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轶君:乌克兰终究走向分裂

2014-05-13 周轶君 大家

乌克兰动荡始于共同的民怨,最后竟撕裂成两个全然敌对、分裂的阵营。顿涅茨克人要的稳定、繁荣、尊重,基辅不能给,欧盟又太陌生,俄罗斯才是“过去的好日子”。


-------------------------

《乌克兰终究走向分裂》

文/周轶君


作者注:不顾西方与俄罗斯反对,乌克兰东部两州举行独立公投。没有国际组织监督,公投公正性遭到怀疑,投票过程还触发了暴力。以下是我三月在乌东部城市顿涅茨克的见闻。顿涅茨克是这次独立公投地点之一。


由首都基辅,向东飞行1小时10分钟,便来到乌克兰第四大城市顿涅茨克。翻译莉莉娅说,在基辅生活了20年,只出差来过一次顿涅茨克。这是个乏味的工业城市,无风景少名胜,基辅人休假都往西边跑。顿涅茨克出租车司机也觉得基辅很远:“这里去俄罗斯边境才一百公里,离基辅六百多公里!”


顿涅茨克产煤。从机场到市内二十多分钟车程,窗外掠过三四个已经开发的煤矿,像喷发之后的火山,向天空张开大嘴。苏联时代顿涅茨克的名字叫“斯大林”。在一场辩论中,斯大林战胜托洛茨基,决定向顿涅茨克和它所在的顿巴斯盆地大量注资,改造成苏维埃共和国的重工业中心。


迎面驶来一辆公共汽车,浑身锈色土色斑斑,不知道是土色上生出铁锈,还是铁锈上沾了土星。圆滚滚的面包造型,仿佛在二十世纪黑白电影里才见得到。顿涅茨克人均收入每月350美金,不到首都基辅的三分之二。


在我到来之前,舞台,或者说战场,已经预设了。一边是亲俄罗斯人士游行,另一边是“欧盟广场”派(他们解释不一定要加入欧盟,而是反对乌克兰分裂),也准备到街头示威。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之一、前拳王克里奇科,从基辅飞来为“欧盟广场”派鼓舞士气。俄罗斯前议员日里诺夫斯基,也准备西进顿涅茨克,亲俄阵营为之沸腾。日里诺夫斯基以煽情言论著称,比如“我们将用民族主义把西方打个稀巴烂”。有评论认为他是“极权主义与军国主义代表”。


“我们正联系机场,阻止日里诺夫斯基到来。”迈克斯两眼通红,仿佛战斗了几天几夜,黑棉袄脏兮兮的,好像刚刚从战壕里爬出来。他38岁,当地报纸记者,也是顿涅茨克“欧盟广场”示威的组织者之一。基辅的一名记者介绍我们认识,迈克斯自愿带我四处看看。


迈克斯不像个豪迈的战士,而是个提心吊胆的地下党。为了教育我形势严峻,他掀起蓝黑色绒线帽,露出两块由红转褐色的伤疤。“他们打的。”“他们”,是亲俄派。2013年末,基辅广场运动风潮吹动顿涅茨克。莫斯科支持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出走,“欧盟广场”派在顿涅茨克占上风。等到俄罗斯进入克里米亚,风向完全变了。街头出现持械武装人员,两派暴力升级。一名德国记者告诉我,就在我们抵达前,市中心一辆迷你公共汽车车身上漆着乌克兰国旗,被亲俄派截停,乱棍砸开车门,所幸汽车加速离去。


可我毕竟是个外国人,跟迈克斯同行会不会丧失中立?正犹豫着,迈克斯身后又多出三个黑衣人。其中一个戴棒球帽,绣着斗大的“USA”(美国)和老鹰国徽。迈克斯指指他们对我说:“这些是你的保镖,车已经准备好了。”


我气乐了。带三个保镖去,不是更大的目标吗?“不用担心,那些人没见过他们三个,他们跟我不一样。”迈克斯劝慰。


“可是他的帽子,”我指指“USA”和老鹰,“你不觉得这是大麻烦吗?”


