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赵华鹏分享会实录(13300字)

赵华鹏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蚂蚁隔壁班--赵华鹏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特别鸣谢: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文字整理:忆婵娟


Hello,大家晚上好。我是Jamie,赵华鹏。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在这个蚂蚁群里跟大家聊天儿,特别感谢胡大的邀请。我嘴巴有点溃疡,可能口条不太利索,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之前在群里也有听到很多艺术家们的精彩分享。我今天的分享可能不太会有太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性,可能会更接地气一点,或者说是更生活化一点。与其跟大家说是分享,其实不如说借着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契机,让我自己能够有动力去做这么一个关于自己多年手机摄影的小总结。
 
我会以语音的形式来分享,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图片。我是一名摄影师,一名手机影像的创作者。我现在常驻的是上海,目前跟小伙伴一起运营一个自媒体,是关于人文科技类方向的自媒体,叫做果核group,就是果核小组的那个group。现阶段我主要的工作,包括这个手机发布会的摄影样张。然后再就是大家在社交网络上能够看到的一些用于市场网络传播的那种大众化的一些内容,包括一些故事组图,记录短片等等;题材的话,会涉及到这个人文风光、人像。其实拍的还挺杂的。
 
接下来我就先按照时间的线索来跟大家聊聊关于手机摄影。关于我在手机摄影方面的探索和我的手机摄影的故事。我是从2015年的时候开始用手机,就是大量的拍摄的。而是从iphone6开始,我最开始拍摄的就是人文的题材,主要拍摄的地方就是说是一个海边儿,离我家几公里的海边,大概骑车的话五分钟差不多就能够到那片沙滩上。
 
在这之前,我是在青岛的一个广告公司里做产品摄影,就是那种电子产品的广告图。因为家里有机会介绍去到一个所谓稳定的单位里去工作,然后就回去了。但是我心里其实对拍照还是挺挺热爱的。
 
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其实就是各种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然后也有各种其他的问题,然后就会觉得很郁闷,很烦躁。因为我从小就在海边长大,有时间的话,我就去这个沙滩上去溜达。感觉在那边开阔的空间还特别舒服,不会那么的烦。
 
当然的,相机肯定是不带的。后来一两年多的时间,其实也基本就没有用过相机去拍照。我记得当时买的是尼康的810,应该是刚出没多久的时候,就好像就买了,后来就一直闲置成这个老旧相机了。
 
就是现在回想的话,其实我还挺感谢这片沙滩的,能拍到比较喜欢的照片,然后也比较侥幸,比较幸运,随身有一个手机可以让我去随时的去记录。就在这么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过后,我去查看的频率也就慢慢变高了。然后我拍摄的频率也慢慢变高了。之前的话可能是以溜达为主,拍照偶尔拍拍。后来的话就是会为了拍照,我更加主动去到那片沙滩上去拍摄。
 
其实刚开始就是去这个沙滩,其实也没有心情去拍照。更多的是走走路,溜达,看这些沙滩上赶海的人。然后还有一些来游玩的人,附近的居民会居多一些。偶尔的话会用手机去记录一下自己喜欢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的心情也发生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变化。就好像是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或者说是有一个表达的途径,或者是怎么样的。当然这个表达的话现在看的话是有点直接的,或者是有点粗糙的这么一个感觉。每周六周天都会去沙滩上溜达。包括夏天的,工作日之后,下班之后太阳还在天上,然后没落山,也会去。拍摄的设备一直都是随身带iphone6手机。
 


就那段时间,其实我这个拍摄还挺狂热的,特别愿意拍,之前拍照的都没有这种激情。还有一次也是冬天,就在沙滩上,因为北方的冬天都是北风很大,就是朝着你吹。然后我就在那蹲着拍。比如我想一个画面,我后来看那个拍摄时间的,前后大概是花了一个小时,蹲在那里去拍摄了那样的一个场景。
 
狂热到什么程度,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初冬的时候,就是刚冬天的时候。那海里有一个柱子,柱子上有一只海鸥。现在回想一下,当我靠近的话,海鸥大概是会飞的。但是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把裤子挽起来,到大腿的这个高度,然后走进海水里面去尝试拍摄这个海鸥。当时比较幸运,也拍到了,但拍完之后就后悔,特别冷,赶快跑回家去了。
 
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把相机放防潮柜,然后一直不用。拿着一个手机去高频率的比较认真的拍。当然结果先放一边,首先是我觉得我当时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拍的。现在回想一下的话,就觉得还挺能坚持的,并不是说因为我用的是一个手机就会变得松懈或者变得放松。
 


