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也退:如果你是约拿,你会怎么反驳上帝

2015-05-23 云也退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每个犹太老师都会问孩子,如果你是约拿,你会怎么反驳上帝?我的回答是:你要是爱惜尼尼微的万民,你又为何叫我去宣布他们的死刑呢?


  常见到标有“犹太成功学”字样的书或其他产品,然而,犹太人自己完全不需要成功学这一套。不是因为他们都太成功,犹太人跟中国人一样渴望事业有成,而是因为,犹太人从来不相信,成功,或者类似的其他东西,比如幸福的婚姻、快乐的童年,是可以由一个人指点,其他人跟着,一步一步复制出来的。成功学是给那些不会思考的人看的;而犹太人,太会思考,太会问。
  
  举一个最易理解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犹太人信上帝,不过,什么叫“信上帝”呢?你说了,信上帝嘛,就是说相信上帝存在,上帝说什么就听什么,做点事情功劳都归给上帝,每天拜拜他老人家,诸如此类。
  
  但是,犹太人的信上帝可比我们理解的复杂得多。他们的信包含了不信,服从包含了反对,虔敬包含了质疑。这种素质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得归功于他们的圣经,即《旧约》。
  
  略微熟悉《旧约》的人知道,那里面的上帝,也就是犹太人的“耶和华”,是个翻云覆雨、常常任性发作的神。他认准某座城为恶城,分分钟就把它夷为平地,但有时他却又会突然开恩,让人摸不着头脑;他选择了几十位犹太人担任“先知”,似乎是无上的荣耀,但又折磨他们,测验他们的虔敬值。有时上帝愿意讲道理,能跟人理论半天,有时却什么都不肯听,把桌布一掀,逆我者亡。总之,各种任性,无法用理性去揣摩他。
  
  犹太人自幼就了解这些,也知道在《旧约》里,有哪些人是跟全能而任性的上帝作过对的,都得到了怎样的结局。这些对抗故事的存在,没有削弱犹太人的信仰力度,但拓展了深度,让信仰能够容纳了跟它相反的行为。至少,他们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信上帝,但我不喜欢他”或者“我不能理解上帝,但我接受他”。
  
  《约拿书》——《旧约》里面非常著名的一篇,每个犹太孩子从小就读过,因为书非常短,情节有童话色彩,而且书里没有死人。《旧约》里血雨腥风,动辄一族一城覆灭,一个部落被赶尽杀绝。约拿的故事不死人,就连一头牲口都没杀掉,适合给孩子讲。更重要的是,约拿就是一个对抗过上帝的人,针对他的事迹的解读,汇总起来,完全可以摆满图书馆里的一个架子。


  
  (一)

  
  约拿是谁?一个先知,先知的使命就是替上帝传话,发布一些注定会应验的预言。《约拿书》传统上是在犹太人的赎罪日时候朗读的,反正很短,四章内容,一读就到头。然而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是一旦精读过它,犹太人就会在一生的各个阶段、各种机缘之下想起它,更多地理解它。
  
  想象父母给孩子读童话时的样子:从前,有一个老国王,生了三个儿子……孩子不会问:“他们的国家在哪里?有多大?他的儿子都叫什么名字?”读《约拿书》也是一样:上帝召唤约拿,教他到尼尼微去,申斥那座伟大城市的邪恶。听众不会反驳你:“哪有这种事?扯淡!”他们会说:“然后呢?”
  
  然后约拿没去,他违逆了上帝的旨意。你不一定能想明白他为什么不去,但你一定接受他的行为,即便这行为很奇怪。《旧约》里的很多事,都是这样的。
  
  约拿逃跑,逃跑是一个可爱的选择。首先是他不盲从权威,或者那些带着权威腔调的话语;其次,他也不顶撞,上帝要他东去,他一声不吭搭船往西,前往地中海西岸一个叫“他施”的城市。海上起了风暴——不用说是上帝干的——船员都在祷告,约拿却呼呼大睡,显得很没心没肺,直到被人唤醒,他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先知。叙事很简单,故事有点像《少年Pi》,但可思考的地方就多多了。
  
  船员问他为何不履行先知的责任,约拿没回答。他继续沉默。约拿本来可以怎么说呢?他可以说,我不想承受那个压力了,我受够了,我也不想去到那个没有犹太人的城市,控诉他们的罪恶……上帝在风暴中出现,大发雷霆,约拿却又睡去——不是装睡,是真睡。船员们恐惧万分,问约拿怎么办,约拿说,你们实在没办法,就把我丢进大海吧。
  
  他不但可爱,而且真实。普通人在遇到难以承受的责任或者很大的苦难,不也常常宁可闭目塞耳,不闻不问吗?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宁可相信“睡一觉就好了”。约拿要船员把自己扔进大海,也许想的不是“耶和华会救我”,而是“既然生不如死,让我彻底睡去算了。”但上帝安排一条大鱼吞下了约拿:你还不能死,如果你想睡,就去惊涛骇浪中的鱼肚里睡吧。
  
