线,第二本的话会更加偏自然风光一点。就是我画面中的这些不确定的元素,就好比是一个水流。



然后我对这些工艺的控制力其实就好比是一个容器,我把这个流动的水给它限制在了一定的活动范围里来达到我想想要的这个表现效果。这本书的话其实设计的时候想要让大家慢慢的翻。因为我觉得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他并不应该像那个电影一样,很快的一帧帧的连起来这样播放,所以中间留了许多的空。

我的作品其实是刚才我介绍的那么多工艺的一种融合的东西。我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会融入多种多样的工艺,就像高温冲洗、油渲,蓝晒、油蜡化这些来达到我的画面的不确定性。但是在长期的这么一个磨合的过程中,我已经基本上可以控制住这种不确定性了。




这两张图的话,其实左边本身就是一个灯泡,它是发光了。但是右边这个兔子原本是一个雕塑,是通过我的这些工艺,让他有一种发光的感觉。把它们并联在一起,就是觉得特别有点像中秋节这种逛夜市的这种感觉。然后有这种兔子灯。






这两张图我把它放在一起,是因为第二张图的这个建筑外观和第一张图的电梯,室内的电梯,我觉得他们都有一种未来感。然后整个的质感的话,我觉得也充满了这种水泥感。








这三张图的话就开始有一种拍电影一帧帧的感觉。但是我用了这个slow mo9on 做的这种慢动作回放的这种感觉。第一张图就是你看见窗户上有一只苍蝇,然后我镜头拉远一点点,有一条船在这开,然后再过渡到船里面,船上坐着两个人在看着远方。有种像二战的时候那种逃难那种感觉。 








这三张图把它并置在一起的话,就是因为第一张是长时间曝光一个屏幕,然后让它发光发亮发白。每一针都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了一道光。然后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屏幕,其实非常像第二张图的一个窗户。然后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转向卧室有个小男孩在看书,然后镜头再转向的那个卧室的外面是一道门,然后门上有一个悬空这样一个走廊。

我其实受杉本博斯影响还挺大的,经常会拍剧院里的场景,就投影仪投出一束光,然后在屏幕上。但是在这个环境中,人静止住了,再时空里穿梭。




特别有种超时空的感觉。因为我的整个的《混沌》作品大概有110张图片。我在做的时候先打了一个小样,就110张图片全部做在一本书里的话就会特别厚,就翻起来特别不方便。其实我在做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印刷。

因为我们这些印刷厂的机器,它只能做CMYK就是四色,它不会像我们做作品输出的时候做微喷那样,就很容易做出很丰富的影调。现在这个书的厚度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完美的一个尺寸。它是大概25.5左右的边长,然后厚度大概是1.6厘米,他就可以像macbook pro笔记本一样,可以塞在你的包里,就放很方便的携带。然后你放在书架上的时候也比较好放,就不会像特别厚的书,你也不知道塞哪里。最后大家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添加蚂蚁群的小助手去购买这本书。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面的话大家可以提问,我们是一个互动的环节。这本书我在设计的时候其实也非常考虑它的阅读性。


【提问环节】
Q1:彩色照片和黑白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的作品都是黑白?

 

尤达任:我自己拍彩色照片的话,我考虑更多的是颜色。如果我拍黑白作品的话,我可能会看到什么东西。我会先想一下他用我的形式做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我的作品都是黑白的。原因其实就是我更多的是想要去追寻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就是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东西。

 

Q2:如何评判作品艺术不艺术?艺术有标准吗?

 

尤达任:我觉得艺术我没有好不好坏不坏这个说法也没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有没有审美这个说法,我觉得一切都是可以是艺术。但是最后那怎么鉴定你这个人是不是艺术家,其实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持续在做这个事情。就像森山大道,其实他我觉得他早期的作品要拍的比他现在数码相机拍的那些要好一点,但是还是喜欢他。那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他一直在持续的做这件事。我因为喜欢他这个人,所以喜欢他的作品。

 

Q3:作品数码化,用平扫还是电分,高温冲洗用多少度?

 

尤达任:我的作品是用平扫的,因为它很多已经是一个印在纸上的东西了。然后高温冲洗的话就是50度以上,就是100度比较难控制。一般的话我用七八十度。

 

Q4:之前有人质疑您的作品《混沌》拷贝模仿横田大辅的《Back Yard》,您可以回应一下吗?