夏天的话,虽然也会戴帽子,也会晒的黢黑。所谓的这些困难,其实也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正常的操作,都是为了自己喜欢的画面,为了自己喜欢的照片。其实这些都是小意思。很多刚开始入门摄影,刚开始拍照的人,有的时候也会纠结说不知道拍什么。尤其再就是疫情的大背景下,很多时候有的甚至是他不外出的话,他也不知道拍什么,就更不知道拍什么了。其实可以尝试一下,身边那种不曾关注的那些内容。比如说你经常走的哪一条路,你每天上班的通常可能是坐地铁或者怎么样,你可以试着坐坐公交。有的时候你在路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好的这个拍摄地,其实就离家几公里的这个范围,就有可能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一些画面。
 
在沙滩上拍摄的话,很多时候是很无聊的。就是因为他就是景观相对单一,然后人们来到这个地方做的事儿也单一。景观的话就是海、天、沙滩,做的事儿就是要么游泳,要么发呆,要么就是赶海,就是挖各种东西。就有点像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做了差不多一样的事情。
 
但是就一年下来,我在回顾的时候,却总能发现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照片。其实当时我会有一种感觉,下一年肯定不会超过上一年,就是已经没什么可拍的了。但是我下一年再去的时候,还是会时不时的给我一些惊喜。当然好照片出现的概率也更低了,或者说是能够给我更多新鲜感的这些画面也更少了。更挑了我的口味,更独特了,可能。
 
后来我就去了其他的城市去工作,算下来的,我觉得这片沙滩上大概拍了两年多的时间。其实在拍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拍的一些照片,如果能在这个沙滩上做一个展览的话就好了。不管是怎么挂起来,也幻想过很多很多的形式,那就加入代办清单里面。想着有一天能做这事儿。
 


然后就是在2020年的时候,我就终于实现了多年前的这个想法。我家那边的话,沙滩其实还挺多的,就是我最终选择的就是我常去的那个就离家比较近的沙滩。我那个时期的大部分照片,也都是在沙滩上拍的。那个沙滩其实它不是一个景区的沙滩,它算是一个野沙滩。
 


到那里的人基本都周围的居民。然后我就选择了这个沙滩上就是唯一的一个天然的石柱子。之前他们打的那种淡水井还是什么井的,反正是一个井的东西。就是周长特别长的一个石柱子,差不多能有10米不到20米的样子,高的话2米多,2米左右,应该是。然后我用艺术微喷,喷到绢布上来做的这么一个展示。当时能够来到现场的,是我的朋友或者朋友圈里的人,再就是赶海的那一批赶海的人或者是游玩人,恰好在那游玩的人。我是下午的时候布展,日落之后撤展,只有小半天的时间。因为我事先查好了这个潮汐。在展览结束的时候,这个石柱子会因为涨潮,最后会淹没一部分,布展的时候是退潮的。然后展览会结束的时候,它是涨潮的,正好能够淹没石柱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我那次的展览的一个亮点,是我跟大海的一个比较好的配合。
 
从摄影爱好者到手机商业摄影的转变,其实就是一个被外界所知道的过程。要么通过各种主动的推广,就比如说展览,或者是你做画册;要么就是被动,比如说你获一啥奖项之类的东西。因为大家拍照,其实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获一些奖。比如前者对于我来说,其实我不是特别的擅长。
 
后者的话,就18年的时候,我在沙滩上拍的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拿着鱼放在眼睛上的那张照片,就获得了一个奖,是全球iphone手机摄影大赛,IPPA的年度摄影师,就这么一个名次,那就会被一部分人认可。
 
19年的时候,我就开始那就慢慢接触了一些合作。因为说实话,其实在这个流量时代的现在,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流量,就只能靠着作品的质量来补偿一下流量上的短板。然后2000年的时候就跟这个小伙伴一起专职做摄影相关的内容。其中一大部分是与手机摄影有关的。
 
这样子我前面有介绍,就是说会用手机去拍摄一些纪录片,然后组图。也会拍摄一些那种比较扎眼球的,比较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就是那种所谓网红照片。后面简单的聊一些商业案例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幕后,就放在最后一个环节跟大家说。
 
回想来看的话,我从用手机开始拍到从事这相关的内容,从这个爱好者到可以接单,能获得一定的利益,整体上的话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之前,我刚用手机拍的时候,每个月手机拍照的数量可以达到2000张以上。特别的月份可能会更多一些,尤其是夏天的时候。
 