  犹太孩子第一次听这个故事,能记住的无非就是约拿在大鱼肚子里待了三天三夜,就像《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一样。等到长大一些,他们才会注意到约拿在鱼腹里唱的歌,歌的内容乍看是忏悔,“我遭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细看,是说自己连续的往下的动作:我受了你的命令,一路往下,下到山根,下到码头,下到船,下到海,最后下到了最深最暗的孤独里,下到原初的野蛮里,或者,下到了深藏于他内心的一个角落里。这里是真正的世界尽头,逃无可逃的地方。

  (二)
  
  大海,《旧约》里出现过若干次:大海上的挪亚方舟,摩西带着犹太人过红海,不过大部分时候人都在陆地上,在城市中、沙漠中和荒野中。远离陆地,被大鱼吃进肚里,初看时真觉得好神奇,就是一个童话嘛,细一想来才觉得不对:约拿在漆黑一片之中过了那么久,换个人早就自杀了,他又怎可能不痛苦,怎可能把这仅仅看作一段个人传奇?
  
  我们的感受力是很差的,面对一件社会新闻,我们多半是看个猎奇。比如,女子被夹在地铁屏蔽门和车门之间,死了,我们当作谈资,最多说她很可怜,但我们很少会去设法体会受害者的感受:在车门闭拢的一刹那她的绝望。
  
  受过《旧约》故事训练的犹太人,却擅长去感受,读约拿故事时,老师就会让孩子自由想象,在鱼腹里的约拿,伸手不见五指,心里会想什么。不错,书里写了约拿祈祷的内容,貌似是在忏悔,但他是不是也会想:为什么我要被逼去宣布预言,遭遇风暴,被鱼吞掉,各种坏事都发生在我身上了?是不是也会想:如果上帝真的是个上帝,为什么他要把好好的一座城给点着?他一定是对的吗?
  
  各种想象,各种解释,关于约拿的心理,关于上帝的安排:上帝让大鱼在吞掉约拿三天三夜后,把他吐在岸上。上帝再次出现,要约拿去尼尼微,这次,约拿照办了。
  
  除了虔敬的教徒,普通犹太人不会告诉你说,约拿照办,是因为“想通了”,服从了。有一个犹太朋友跟我说,约拿故事给他的一个很大的帮助,就是让他懂得了世事往往难以理解。难以理解不是坏事,约拿故事难以理解,却是《旧约》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他说,在他的生活里,每逢好友故去,包括自己的父母患病、逝世,他都会想到约拿:亲人被病痛折磨至死是一个事实,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发生这一切,正如约拿被指定去宣告预言,被鱼吞掉,又被释放,都是事实,但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发生这一切。



(图注:关于鱼腹里的约拿,人们有着各种版本的演绎)
  
  三)
  
  一个比较多见的解释,是把鱼腹比作病房。一个人忍受了长时间的病痛,使得爱他的旁观者内心煎熬,进而,他们能够感受痛苦者的痛苦。犹太人对爱和亲情的重视程度之高,在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每个人只要经历过至亲至朋的丧失,都会不停地思考“为什么会如此”,思考我们将怎样去爱身边的人,以抵抗无常的命运。
  
  他们也是换位和代入的高手。《约拿书》的作者不可考,但是如果把鱼腹比作病房,那么,很自然,这位作者也将是一个亲身经历过痛苦的丧失的人。他和读者一样困惑:为什么人要忍受病痛的煎熬?谁的安排?怎样的考验?
  
  《约拿书》使人开启全方位怀疑模式。约拿“信”上帝,但同时他也“不信”上帝,因为上帝的命令在他看来很荒谬,所以他逃跑,去了他施而不是尼尼微。没错,风暴和大鱼都是上帝安排的,试图使他信从自己,但作为约拿——也就是我们凡人,我们永远有权质问为何如此,在我们的质问下,上帝的努力失败了。即使约拿去了尼尼微,宣告此城将在四十天后被毁(上帝没有吩咐到这么详细的日子),他也仍然不信上帝——不信他老人家的行为是理性的。
  
  问一个普通的犹太人:你信上帝吗?他们总说“当然信”,可是,只要他不是那种极端虔诚而严肃的正统派教徒,我总能在他们的回答里看出一种小小的嘲笑。也许是嘲笑我问这么愚蠢的问题,也许是嘲笑自己:呵呵,信就信呗。上帝万能,但上帝做事的方式太荒诞。很少有普通的犹太人,会认同约拿故事里的上帝,而认同约拿的。


(图:尼尼微人听约拿传讲预言)
  
  (四)
  
  《约拿书》的后半部分越来越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尼尼微人听到他的预言都害怕了,他们忏悔,自己穿麻布,给牛羊也都穿麻布,然后上帝收回了许诺。但是,约拿却不高兴了——他担任先知,替上帝发话,预言就得成真(就像中国人说的“君无戏言”),现在你却不毁城了,你仁慈了,我这个先知岂不成了假的?
  