尤达任: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比较好奇。因为其实好像18年还是19年的时候,就有一些人发公众号,就会把我跟他的作品搞错。就比如说名字是我的,然后里面发的他作品或者是名字是他的,里面发的是我的作品,或者就是混发。我觉得看待作品的话,就是我跟他作品要形式和内容剥离开来看。因为就比如说谁是第一个发明摄影的人,那后面的人用相机可能前二三十年拍出来都是那个风格的照片,对吧?或者说比如说森山和威廉克莱恩,还有中平卓玛之间的关系,他们图片就是也挺像,对吧?然后比如说你会某一种工艺,就比如说蓝晒,你会的还有好多人会,那是不是也很像。

我拍摄的内容其实还是我们中式的,比较有框架,比较有规矩的一种拍摄的内容。大家如果真的其实到了第二阶段的话,你就可以看到拍摄内容上我跟横田有很大的区别,他的话就比较自由比较发散,有很多抽象的东西。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跟他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我觉得日本的整个的文化的话,像森山,像横田大辅,他们的作品就是非常的狂放,这是非常没有框架没有边界的这么一种感觉。我觉得拍摄内容上的话,我会比较喜欢李俊金的这个风格,比较传统,然后追求平衡感的种一种艺术,有点像书法,就是我们亚洲人的最高级的这种抽象艺术。

 

Q5:如何看待眼下流行的NFT,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摄影作品还有必要落到实体上吗?

尤达任:我觉得NFT它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就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就像我刚才前面提到的,现在大家都能拍照了。然后你拍的这个形式已经其实可以代替你拍的内容了,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我前面提到的,到了第三阶段,就是我要追求这个非常独特的这种表现手法的时候,我其实会去研究我的材料,就是把一个平面化的摄影落实在了一个实际三维的物体上面。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的学问就远比单单的在网络上的这样一种平面的MFT艺术要难。所以其实你想要追求更高难度的艺术,就要体验一下实体的摄比在网络上这个NFT艺术要有趣的多。

Q6:请问一下是不是胶片可以有更多的玩法,因为冲印可以有更多可能性。数码会有一些局限?传统工艺方便介绍下有哪些吗?尤老师开班授课教学吗?

 

尤达任:我觉得胶片的玩法其实差不多就只有几样。但是通过胶片这个介质,我们往下延伸出来,把它连接到很多传统工艺上面,就可以玩出很多很多的花样来。传统工艺的话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比如说蓝晒,照相凹版。然后还有好多比如说凡代克,重铬酸钾光敏树胶,然后碳转印,湿版等非常多。现在数码也没有什么局限。

 

因为我们现在有数字底片,就很方便把它当成胶片一样用,然后再延伸出去,和很多很多的传统工艺捆绑起来,玩法非常多。这些传统工艺就是早期发明它的时候,其实是为了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大家觉得摄影师一个拷贝的艺术,然后他可能会做这些工艺来靠近绘画,做了这一个流派的话,那时候叫画意摄影的流派。

 

这边顺便提一下,以前我们学传统工艺的时候,因为没有网络,可能你学一个工艺要拜一个师傅要学好久就很麻烦。现在我们这些工艺都可以在网上学习,就一个摄影师,他可能同时掌握了好几种工艺的用法。再加上现在的这个数字时代,有很多新兴的技术,然后很方便把好多好多这种工艺都结合到一起。这时候结合出来的图像,其实就是我做的东西,这些东西的话可能就是会跟艺术家自己的这个想法串联到一块,我觉得是一种新兴的画意摄影。

 

Q7:能说说主题先行的摄影创作吗?

尤达任:我觉得主题先行的创作手段对于把一个系列制作出来,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艺术家自己来说,可能因为所有的东西你都确定了,你做到后面其实是挺枯燥的,你只是在做一个作业就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惊喜。

 

Q8:一本好的书是不是排版要从借鉴中创新,装帧方面的实验也会对一本书有改变吧?

 

尤达任:我回答一下这个装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排版和装帧的话,我其实在设计之前我翻了几本我比较喜欢的书。然后我归类了一下他们的好,每一本书的好的地方,然后想把他们都做到我自己的书里。我其实没有做太大的创新,就是我还是觉得翻阅的这个感觉好不好,对我来说比较重要,新颖不新颖,我其实并不是特别看重。

 

Q9:请问你觉得摄影和绘画的关系怎么样?

尤达任:我觉得先从想法上来说的话,绘画会比摄影更加自由一点。绘画的话你只要想好了怎么画,你就能把它画出来,无论是什么都能实现。摄影的话你想好了画面,你不一定能拍到他。摄影其实从绘画这边学到的其实就是绘画的这种艺术的表现力,就是之前讲的这些画意摄影的手段,可以让摄影有一种打引号的艺术感。绘画其实从这里,从摄影这里学到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就是绘画。你有的时候可以参照照片去把一个东西画出来。然后你可以观察照片的细节,把这些细节再挪到绘画里面去就比较容易。你们会画你靠经验去画一些具体的东西,还是比较难的。另外的话我就觉得如果摄影你做的特别像话了,我就觉得也没有意思,你就继续画,就失去了他的真实的那一部分。绘画的话如果他画的特别真了,那其实也没有意义。你画的再真还不如照片拍出来的真。

 

Q10:请问你如何保持作品风格这么一致,再拍摄的时候如何选择你的拍摄对象,最后的照片如何挑选?