由于我这拍的这些内容,相对人文纪实一点,没有特别多的创意的成分。在同一个场景里反复拍,拍一周,你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挺有趣的。当你是拍一年拍两年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这个兴奋点,其实就挺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视觉上的敏感度。
 
那时的我其实是比较享受和比较纯粹的。后来很多时候我也会特别怀念那两年的拍摄的时光。其实说到摄影,传统的话大家都说我拍人文,我拍风光,就是按照题材来说。当然按照器材来定位自己的摄影其实有点局限或者有点不高级的感觉。毕竟我们的这个器材只是记录或者是创作的媒介。
 
但是手机摄影其实有它的特殊性。当然也有它的大众性。在我看来,其实几乎人人都是手机内容的消费者。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摄影师。好多年以前,已经是一个社交网络分享盛行的时代了。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展示的舞台,像抖音、微博、小红书。大量的视觉内容都是手机产出的。其实我觉得所有的这种图片分享的平台,最好的平台就是小红书,就图片质量上来看,它甚至要比那种所谓的传统的那种专门用来分享图片的一些平台要高质量的多。其实这个还挺有意思的。
 
平台大众化也就是一个方面。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家的近几年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实也让大家更加愿意去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故事。成本更低,然后展示方式也特别的多样性。之前那种所谓的就是摄影或者所谓拍照的权威性得到了降低。在之前其实摄影都是专业人士,或者是小众人士,有一定的基础的人士才能接触的。
 
这个基本门槛其实就是一个是成本设备成本的问题,另一个是学习成本的问题。手机的一些智能的算法,其实可以让很多的功能变得特别的简单,学习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比如说这个HDR个专业的名词,可以平衡逆光时候画面里高光和暗部的细节。你在以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需要拍摄这个RAW格式。在后期在这个后期里面去调整。
 


可现在的话,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拿着手机一个按键就能拍出比较出色的HDR的效果。其实各种宣传就已经把大众的这个教育的非常的充分,就是像什么连拍、对焦、曝光,什么专业术语,其实普通人其基本都知道,都了解,都会。
 
我记得我看过有人说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手机让摄影的权益得到了消解。这个的话其实我还挺喜欢的。这种就是所谓的技术门槛,在慢慢的越来越低,甚至说是消失。就有人会问了,既然手机这么好拍,一键就拍了。然后能不能代替相机呢?其实我觉得并不会。
 
如果说你把这个实验线拉长来看的话,手机摄影其实就是有助于相机拍照这件事情的。在很多年以前的手机厂家在宣传一个手机的时候,可能会说这个外貌有多好看。就是设计外观的设计有多么的不一样。后来的话都是主打的影像功能,几乎整个发布会都是在讲拍照,啥都不讲,一直讲怎么拍的好。其实通过各种这种宣传。当图片或者说是以视频为载体的内容增多之后,一部分人的水平和他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其实手机摄影就为市场做了一个初步的筛查,就是首先让大家都种草。拍照和拍视频这件事儿,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句,有点像市场营销里面的拉新的工作就完成了。后面的话就是要留存,拉来的人肯定会留下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人会发现,其实相机的话,它在多方面会有另一个维度的创作的这个空间,他必定会往相机这个角度去发展,最终就达到了转化的效果。但这个过程的话并不一定是有意的去做的。
 
就是手机摄影的出现的目的,也不是说为了促成某其他的一件事情。但是我觉得它其实只是这个手机摄影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我认为这个手机摄影的发展其实是有利于相机摄影的,或者笼统来说是有利于摄影创作这件事情的。
 


其次,其实我也认为这个手机拍照其实也有非常多的局限性。我个人就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大概18,19甚至20年的时候,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主流的相机和镜头我都用过的。我发现其实我们是可以比较好的心态端正手机摄影这件事情的,就是我知道它的劣势和优势。优势方面的话,前面有说有关于各种算法,什么HDR,现在还有什么视频的地平线的防抖,超级的夜景。劣势其实我也是知道的,比如说他的c mos比较小,它的焦距,它的画质等等的各种软肋。比如说我们正常拍的话,其实它是不会有一个明显的虚化来提升我们照片的质感的。或者说是起到简化画面内容的这么一个效果。其实我只能通过精简画面,去通过实打实的种的内容去展现我想要说的话,我可能就会更加的注意画面上的一些细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这么一个感觉。
 