  不过他的说法还是很客气的:上帝啊,我早知道你仁慈宽大,不会毁城,所以我当初才不去尼尼微。
  
  约拿赌起气来,坐在城外的烈日下,只要城市不倒,他就不走。那个违背神旨、拒绝去尼尼微的人,现在拒绝离开尼尼微了。他也很任性,最后干脆耍赖说:上帝啊,你让我死吧,我生不如死了现在。
  
  上帝也有意思,他没说:“哦,算了吧,我也没说一定要毁掉尼尼微呀。”他说的是:“你这么生气,合理吗?”你不觉得自己太过分吗?
  
  上帝难得表现一次关切。可约拿又怎么在乎上帝的关心?上帝不许他离开自己,不许他睡觉,也不许他死,尽管他两次要求死。然后更有趣了:上帝给他弄了一株蓖麻,挡住了太阳,约拿忽然就高兴了起来,好像他要的只是安全感。然后上帝又安排一条虫子蛀掉了蓖麻,看到蓖麻枯死,约拿又伤心了。
  
  他为什么伤心呢?这里又可以做很多很多文章。我同意一个说法,就是约拿还记得他对蓖麻有多么依恋,由此,他又意识到自己和万物一样依赖上帝,更意识到自己求死的行为是在蔑视上帝赐予的生命。上帝提醒约拿,他对蓖麻的怜惜实际上是他内心悲伤的投射。上帝说,你怜惜的是一棵你并没有亲手栽种的蓖麻,它突然长出来,又突然死去。
  
  这些话的逻辑是一致的,可以这么推导:约拿啊,你不是怜惜蓖麻,你是怜惜你自己,可你忘了蓖麻带给你的喜乐了吗?你又忘了我怎么派一条大鱼吞下你,三天三夜保护大海中的你吗?可以说,这是上帝在耍弄权威,意在要约拿懂得:你跳不出我的手掌心,除了我你别无可信。
  
  约拿依然嘴硬: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理。上帝看到约拿不能爱惜他自己的存在,动不动就想死,也不能意识到他既是一切又一无所是,这时,上帝用他的声音迫近约拿的沉默,因为他已经被扔到他的自我、他的内心世界的墙壁上,正像他被扔进大海又吐到岸上。上帝说出了《约拿书》中最有名的话,也是结束语:“蓖麻跟你无关,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五)
  
  《约拿书》传统上是在赎罪日时候读的,赎罪日时的犹太人,要向上帝忏悔一年来的罪过,也就是说,传统上把《约拿书》看作是约拿犯了错误,见识到上帝力量之后悔改的过程。约拿的教训是:一个好的希伯来人,知道上帝的全能,更知道当人的罪孽过大时,不应该向上帝祈求仁慈。
  
  但是,约拿和上帝的辩论,读起来挺伤感。约拿为蓖麻伤心,有些犹太人从中看到一种不被理解的童真。上帝说,死了就死了呗,又不是你种的,你也没有照顾它——很像一些大人的语气,他们不理解孩子对一件普通小物的依恋:你哭什么?不就是一朵花吗?再给你买一个好吗?
  
  约拿内心的悲伤不但投射到蓖麻上,也投射到读这个故事的人的心里。没错,万物都是上帝给的生命,但这不值得悲伤吗?我们不自由,万物都不自由,看到任何一样生命被造物主所玩弄,人都应该有所触动。看到朋友的丧失,亲人的患病,想到一个普通人突遭厄运,都该心有戚戚。我们说起犹太人,就说他们多聪明,多精明,可是我们很少了解犹太人的情感多么细腻,他们从《约拿书》中看到一个人会受到何等的捉弄和摧残:服从也不是,逃也不是,主动求死还不得,被迫在绝对的黑暗里体味彻底的孤独。我们很少关心这些,因为情感看上去是很弱的东西,与其说情感,不如谈情商,高情商倒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理”——这是犹太人标志性的嘴硬。约拿是在抗议:上帝,你从一开始就对我不公。上帝等着他的话,于是说了那句结束语:尼尼微大城里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尚且有十二万人,我岂能不爱惜?故事结束在这里,一点都不像童话,而像一个开放性的成人寓言。
  
  上帝的话乍一看很有理,证明了他的仁慈,而约拿的发怒是错的。约拿似乎没有再争论下去,也许他放弃了,知道再争也没有用,可他心里一定是不服气的。犹太人是怀疑和良心反对的高手,而老师也在鼓励孩子这么做。
  
  每个犹太老师都会问孩子,如果你是约拿,你会怎么反驳上帝?我的回答是:你要是爱惜尼尼微的万民,你又为何叫我去宣布他们的死刑呢?你让我口出噩言,你知道,我有多么不愿意当这个信使吗?



作者:云也退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

【作者文章推荐】

苏文茂,成败皆在文哏之名
一本《铁皮鼓》写出的真相

这位瑞典诗人一眼看穿了中国的城市


更多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