 

尤达任:作品风格保持一致其实是一方面是我的一个优点,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缺点。这个一致性其实是我在上学的时候不停的被老师训练出来的。我觉得你毕业的时候你做一个作品,你必须要一致,你出去参加比赛,你的作品也必须要一致。

 

不一致的东西就很难拿奖。我其实平时拍摄的时候,我是有分类的,一类是我自己拍的东西比较生活化的东西。然后另一类其实就是脑子里会有另外一个房间,里面就是混沌这个系列相关的作品。去拍的时候,就会能关联到你以前拍过什么。然后一般的话,拍摄的对象我都会选择一个东西或者场景,我看到他,我会想到我做了形式以后,这个物体或者说这个场景它能够产生一种空间感或者未来感的这些主体我们会去拍。但是拍完就是很明确,这个就是放在混沌系列里的。然后平时自己也会拍一些其他的街拍,随拍,这些就是完全都是分类开的。

 

Q11:摄影作品收藏您有什么建议?

 

尤达任:我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如果要收藏作品的话,我会选择我喜欢的摄影师的代表作去收藏。就好多人说上那上的话,就是大多数所说的,就是表面的。像他表面上其实就是比如说你的表现手法,那这些的话就是不存在这个问题。

然后要么就是收藏一些年轻的摄影师,比较有个性的摄影师的作品。然后会觉得这个摄影师可能会持续的做摄影这件事情,他能够坚持下去的摄影师的作品,我会去购买下一个。

 

然后其实我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收藏的话,其实我研究了一下年龄段,大概是藏家的年龄段,大概是集中在30岁到50岁之间。然后他们会更加偏向于购买尺寸是比较小的那一个版本的作品,大概是500美金左右。另外我建议大家如果要收藏作品,你还是要考虑这个作品的这个版数,还是要收藏这个有版数的作品。

 

Q12:了解白石千惠子吗,她的作品对您有什么影响?

尤达任:我看过这个摄影师的作品,刚才就是看到这个中文名字的时候,百度了一下。

 

然后我查了一下,我因为我之前了解她是看的这个日文的英文拼写的名字。她的作品的这个工艺我也玩过,就是在暗房的相纸上,然后先上一层松油,然后把油擦掉,然后再上一层好像记得是水彩颜料,水彩的黑色来增加它影调的丰富感。

 

我和这个摄影师应该如果用出道来形容的话,应该是同一时间出道的。我挺喜欢他的作品的,但是不是我自己的这个风格,她是非常有这种女性细腻视角的摄影师,我去拍的话,可能就拍不到这么细腻。

 

Q13:可以和我们分享下未来的创作计划吗?

 

尤达任:我现在其实还没有规划好下来做什么样的作品。但是大致是两个方向。第一类的话其实是会和绘画结合。因为我最近可能有一年时间花了很多时间在画画上面,因为你知道摄影它是这个光的艺术。然后可能最后会出来一个作品,就是以光的形式去结合绘画做这样一个作品。

 

第二类的话其实我自己的工作会和做写代码的这些工程师会结合比较紧密,可能也会有做新媒体摄影的这样一种趋势。但最后要走哪条路,还是看我自己的喜好。



END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主题《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主题《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主题《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主题《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主题《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主题《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主题《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主题《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主题《我拍农民工》 
10,饼,主题《地尽头》 
11,卓玛,主题《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主题《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主题《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主题《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主题《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主题《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主题《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主题《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主题《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主题《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主题《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主题《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主题《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主题《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主题《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主题《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主题《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主题《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主题《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主题《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主题《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主题《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主题《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主题《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主题《拍摄死亡》
37,齐林Lin,主题《撒哈拉往事》
38,李巍,主题《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主题《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主题《苏州故事》
41,袁吉晴,主题《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主题《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主题《英雄地》
44,濮演,主题《在路上》
45,邢千里,主题《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主题《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主题《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主题《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主题《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主题《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主题《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主题《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主题《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主题《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主题《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主题《古典相机》
57,柴柴,主题《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主题《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主题《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主题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主题《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主题《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主题《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主题《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主题《船厂农民工》
66,棉布,主题《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主题《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主题《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主题《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主题《视觉日记》
72,张宏伟,主题《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颜长江,《我的道场》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下主题即将进行
96,王晶,《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97,王欢,《女巫浇酒-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神秘学热情及其修辞》
98,李明,主题待定
99,Jamie Hua,主题待定
100,王争平,主题待定


点击查看“蚂蚁隔壁班”1-9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分享平台
“蚂蚁隔壁班”微信群
(识别二维码邀请入群)



—【蚂蚁摄影】—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