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数码相机的爱好者,就当你拍摄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其实除了买这新相机以外,其实可以尝试手机摄影。当你用手机拍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那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有的朋友也会问,就是像前面我拍的那些人文的内容,大家会说,是不是因为你用了手机,人文更好拍,人像也更好拍。其实不是这样的,就是我不会偷拍或者是藏着掖着的去拍摄,有少部分是这样子的。当大家看到你手机拍的时候,他会放松一些警惕,看起来会容易那么一点点。毕竟拿着大的相机,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抗拒。当然有反面的案例,就像那个濑户证人,他就是拿着那个135相机去拍他那个野餐的项目的时候,就刚开始的时候是很多人是不同意的。当他换成了大一点的那个就是中画幅还是大画幅的那个相机的时候,就反而拍摄起来,特别的顺利。
 
我拍的时候的话,就是不会盲拍,就也不会偷拍。就不论用什么设备,其实我在主观上就更想对画面有很多的控制。其实很多照片都是有多多少少的沟通的。这个沟通包括这个就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短时间的交流,或者是一个微笑。有的时候我也会有意的让拍摄者知道,然后发现我在拍他。其实从拍照的角度来说,我拿着大的相机,还是拿着手机的话,其实关系不是特别的大。
 
总的来说,其实我还是挺鼓励大家多多使用手机拍的。因为很多时候我发现这个摄影师。他有一些惯性,就是说他不带相机的时候,或者不方便带的时候,他就不拍了。其实我觉得就是他忘了你兜里还有一个手机,所以我觉得最好的这个拍摄设备,就是说当你想拍照的时候,你身边有的那个就是最好的。我觉得大概率的话会是手机。
 
后面再跟大家分享一点我的几个拍摄项目。这些内容其实有的是带商业合作的内容,但有的是个人的创作。关于商业合作的形式其实有很多图片的形式或者是视频的形式,毕竟现在是视频的时代。那我也会用手机去拍摄这个纪录片。不应该叫纪录片,应该叫记录短片或者是剧情故事短片,也会拍摄一些故事组图。再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手机发布会用于展示产品,就是拍的特别棒的那种人像或者是那种风光的大片。
 
 
其实说短片我一下子想到就是去年的就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在东北拍出一个新春短片。就零下三十多度,没给我冻够呛。就那天是那一年那个地儿最冷的一天,就我记忆犹新。我觉其实我还是挺幸运的。我的大部分的商业拍摄的内容其实跟我感兴趣的拍摄的选题是可以结合的。这样的话可以拍的比较开心,然后也能赚到一部分钱,然后我会继续后面的创作。
 
这里想分享的第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淘宝模特的拍摄。其中它是包含两部分的一个记录短片和组图的部分,以记录短片为主,其中会穿插一些照片。这里的话我就单纯说图片的部分。
 


这个模特泡饭其实是我在拍发布会样片时遇到的一个模特。就我了解他以后,我就特别想把那个故事讲出来。他其实是可以说是国内首批的淘宝模特了。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淘宝模特他可以赚多少钱。大家可以猜一下。其实淘宝模特的话就是年薪数百万的话是一个基本的收入。
 
其实从上来用收入来说,这个事情其实有一些,怎么说呢?格局有点小了,毕竟这个收入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我觉得他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反正在我刚开始知道的时候,其实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因为很多时候大家也会就怎么说呢?瞧不起或者是怎么着说不就是模特,其实人家实实在在的比大部分人都赚的多的多。
 
在这批模特身上,其实他也是一个矛盾的矛盾体。一方面就是他们之前从未想过的这个财富,甚至说是有可能成为明星。因为后很多模特后来就发展成了明星,当然这个是靠资本的力量。另一方面就是说你之前的朋友,亲密的人也会对你有疏离,但陌生人有偏见,那也是比较正常的。
 
比如在他这边来说的话,对他的一个偏见,最开始的话就会说就是这么矮,就也能做模特,一定是被潜规则,或者是等等这样的话。这是外部的一些这些压力。但是内部的话其实他毕竟长得很好看,大家都会觉得,那就不用努力了。其实在我了解下来的话,他们也是需要不停的努力和练习,以及不停的学习的。也是特别的辛苦。
 


泡饭其实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空姐,但是因为她身高不行,因为前段时间包括这个身材焦虑,容貌焦虑,也是讨论比较热的一件事情。我是突然想起来了。她其实他是偶然。看到了一个淘宝产品图,然后就参加了这个淘宝模特的面试。当时正是因为她可爱娇小的这个身材,就成为了很多品牌比较喜欢的类型。
 
但是她这个可爱的年纪,要是过去了的话,其实对于这个妈妈装大龄女装的模特市场来说,因为她的这个身高的话,其实是会很受限的。但是这样子的话最开始他是因为身材娇小带来了他的一个优势。在之后的话也很有可能即将成为他的一个劣势。
 
