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你为什么总和我想得不一样
文 | 老猫
家门口有一条路,名为七星路。它南北向,与立汤路平行。住在北京北部的人都知道,立汤路老堵,立汤路堵的时候,走七星路,能绕过一些堵点。
但七星路也不是不堵。七星路的最南端,是一个三岔路口。那一带路边,有大量的饭馆、歌厅,但是却没什么停车位,于是许多汽车就停在了路边。尤其是下班高峰的时候,路边的烧烤摊也出来了,更是堵上加堵。不耐烦的司机,理所当然地冲上了自行车道,可谁曾想前面还有停在路边的汽车挡道,于是他们只好并线回来。那个劲儿,简直乱上加乱,堵上加堵。
想必除了司机,周边的居住者也很不耐烦。有一天黄昏,我开着车,随着长长的队伍等通过,一盆脏水兜头泼在我的车顶上。当时气得我想下车理论,可想想还是算了。我的车在路中间,我要下去了不就更堵吗?再说我也不敢。我不知道愤怒泼水的人会不会再愤怒地揍人。
为了防止堵车中的司机逆行超车,相关部门在路口附近设置了中间隔离栏。但依旧有人冒险,从隔离栏的另一侧逆行前冲。结果,对面来了辆大公共汽车,大公共理直气壮,直接闪大灯按喇叭,那辆逆行的汽车一时呆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面一串跟风者都僵住了。我清楚地听到我前面的司机摇下车窗,冲着大公共的司机喊:“撞他们丫这帮逆行的,撞死活该。”
大公共司机当然没那么傻,就是按喇叭,和逆行超车的人对峙。几分钟后,实在没了辙,逆行的队伍开始缓慢后撤,花了很久的时间,路才渐渐通了。
我看了眼那个带头逆行的司机,长得很老实的中年人,副座上还坐着老婆、孩子。也许一家人下班放学后刚团聚吧,急着回家吃饭。可是,谁不着急呢?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都是有限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七星路南端这个三岔路口,就是全北京城拥堵的一个缩影。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随意停车以及条件反射般的逆行超车、加塞儿。如果没有这两条,那么交通会顺畅很多。
网上有一篇文章,叫《东京为什么不堵车?看完你就明白了》。大意是,东京的面积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人口比北京多1500万,机动车比北京多二百多万辆,但人家为什么不堵车呢?因为各种立体的、智能的停车场多,因为东京人开车比较有礼貌,不会随意变道、超车。
不知道这个分析有没有道理,但一些国家的司机开车不那么着急是真的。我问过一个在加拿大生活的朋友,外国人爱不爱超车,他说绝不。就算是本车道堵了,旁边车道空着,老外也不爱变化车道,只是耐心地在那里等着,仿佛世界上没有并线超车这个选项。所以,他孩子学车的时候,头一天,教练敢直接让她开车上路。
啥叫汽车文明啊?不叫车大车好就是文明,而是守秩序。
再说停车场。其实住在郊区的很多居民,已经放弃开车进城了,不少人把车开到地铁站,停下,挤地铁上班。可问题是,这种接驳的停车场车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比如我去过的霍营地铁站,人们进不了停车场,只好把车停在马路旁边,能绵延开好几个路口,两三站地。再比如有一次我要进城和朋友吃饭,围着天通苑北站转了好几个圈,收费不收费的都满了,门口还在排长队,路边也密密麻麻,见缝插针都不能够,最后没辙,只好把车开进了城。
像北京这种超大城市,为什么不多建一些立体停车场呢?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的停车位有302万个,比起汽车拥有量,缺口是260万个。如此庞大的缺口,应该把发展现代化的停车场放在首位。事实上,人们没有看到有增加停车场的三年、五年规划,只是看到停车提价。就算提到1小时1万块,缺口还是那么多。
北京市要收交通拥堵费了。据说此例一开,很多城市会跟进。
这个钱,不是不能收。问题是,收了就能解决问题吗?北京拥堵,绝不仅仅是上路车多的问题,还包括规划不合理、开车不守规矩,以及停车位缺失。规划的毛病短期内难解决,那么其他两项能不能先抓一抓,这些招数都用了,还是不解决问题,再通过法律程序去收拥堵费,是不是更有说服力一些?
可惜,真没有迹象要这么做。看看这些年治理拥堵的这些个政策,限号、限牌、停车费涨价,还有收车位费的动议,再加上油税、拥堵费,基本都围绕着已有资源的再分配来考虑,就没有想过扩充或者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二环内收费了,三环四环五环还不一样堵?我们这的立汤路、七星路啥的,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大部分人的家永远在郊区,大部分人的单位永远在城里。难道要一直收费到郊区?
发展公共交通是个思路,可力气都使在城里了,郊区的公交车,间隔时间很长,还有一部分,晚上七点、九点就收工。
终于有一天,你会修到七环。修到七环怎么办?大家走着去上班?
去年,中学同学聚会。其中一个同学,现在在交通委上班。我们就聊了聊解决交通难点的思路,结果,对方说的全是打击网约车、收拥堵费、单双号限行之类的想法,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分歧如此之大,让人吃惊。
是我们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但换个角度说,政府部门难道不是该站在市民利益上做事吗?
