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以锦:媒体人转型,越转越糟还是越转越好

2015-09-21 范以锦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传统媒体在滑坡,在机构裁员和自动离职的风潮下,会有更多的媒体人在转型,问题是越转越糟还是越转越好。转型不能光凭勇气,更为重要的是底气。

传统媒体出现了离职潮,不禁使我想起当年党政机关人员离职下海的情景。离职下海不乏成功之士,但也有败下阵来的。正准备转型的媒体人需有心理准备,转型可能付出较大代价,问你一句:底气足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媒体人自然也顺应这一潮流中。早期的说法是“工作调动”,后来换个新鲜的说法叫“跳槽”,现在的时髦说法叫“转型”。


不只是字眼上的差异,其实已有实质性的内涵。早期的媒体人还是很看中体制内的“铁饭碗”的,希望能通过正常的组织调动保留原有的身份。到了“跳槽”阶段,虽然仍有如此痴情的媒体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不在乎正式的身份了。尤其是到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完全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而且也有社保、医保的保障,进入的媒体人不再留恋体制内的正式身份。无论是正常的工作调动还是早期的“跳槽”,虽也有偏离媒体岗位的,但大多是从一家传统媒体跳到另一家传统媒体,是专业媒体内部之间的人才流动。


京华时报创办时其总编辑朱德付、副总经理谭军波就曾任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后来谭军波又南下来到广东任东莞日报副社长兼东莞时报总编辑。第一财经的秦朔是从南风窗杂志社“跳槽”过去的。南方周末的陈菊红出国留学回来之后到南风窗杂志当总编辑,同为南方周末的李红平到了看天下杂志任主编。


尔后,媒体人比较集中往商业门户网站发展,陈菊红第二次“跳槽”到了腾讯网当总编辑,后升任为腾讯公司副总裁。好几家著名的商业门户网站负责编务的负责人来自知名的传统媒体。这与早期的工作调动和“跳槽”已不同。早期的换岗只是改变了一下内部环境而己,而进入商业门户网站最大的差别就是体制、机制和内容传播方式的不同,比原来的岗位更有回旋的空间和更具挑战性。


这几年,从传统媒体出走的人越来越多,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宽。有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内刊媒体工作的,这只是从有国家刊号的专业媒体跳到了非专业媒体,业务范围与原先没有多少差别。有的到了某些机构媒体关系部任职,代表该机构与媒体打交道。这是一种角色的替换,当年当记者时常受到别人的接待,现在他们为着本机构的利益强化与媒体的联系,常常接待媒体人,或主动上门沟通。如今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媒体人很多,但变化很大的是从过去一般是做内容,到现在各类角色都有,包括新媒体产品设计、营销,社交平台管理,资本运作。朱德付从京华时报离职后曾一度加盟阿里巴巴并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同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有的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经理人之后,再往下发展就是自己创业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过去从媒体出走创业有一个缓冲期,即先“跳槽”到相关岗位适应新业务并圈定一定资源后再转型创业。如今,已有这样的“勇士”:从媒体出走后径直走创业之路。有出去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有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的、有从事客栈和旅游业的、有办公关公司的。甚至开一个公众号就宣布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公众号吸纳了几十万粉丝,并获得了投资基金的支持。


传统媒体人纷纷转型,这是全媒体时代给媒介素养较高者带来的新的机遇。不少就业岗位都与新媒体的传播紧密相关,即便是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也往往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产品生产已不成问题,关键是营销渠道是否畅顺,这需要有形象传播的素养和搭建良好传播平台的能力。媒介素养高的人会有更多的转型机会,其构建的平台也会更宽敞。因此,转型表面上看是身份的变异,实际是媒体人身份的延伸。媒体人在传统媒体岗位上的历练之后的知识、能力的积累,对其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毕业的一位研究生,到某党报当记者6年后到了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工作,从事的就是媒体关系岗位。他在媒体工作时培养的新闻理念、敏锐能力、活动能力以及拥有的资源对其转型有很大帮助。


转型成功的媒体人,一般来说在媒体工作时也是比较勤奋和有能力、有悟性的人。所以,我有一种看法,是否在媒体坚守,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不想在媒体从业终生,完全可以放弃,但只要还有一天在媒体岗位上就要努力做好。事实表明,媒体经验的积累终身受用。


我们来看看秦朔之路。6月7日晚间,时任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在微博中透露,在新闻一线奋斗25年后,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秦朔还在微博中表示:“感谢SMG领导和马云先生的理解支持。祝愿第一财经在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后,谱写数据时代的财经媒体新篇章。殊途同归,明天更好。”话语中,对自己的转型充满着自信。自信来自他长期以来在媒体领域的成功实践,无论从这家媒体跳到那家媒体、从传统媒体再往体制外机构转型,秦朔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015年6月上旬,《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总编辑秦朔在离职后发微博表示:“在新闻一线奋斗了25年后,我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

秦朔是1990年进入广州南风窗杂志社工作的,从记者做起,到了1997年便担任了总编辑,在前任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以新理念、新路径将南风窗杂志打造成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政经类杂志。2004年11月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上海文广集团共同投资的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创刊,秦朔出任总编辑。到了2009年底,秦朔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旗下拥有电视、日报、广播、杂志、网站、研究院、无线、新闻社及第一财经信息服务业务。完整的财经媒体群无疑给秦朔能力的磨练和提升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为秦朔日后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媒体在滑坡,在机构裁员和自动离职的风潮下,会有更多的媒体人在转型,问题是越转越糟还是越转越好。转型能成功的往往也是转型之前的业绩显著者。转型不能光凭勇气,更为重要的是底气。




作者:范以锦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暨南大学院长,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

【作者文章推荐】

1950年代党报的媒体监督

南都生死存亡的时刻

我对南方早就不离不弃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