她基本上就是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就是他个人的时间,基本每天就是从化妆开始到化妆结束。他可以瞬间的做出各种甜美的动作和甜美的笑容。就有一刻的话就会感觉还特别的真实。其实在杭州的话有非常多的这种跟她一样的这种淘宝模特,其实跟主流的这个模特其实不太一样的这么一系列的职业的人。
 


另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拍摄是去年的一次拍新疆牧民转场的拍摄,就在北疆的就是那个阿勒泰地区,新疆的阿勒泰地区。那边的话是哈萨克族人多一些,就是中国的四大游牧民族中最多的就是这个哈萨克族。他们的话基本上就是逐水而居,四季迁移,然后就不停的搬家,不停的搬家。
 


他们对于以土地的依靠其实是特别大的,但是也极大程度的受限于他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就在他们身上的话,其实有很多的迷茫,当然也会有特别多的无忧无虑的这种特别自然的那种自由的这种生活。我去拍的时候,是从冬季牧场转到夏季牧场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到那个冬牧场的时候,正好遇到一家牧民转场。虽然之前有了解过,但是还是被现场的那种场面震撼,特别小的一个盘山道,他们就赶着几百头牛从这道上走。拍摄的这一家人的小孩儿叫乌拉哈提。他今天白天还有微信发给我。当然我们的联系就很少,因为他有信号的时候也很少。那他当时,跟在队伍的最后,骑着马。他只有13岁。那个时候,正是他假期的时候。
 
他在后面就负责转场队伍的殿后,他是最末尾的。前面图片的第二张的这个小伙子,当时的话,在旁边放了个马鞍,当时想让他坐在树干上的马鞍上。那他就是说不能做。因为他的爷爷告诉他就是坐空马鞍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为了拍他们,我在那天晚上就在几公里的地方找了个地方睡觉,就在找到一个牧场的商店。其实这个商店就是一个正常的毡房,他会卖一些东西。他们的儿子是刚从城里上学回来,他会在收不到信号的河边跟母亲度过一整个的暑假。他的母亲特别热情,然后我就在他们家的储物间的毡房搭了一个帐篷就睡了。那天晚上也是记忆犹新,半夜给我冻醒好几次。
 
第二天离开的时候,就发现有一只小猫在他的被子上睡着。前面那一组图的,有一张是这张图片,然后这个就是黑白相间的这个小猫,就会大概是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的一个重要的玩耍。大家看图片的话,就是有些地方草长得着茂盛的话,他的那个地儿就是项目场,他们已经在那里搭好了毡房,然后就开始晒各种床单什么东西的。站在那个地方,绿草,微风,旁边是溪水,那种感觉就是世外桃源,特别的安逸和舒服。不过他们在这个地方也都是短暂的停留。几个月之后,他们就要再次转场。就是因为冬季转场就来了,因为冬季转场的话会更加的危险,会更加的困难,会有雪,各种的恶劣的条件。
 
最后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可能跟前面的气质不太一样。其实我作为多年的社交网络美图制造者,其实在拍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拍摄上的惯性。很多时候我觉得就是特别有趣的画面,我并不会拍,只是说停留在跟身边的人说那种,你看这个挺有意思的。你看那这个也挺有意思的。
 


就因为我觉得他们可能不够,就是不够大众化,所以就很少拍。就是思路上在有些时候可能或多或少的更多的是那种讨好似的那种摄影。其实就是说在就某一个时刻的时候,我会觉得那些以讨好眼睛为目的的,所谓的那些大片,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就是他们的话只能提供短暂的这种愉悦。因为大家在看图的时候,其实每一张图片最多2秒钟时间就会划过去了。但是我觉得从那种内心的第一反应触发的那种去摄影化的,没有构图,也不讲究什么构图,什么东西,这些都不重要。那种直接的那种影像,可能更重要一些,可能更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到底什么是值得拍的呢?其实我对这些内容的话就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的话我就开始了《苏打水》的这么一个系列。其实起这个名字也比较随机。因为我觉得这组照片其实就像是苏打水含在口中的那种轻微的口感的那种刺激,就像我在拍一下他们的时候的这种感觉,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
 
大家在看这些图的时候,其实也会发现,这些照片其实是没有叙事性的,就是是纯纯影像的。就是拍摄的时候,他也不会注重构图,什么东西,就是更直接更笨拙的那种拍摄的方式。我觉得就是说当这个照片在排除了叙事性之后的话。
 