“那些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戴帽子的亚历克斯说,亲俄人士受教育程度低,一般不认识英文单词。我将信将疑。


1869年,来自大不列颠威尔士的商人发现顿涅茨克矿藏,建起煤窑,劳动力聚集,渐成规模。从那时起,很长一段时间顿涅茨克需要的都是矿工,吸引不来知识分子。苏联初期,顿涅茨克和整个顿巴斯盆地仍然是个大矿场,后来开始建电站,引入化工系统,高级技术人员才渐渐到来。迈克斯出生前十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顿涅茨克刚刚有了剧院。


苏联时代,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化。尽管反对顿涅茨克并入俄罗斯,迈克斯最喜爱的歌手和演员是俄罗斯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维索茨基曾加入反审查组织,上过美国“60分钟”访谈节目。他在苏联民间大受欢迎,却从来没有上过官方电视。


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通用语言是俄语,但没有完全禁止乌克兰语,把它当作“团结并教育劳动阶级”的手段。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政府强调本土文化。顿涅茨克机场大厅挂着音乐家谢尔盖耶奇·普罗科菲耶夫肖像,因为他出生在这里。但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普罗科菲耶夫,似乎只把莫斯科当作故乡,外界也只称他为“苏联音乐家”。获得过“斯大林奖”、“列宁奖”,晚年普罗科菲耶夫却因作品“政治不正确”遭苏共批评,这让他很痛苦。郁郁离世的同一天,斯大林也死去了。


比迈克斯稍年轻些的亚历克斯,青春记忆搭上苏联解体大爆炸,直接迈入欧美潮流。亚历克斯熟谙各路西方摇滚。就在我们前往亲俄罗斯派集会的路上,两边都是“Liverpool”利物浦酒店广告。2007年落成的这家酒店,是顿涅茨克地标建筑,内部完全是一座向英国“披头士”乐队致敬的博物馆。不过,据传酒店并没有向“披头士”支付版权使用费,也不担心他们追索到俄罗斯边境。2005年乌克兰第一次主办Eurovision,也就是欧洲版 “美国偶像”或者“中国好声音”,这个还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为自己的欧洲属性放声高歌。


然而,历史从不曾离开。


车窗外传来响亮的口号,红蓝白三色旗飞舞,显然是亲俄集会。视线里出现一个巨大的石像——列宁!我要求停车。


迈克斯脸上先是困惑,然后惊讶,终于跟翻译争执起来。我坚持停车,他坚持不停,越过翻译,我们俩吵起来。最终,车兜了几个圈子,停下来,我推开车门,一路小跑过去。


我和迈克斯都出生在1976年。那一年,中国现代革命领导者毛泽东去世了。第二年开始,中国反思个人崇拜,开始拆除毛泽东像。整个中国大地,毛泽东雕像骤减。三十年过去,最近几年毛泽东像又开始回潮。塑像的命运,往往超越肉身,在历史轮回中起承转合。


乌克兰首都基辅反俄罗斯示威中,列宁像几乎全都被推倒。当地年轻人说,通过一个手机APP,可以查到全市列宁像位置,人们组织起来过去清除,这是公民社会的力量。但东部城市并没有这样公开的身份切割仪式,相反,列宁像仍然聚集着心向莫斯科的人。


(顿涅茨克的列宁)


像高大约六七米。列宁左手插在裤兜里,右手下垂,裤线笔直,风衣飘飘,当然少不了标志性的“列宁帽”。一名妇女在列宁脚下举着麦克风喊:“支持亚努科维奇!欢迎俄罗斯!”现场标语大多是:“北约滚开”、“FXXX欧盟”。有人抬出东正教圣母子像,旁边镰刀斧头红旗翻飞。没人觉得这样的组合有什么异样,也没有人注意到亚历克斯的USA棒球帽。


喊了一阵口号,人群朝市政厅前进,把星期天政治生活推向高潮。


市政厅前也有一座黑石雕像,蓄着胡子。我以为又是列宁。翻译莉莉娅纠正:“不,这是老年舍普琴科”。19世纪乌克兰诗人舍普琴科,鞭挞俄罗斯帝国统治下乌克兰农奴的悲惨生活,被视为乌克兰文学和现代乌克兰语奠基人。独立后的乌克兰人热衷舍普琴科,仿佛高举一片出土古物,铁证自己不同于俄罗斯的DNA。列宁注视下的前苏联城市里,舍普琴科是乌克兰政府竖立的身份界碑。


老年舍普琴科脚下放着花篮,盛着黄玫瑰和染上奇异蓝色的康乃馨。蓝与黄是乌克兰国旗颜色,无声表达。


城市里有不少舍普琴科和列宁。我问亚历克斯,怎么区分这些塑像,在我看来长一个样。“不是啊,你看列宁都是一个年纪,他不老的。”他说。


【新闻标签下】


“列宁”是一个符号,象征顿涅茨克与苏联,与今天俄罗斯的联系。对列宁像的态度,决定了你属于哪一个阵营,尽管那不过是一块石头。“亲欧盟”也是一个符号。尽管顿涅茨克“欧盟广场派”的组织者迈克斯,否认“加入欧盟”是奋斗目标——他们只是反对乌克兰分裂,甚至认为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取得平衡,对乌克兰最好——但必须沿用这个识别度高的名字,与基辅保持一致。


所谓“亲俄”,会不会也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标签呢?亲俄人士对俄罗斯的情感,对未来的选择,真的只是依据语言和历史吗?