想不到一个点儿上的事情,还不止交通这一桩。例如个人所得税这件事情,大家嚷嚷好几年了,期望起征点上调。加上现在人民币贬的快了点,房地产限购,投资理财不那么靠谱,少收点税不行吗?回答是不行啊,不成熟啊,单单提高起征点不公平啊。公平的是按家庭收入征收。可家庭收入怎么统计是个难点,扯皮的事情很多,那么等等吧。
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是个“拖”字诀。可说也奇怪,成品油税收说涨就涨了,海淘税收说涨就涨了。李克强总理不是说要减少税收嘛,怎么没人听,增税麻溜的,减点税就这么难。
其余诸如张家口的“草原天路”收费、凤凰古城收费、网约车管理、快递小三轮,等等,诸如此类,无不引起争议吐槽,思维竟那么不合拍,如同大家没有生活在一个次元中。
其实,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都会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轻伤总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管理决策者,还是带有不同利益需求的普通人,可能都要逐渐习惯这种“损失”,毕竟这个世界不可能尽随我愿。这一点,公众得习惯,政府也得习惯。但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管理的法治化、程序化和透明化,要有必须的解释,不是遮遮掩掩硬找借口的那种,而是开诚布公。我记得有一次要出台一项交通政策,事先做民意调查,各个媒体也都报道了,但在媒体提供的路径,如关注官微、微信公众号后,却很难找到调查的链接。最后,还是在一个网媒报道的末尾,才找见一个入口,能进入调查。调查问卷也做得浮皮潦草,一半以上的问题都是在问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诸如年龄、家庭汽车状况、距离工作单位多远等等,至于对政策本身提的问题,则简约得很。那么,这种调查显然是不合格的,对政策的制定也是无益的。总想不到一个点上,那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啊?
据说现在有一种公共政策预测软件,就是将小到一个街区,大到一个城市的所有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财产状况、性别、信仰等等基础情况予以统计,使之数据化。每当要实行新政策时,则使用这个软件进行运算,最后筛选出公众最可能出现的几种反应,根据这些反应,决定政策实施与否,或者再制定进一步的应对政策。对此有研究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这需要特别庞大的运算,但技术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几年过去,不知道这个东西出来没有,如果能装备到政府机构,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工具,也算是科学决策。
我家小区附近,原本有一个自由市场,附近好些个小区的人,都在这里买菜、买水果,买些鸡鸭鱼肉之类。可是忽然有一天,这个市场不见了,一时着了慌,这到哪里买菜去啊?
替换者当然有,两站地以外有超市。可去超市多费劲啊,而且还少了烟火气,结账需要排队,大包小包的,还需要开车。
就在区政府的官方微博上问了一句,为啥把这个自由市场拆了?
小编还挺负责的,真的去问区政府了。回答大意是:这个市场是辖区内典型的脏乱差地区,有诸多隐患,是重点整治的地方。取缔后,政府会安排流动售菜车向居民售菜。
我竟无言以对。打听了一下,真的有流动售菜车,可惜只到隔壁的小区。而且是有时间限制的,像我这种那个点不出门或不在家的人,恐怕是遇不到。更何况,流动售菜车有卖鱼卖肉的么?有卖烧饼面条的吗?有鲜花水果和小玩意儿么?有那种买卖双方聊会天儿互相问好逗咳嗽么?有那种寻找食材的乐趣么?
我得承认,原来的菜市场是够脏乱差的,可这是管理问题,并不是必须拆迁才能解决的。好好地经营,好好地搞卫生,就能成为居民生活最大的活动场所,甚至能成为当地的地标。多伦多的圣劳伦斯市场,200多年历史了;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场,已经成了南半球最大的菜市场;东京的筑地海鲜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海鲜市场;鹿特丹的Markthal缤纷菜市场,号称颜值最高的菜市场,2014年开业的时候是王后剪彩的……好吧,我们的小菜市场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卫生搞好一点,不是难事吧?
就这么没了。摊贩们无处卖菜,干脆就挤到马路边上摆摊,看上去是更乱了。
不料几个月后,不知道是怎么达成的协议,居然在另一个地方,菜市场重新开张了。有意思的是,卫生状况也好转了,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比以前是强多了,里面甚至还有个小停车场。
这说明,菜市场是有存在的必要的,生活的基础设施,不能或缺,不能简单地替代、凑合。而且,用心一些管理,整洁干净也是能做到的,关键是得有管理。要不然,大家一起跟着背锅,也不公平。
重新进了菜市场,我还有点怨念,说没就没,说有就有,当市民的一点知情权发言权都没有。可很快这怨念又化为感动了,哎,那个卖水果的胖子,十几年前就认识了,一直坚守这一片儿,也不容易啊,现在儿子都能帮着看摊了,中午还能去自己车里打个盹儿,比我都阔了。这都是托这个菜市场的福啊。
【作者简介】
老猫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作家、媒体人。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