这个影像可能更加的具有魅力和可读性,排除叙事之后,他可能更有理解上的多样性。对于这个系列的呈现方式的话,除了展览以外,我觉得手工书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一个形式,所以我就做了一个手工书,就是我选择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一个纸张,就是说它是半透明的。但同时他又特别的坚固,就是在看的时候,就是前一张和后一张它是会相互影响的,也会相互连接。然后按照这个逻辑的话去编排图片的一个顺序和感觉。封面的话就是采用这种封面和封底都是纯黑的印刷。然后就拿到手的话,是可以自己去折,或者是摩擦出各种痕迹的,但也可以不主动摩擦。就是随着你翻阅的过程中跟桌面或者跟手有一些,或者放在书架上,跟书与书之间会有一些摩擦的。

这些痕迹其实就会跟那页里的图片形成一种呼应。这个手工书其实也还在优化的过程中,就还没有最终的定稿。之后打算小批量的印一些,这样做出来看一看。以上其实就是我手机摄影的这个故事和用手机拍照方面的一些探索。方向还挺多的。但整个按照时间的线索,就这样子顺下来,再次的谢谢大家的聆听。也谢谢蚂蚁摄影群,然后还有胡大的邀请,谢谢大家。



【提问环节】
Q1:请问一下赵老师,用iPhone手机摄影后期制作一般用什么软件啊?谢谢!

赵华鹏:就前面那些iphone6的话,都是用VSCO那个软件去做的,就是会加一个黑白的滤镜,然后简单的调一调对比度。一个图的话,大概一分钟之内肯定就调好。然后现在的话会用手机里面自带的照片的编辑功能,然后里面有各种调整选项。
 
Q2:请问老师,就手机摄影的话,苹果和安卓您更青睐哪个系统,为什么?他们各有什么优势?

赵华鹏:手机摄影来说的话,其实各家都有各家的优势。比如说有一些安卓手机的话,它的长焦很不错。然后它也有那个专业模式的功能。因为很多人可能比较喜欢专业模式。我个人的话用苹果多一些,然后我也更加喜欢苹果的这种操控体验和感觉,它不会有延迟,色彩比较自然,然后它的屏幕也比较准。所以我会用的更多一些。
 
对于图片拍摄,单纯的拍摄来说,其实安卓和苹果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相机来用的话。如果你还想把它当做一个修图的工具的话,我会更加倾向于使用苹果。如果你想用它来拍摄视频的话,其实我更加推荐苹果,会比安卓要好非常多。

Q3:想问一下赵老师,除了参加 IPPA 等手机摄影比赛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渠道有机会让自己成为手机厂商的合作摄影师呢?

赵华鹏:除了比赛以外,其实大家都在做,就是所谓的自媒体或者所谓的平台分享,比如说微博,比如说B站,比如说小红书。你制作的内容其实需要足够有趣的话是会被看到的。在之前的话可能你仅仅是会拍照,拍的还不错,其实就可以。现在的话,其实更多的大家会看视频的一个制作能力。因为各大平台都在推视频,包括小红书也都在推视频。那你可以想想你的内容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一个呈现方式,能更加的讲述你的故事或者怎么样。如果你是想让厂商知道你的话,其实更多的是你的内容创作的能力要展现出来。然后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Q4:请问赵老师,你在手机是否使用很多配件辅助,比如,补光,稳定器等等。

赵华鹏:补光的问题其实怎么说呢?其实看这个项目,如果你的项目就完全可以自由的发挥,那自然是你怎么样顺手怎么样来。比如说你要拍一个纪录片,那补光人物的面光控制的更好,有利于你画面的表达,那就毫不犹豫。然后稳定器的话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没有必要跟器材去纠结。我自己产出的内容的话,就是如果它是可以补光,我可能就会把灯带上。但是如果是不能打光的话,那就不带,包括稳定器也是一样,就看要求。如果是备注一个纯手持,那就是纯手持。如果是必须要借助这些配件,那我一定会用。就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工具,我们看的是这种结果。比如说你在拍摄一个说这手机房子有多好的时候,你还在用稳定器,那就是。就是撒谎,那排除这种因素以外,你自己创作的话,你想用啥就用啥。现场条件不够,就该用啥。至于你是用手机还是用相机,其实是没有区分的。
 
Q5:我用手机给女朋友拍照,她一直不满意,请教老师手机人像摄影、旅游纪念照的一些窍门?