游行队伍哗啦啦过去,市政厅广场很快水泄不通,欢呼声浪潮般起伏。甩开“保镖”,我从人山人海的缝隙中游到最前排。


市政厅大楼像一块展开的铁板,典型苏联式建筑。中央分界线前是笔直的旗杆。乌克兰国旗已经扯下来,俄罗斯联邦三色旗绑在绳柱上。三个示威者蹲在台子上面,犹豫着该怎么换上去。在雄壮的“俄罗斯俄罗斯”呼喊声中,他们交头接耳,手足无措。终于第四个人爬上去,七手八脚搞定,挽救了这个庄重的历史时刻。


俄罗斯联邦国旗,在乌克兰东部升起。也许因为是星期天,市政厅前毫无戒备。又或许因为,不是第一次有人在顿涅茨克升俄罗斯国旗,第二天三色旗会再变幻成两色乌克兰国旗,如此反复,无需认真。


亲俄人群发出震天吼声。十多分钟后,烟花坠落般散去。广场转角一栋高楼,窗户半掩,孤零零探出一支乌克兰国旗。


初来乍到,我不大分得出俄裔人士与乌克兰人长相有什么大不同,俄罗斯人面部线条似乎硬朗直白些,而妇女穿着却符合脸谱化了的俄罗斯人印象:时兴毛皮大衣。


为什么要加入俄罗斯?


一名四十来岁的妇女说:“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了吗?俄罗斯很强大,我们要跟普京在一起!”


17岁女孩娜达莎,站得笔直,挽住妈妈的胳膊。她的理想是当警察,服务祖国,说不出为什么不喜欢欧盟,实际上她也没出过国。“祖国”是俄罗斯。


一个裹在黑褐杂色毛大衣里的妇女,答案直指俄裔人群价值观:“欧洲同性恋很多,加入欧盟意味着我们这里也会有很多同性恋。”


几个女人口号喊累了,坐下来晒太阳。其中一个说:“亚努科维奇跑了,我的退休金怎么办?女儿的奖学金怎么办?都是莫斯科给的。”


根据乌克兰财政部数据,顿涅茨克州历来是享受政府补贴最高的地区之一。但一般老百姓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大的改善。当地俄裔人士只看俄罗斯电视频道,相信莫斯科的种种说法。


她说丈夫先前在一家煤矿工作,苏联突然解体,对顿涅茨克的煤炭需求骤然减少,矿厂大批关门,工人失业。“苏联时代是稳定,离开苏联没什么好处。”


“亚努科维奇不是好东西,”一个中年男人经过,停下来冲那名妇女吼了一嗓子,“我欢迎俄罗斯,但是反对亚努科维奇。”


“亚努科维奇太腐败了,基辅政府从来都很腐败,我们不想跟他们在一起。”他恳切而毅然。


我有些愕然:基辅广场万人抗议,也是从反对贪腐开始。乌克兰动荡始于共同的民怨,最后竟撕裂成两个全然敌对、分裂的阵营。顿涅茨克人要的稳定、繁荣、尊重,基辅不能给,欧盟又太陌生,俄罗斯才是“过去的好日子”。


“你发现没?这里没有年轻人。”一个头发灰白的男人悄悄靠近我,用英语说。他自称乔治,说一群年轻人原本要在市政厅对面街头集会,后来取消,“因为太危险了”。两派见面随时迸发暴力。


乔治在顿涅茨克国立技术大学电力系教书,不赞同加入俄罗斯,只是来现场“看看”。他有一大堆话要跟我这个外来者诉说。乔治完全可以用英语表达,当偶尔有人在旁边转悠,伸过耳朵来,他并不停下,还摆出几分优越,不担心“泄密”。


乔治曾是个“官二代”,父亲在苏联时代担任顿涅茨克州煤炭部副部长。父亲访问美国带回来的电子计算器,令少年乔治好奇欣喜。乔治还记得当时一个美国工人的月薪700美元,几个月下来就可以实现买车的美国梦。那个年代,顿涅茨克年轻人学习电站技术很吃香,从欧美电子技术期刊上,乔治触摸到西方。


2004年橙色革命,他支持季莫申科,“非常聪明的女人”,为变天欣喜。现在看来,他说:“可惜,糟蹋了十年”,执政联盟内耗太伤。大学教授同事中大多不希望国家分裂,但有时对基辅政府失望,脱口而出:“不如俄罗斯人来管算了!”


“你怎么看那些亲俄人士?平时有接触吗?”


“我就是俄罗斯裔啊,”乔治说,认识一些亲俄者,但没有深交。他说亲俄人士只看俄语电视,内容全是二战反德、车臣反恐、冷战反美。“那些人非常可怕,”乔治摇摇头,一次他在公开场合抱怨了一句普京,瞬间有人冲到他眼前,拳脚相加。


俄裔血统本身并不能把人区分开。乔治的妻子是俄罗斯乌克兰混血,儿媳是半个俄罗斯人。


“问题不是亲俄反俄,而是这个城市没有中产阶级,”乔治说,这里住着乌克兰首富、总统候选人安克梅托夫。苏联解体乌克兰转型,催生寡头富商,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却非常贫困。顿涅茨克和周边东部城市,都有黑帮当道、把持政治的历史,甚至来自顿涅茨克州的亚努科维奇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没有中产阶级的社会容易分裂、产生仇恨,过去执政联盟的失败也加重了人们对“亲西方”派的不信任。


“你为什么不要俄罗斯?俄罗斯承诺了那么多好处?”


乔治摇摇头,讲了一个乌克兰笑话:一只狗从乌克兰海关跑向俄罗斯。海关人员问:“为什么要走?”狗说:“乌克兰不好,我要去俄罗斯!”


没多久,狗又跑回来。海关人员好奇地问:“怎么又回来啦?”狗儿气喘吁吁惊慌道:“俄罗斯的生活同样可怕,而在乌克兰,我至少还可以叫!”


“为什么那么在乎自由?”


乔治灰蓝色的眼睛亮了:“你知道哥萨克人吗?我祖上是哥萨克人。骑在马背上几百年了,苏联也改变不了。”哥萨克人祖先是东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沙皇俄国和苏联最骁勇的骑兵。不过,不管为谁卖命,哥萨克人骨子里是桀骜不羁,从未臣服的一群。


乔治的血液里,有比苏联更遥远的历史。


对面空荡荡的街道,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十几个年轻人渐渐聚拢。亲俄人士也围过去,但人数显然占优。突然,一个女孩亮出乌克兰国旗,披在身上。三个亲俄派上去围住她,高声喊着什么。我冲进去,女孩断续用英文讲,却不能表达自己。


忽然,她切换频道,用乌克兰语说:“别的国家别的人不要干涉乌克兰……”她身体颤抖,紧紧拽住国旗。还没说完,女孩的朋友过来一把拽走她,嘴里大概在埋怨她,两人转瞬消失在人群背后。


我想继续采访只会惹来更多麻烦。迈克斯来电话催促上车。


车窗外,戴“亲俄”三色标志的人,没有任何标志的人,不断向后退去。迈克斯和我都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我指着寒风中穿短裙的当地女孩,个个高挑苗条,:“真好看。”迈克斯笑了,然后略带警惕地问我怎么看这座城市?


我说它很复杂。它不象我在新闻里看到的,只是几张标签。它有过去和现在,但历史又像一条河,看你从哪一段截取,哪里才算是源头。谁又能许给它一个人人满意的未来?


我问迈克斯,最喜欢这座城市什么?“这是我的城市,我出生在这里。”


“那你最不喜欢这个城市什么?”迈克斯脸上竟现出恨意:“这儿的人不思考。”


“欧盟广场”派游行取消,前拳王克里奇科短暂停留匆匆离开。俄罗斯议员终究没有来。克里米亚公投前一天,迈克斯逃离顿涅茨克,到基辅投靠朋友。乔治从自家窗口看到有人被打死。公投之后,形势更加动荡,亲俄派占据了顿涅茨克市政大楼,确保三色旗不再被换下。我打电话给乔治,有一段时间接不通。报纸上说,乌克兰当局屏蔽所有手机,反恐开始。


(注:东部公投那天,我打通了乔治的电话,他还安全,只是非常担心,不知道这个城市要往哪儿去。他说,身边很多人没有参加公投,不知道为什么组织者统计的投票率那么高。)


(原文标题:《乌克兰东部:记忆、标签与未来》)


【作者简介】


周轶君,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战地记者,长期从事中东及国际热点地区报道。


……………………………………

除今日推荐外,您还可“@作者名”看这些文章:


@西门媚 《当人类与机器人共处》

@刘洪波 《你是否被格言洗脑》

@吴钩 《宋王朝政治有多宽容》

@冉云飞 《杰出公共卫生革命者陈志潜(二)》


《大家》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日推荐文章,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合作请联系:

  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轶君女士《大家》主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