赵华鹏:对于给女朋友拍照来说的话,每个人有他比较好看的一面,就是他左脸好看,右脸好看,你是要知道的。比如说他比如说他脸上有点肉肉的,他就喜欢在镜头里瘦瘦的,那可能就需要借助一点头发去做一个遮挡。包括你拍照的时候,你可能不能,因为男生可能相对比较高,你不能把手机距离调高来拍,因为你会把人拍矮,这种基本的透视,你可能把手机要放到腰部的位置,这样子去拍摄。再就是你可以多拍一些,你1000张总能挑出十张好看的,然后不停的抓取那种精彩的瞬间和动作。因为我看有的人给男朋友拍的,给女朋友拍照,或者给另一半拍照的时候就半天一张。其实这个期间你可以多几张。这样子的话就是素材足够多,就能挑出来。其他的话,其实窍门也挺多的。如果您用的是iphone 的话,你也可以去买我新出的那本《iPhone 手机摄影指南》。人邮的那本,你也可以看看。如果想要了解的话。


 
Q6:有没有什么好的拍照APP推荐?

赵华鹏:我几乎不用第三方拍照app。视频的话protake 可以试试。
 
Q7:我好像再请教一下赵老师,记得在朋友圈分享过一张昆明滇池龙门的手机照片。因为我去过几次,当然自己摄影功力有限,拍的龙门照片自己总感觉很正呆板没味道。但老师的那张让我很震撼,一是取景倾斜;二是取景中既有天空的龙状云彩和滇池的水面;然后云门自然就在其中了……(我的理解)。所以我想请教一下老师关于手机摄影的构思与拍摄方面的一些绝招和技巧啊可否透露一二谢谢!

赵华鹏:如果你觉得你的拍摄比较呆板,或者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你可以使用不同焦距去拍摄。比如说你可以使用一下超广角。那超广角的话,它会给你带来非常大的一个视觉上的陌生感。其实你会觉得还挺震撼的。但是当你拍多了之后,其实也是没啥特别多的惊喜。这个时候其实就过了新鲜劲儿就更加专注于内容。如果用超广角的话,你也可以多加选取一些有趣的前景作为一个重点的拍摄。然后远处再选一个景作为呼应。
 
再就是你可以蹲下来,然后手机举高这种角度上的变化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没有特别厉害的话,你就需要多多尝试。各种角度你去多拍一些。多拍,然后再简单的总结,或者再看看别人,就是网上别人在这个地点是怎么拍的。可能会有一些启发,下次再到那里自己再去尝试。但是有一个问题,你过多的借鉴于网上的这个角度,比如说别人在这里拍这个角度,你过去也去copy 这样子一个角度,其实也是没有意思的,你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不能在更多的创新,其实也很重要。我觉得你可以再多多拍摄。对手机了解,对工具了解的基础上再去拍摄可能会更方便一些。
 
Q8:您觉得在这个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并享受拍照乐趣的时代,专业摄影师的存在感会被降低吗?又或者说,专业摄影的这条道路会不会更难走?

赵华鹏:我觉得人人都是摄影师,或者说人人都是创作者。其实对于大环境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现象。因为摄影这个多多少少它是一个关于美的一个方面。反正对我来说,我的美育教育其实是缺失的。大家都在享受这个拍摄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提升大家整体审美或者是更加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的这么一个方式。大家有一个借口说是我要拍照,然后去更多的去拍摄。之前不会留意的一些瞬间或者是画面。
 
其实专业摄影师我觉得存在感应该是会被抬高了的。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来说的话,这个市场对于影像的需求更加多了,那专业摄影师他的生意其实是应该会变更加的好的。当然了,如果这个所谓的专业摄影师,他的能力如果不是特别强的话,他也会被所谓的分享和拍照的潮流所冲刷掉。其实他就是还不够优秀。这可能会倒比这个所谓的专业摄影师,更加的努力去拍摄一些更好的作品。我觉得是这样子的。我觉得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吧,应该这样来说。

Q9:不知道您对手机摄影的功能性上是不是满意,我有时候会发现它的色彩还原不是很准确,自定义白平衡也不行,您有好的办法吗?
 
赵华鹏:我对现阶段的手机摄影功能其实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无法再想象他能增加出各种什么神奇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拍摄体验上的优化。比如说我按一下快门,它能够立马拍上,然后包括你说的这个色彩的还原的问题。其实色彩还原的话在以往的话,有一些安卓手机会有很大的问题。但现在来看的话,基本上旗舰的以影像为卖点的那些手机其实都是说的过去的。
 
但是如果说您会这个自定义白平衡的话,如果自定义都不可以的话,那可能就是。怎么说呢?一可能是手机屏幕不太准。二是手机调教不太好,那可能得换一个。多说一点,这个色彩还原其实与你观看的介质其实有非常大的关系,就是你的显示器是不是准的,包括你的电脑显示器,包括你的手机屏幕是不是准的,其实这个也很重要。我觉得还是没有说拍摄的结果,我后期不能简单调整去改变的。我觉得基本都是可以达到我们拍摄成一个满意的一个效果的,不论你用什么样子的一个设备。
 
因为手机的话它都是算法,它会有一个它认为的色彩。其实包括iphone 也是一样,你这一代的iphone 和上一代的iphone,其实它的色温的基准也不太一样。可能上一代暖一点,这一代冷一点其实都会有一点的偏差,那你可以进行一个后期的调整,只能说是后期去调了。但是iphone 新出一个功能是摄影师效果,你可以在前期去改变一些所谓的色彩倾向。不知道回答是不满意。
 
Q10:手机摄影发展下去会取代相机吗?或是各占一半市场

赵华鹏: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前面分享的时候,有说到过这件事情。其实手机的发展并不会取代相机。它可能会取代一部分相机,比如说一些入门级的一些卡片机,可能会取代手机摄影的发展让大家,做一个比喻,就是拉新,拉来的这一批的新人,那肯定会留存的这一波人的话,他可能会买更好的相机。因为他会发现手机可能不够满足他的表达需求,那他就会买更好的相机或者更好的视频机去进行他的影像创作。
 
也有一个比较夸张的一个说法,就是说未来的话可能没有135相机,只有手机和中画幅以上的相机。当然这个也比较夸张,但我觉得其实没有取代关系。我觉得没有取代关系,而是手机会促进相机和发展的这么一个感觉。一个让大家都爱上拍照的这么一个时代,大家愿意拍照的这么一个时代。可以看看身边拍的好的小伙伴,他用的是什么机器,你也可以用什么机器。
 
Q11:我是一个在校学生,老师可以推荐几款性价比高的手机吗?1000-2000元左右的最好。另外请赵老师您能否评价一下目前国产手机的拍摄性能?

赵华鹏:在校学生的话,其实我建议您可以看看闲鱼的个人买家,有没有更合适的一些机器。这个价格的话可能只能买到安卓机了。其实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拍摄旗舰系列。比如说oppo的find系列,vivo的X系列,就X5060这些系列,你看看你的预算能够买到什么样子的设备。
 
其实国产手机的拍摄性能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它是特别的有竞争力。但是你的这个价格的话,可能无法购买到一个比较有竞争力的手机。总体来看的话,他们是不论是国产还是国外的手机,他们的技术层面其实是有一些接近的。硬件层面,尤其接近软件层面,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国产手机,现在用的同样的芯片,同样的这个cmos,但是它的结果不一样。那其实就是软实力的东西。大家都说我像素有多高,其实都是对外宣传的术语。至于你能不能更好的发挥你的这个产品性能,其实是另一回事。也可以多看看身边的拍的好的小伙伴。
 
其实在某一些方面,其实国产手机的拍摄性能会更好一些。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美颜,拍自己的皮肤特别的吹弹可破。这种的话它是特别有优势的。比如说你想拍一个星空的延时摄影,那一键就能操作。像一些oppo 手机,这些都是可以非常好的完成的。
 
但是在一些拍摄体验上可能会有一些欠缺。在一些软件的优化上会有一些欠缺。屏幕上可能会有一些欠缺,这样子。各有所长,只能是这样子说了。

谢谢大家,大家晚安啦!


END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我拍农民工》 
10,饼,《地尽头》 
11,卓玛,《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拍摄死亡》
37,齐林Lin,《撒哈拉往事》
38,李巍,《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苏州故事》
41,袁吉晴,《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英雄地》
44,濮演,《在路上》
45,邢千里,《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古典相机》
57,柴柴,《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船厂农民工》
66,棉布,《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视觉日记》
72,张宏伟,《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  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颜长江,《我的道场》
96,王晶,《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97,王欢,《女巫浇酒-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神秘学热情及其修辞》
98,李明,《西北行旅》
99,赵华鹏,《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下主题即将进行
100,王士杰,《我的“青春”》
101,谭秋民,《我的“侯奖”之路》
102,王晓岩,《水汖村》

点击查看“蚂蚁隔壁班”1-9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分享平台
“蚂蚁隔壁班”微信群
(识别二维码邀请入群)



—【蚂蚁摄影】—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