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猫:人人都有过一个民科的梦

2016-03-05 老猫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看得多了,发现“民科”喜欢挑战的,大多是困扰人类的高精尖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永动机”什么的,还有人直接挑战牛顿、爱因斯坦。


国外的科学家们证实了“引力波”,不曾想引起了国内对“民科”的争论,起因是几年前的电视节目中,谈到“引力波”的“民科”郭英森,曾经被主持人无情嘲弄,说了半天,也没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番炒作下来,“民科”成了个热词儿。

老实说,我自己对这样的争论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科学家们的“引力波”我还没完全理解,就更别提“民科”的了。不过,对于“民科”,我却印象深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刚毕业到报社工作,首先要去群工部见习,拆读者来信,然后把它们分到各个部门去——这其中有大量的来信都是“民科”写的,主要内容,一大部分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大部分,说的则是“永动机”,还有几篇,讲的是“水变油”的。它们大多数只是直接写在信纸,甚至是白纸上,字迹潦草,一瞧作者就是性情中人。带我的老师说,这些信,基本可以直接处理掉,因为无法回复,没法讨论,也不能当做新闻线索。

我还真拿了一封研究永动机的回家琢磨,看来看去,自己差点没掉进去,记得也画了张图。后来发现有个关键点解决不了(是什么已经忘记了),于是放弃。

为什么那一阵“民科”那么多?因为有一篇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的,说他证明了“1+2”,“1+1”还没攻克。那时候兴学习科学,很多人不仅学了陈景润的精神,还要赶超他的学问。大家都在奋勇争先地研究“1+1”,印象里,破解世界难题之风如此汹涌,以至于陈景润本人,都发信劝大家别再浪费时间,要先把基础打好。

那个年代,是“民科”高发期。不过在当时,“民科”现象基本被视作积极的,毕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的热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爱科学比爱斗争政治要强。“民科”没什么坏心眼儿,只不过讲究不了方式方法而已。

看得多了,发现“民科”喜欢挑战的,大多是困扰人类的高精尖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永动机”什么的,还有人直接挑战牛顿、爱因斯坦,另外一部分人,则热爱医学,直接去灭癌症,甚至要突破生死界限。你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训练又怎样?你毕竟不是神仙啊。万一有什么思路你没想到、忽略了,那不一直引着全人类钻死胡同啊?所以,就需要“民科”来填补,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就是这个。


▲ 美国电影《回到未来》中的科学家形象


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阶段,进步还真是靠“民科”的。那时候没有高等教育,没有系统的分科的科学,跨界的事情常有。一些科学故事,也都在强调科学发现的巧合性——苹果掉了,带来了万有引力;水壶开了,带来了蒸汽机车;放个风筝,人们发现了电……这些故事本来想说明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的,没曾想却给人眼前一亮突然开挂的感觉。这有什么难的啊?

应当承认,“民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要献身人类进步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办法需要商榷。倾家荡产,让人同情,可同情并不对科学起作用。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想挣钱的,而且往往能挣一大笔钱。这类“民科”在医界是最出风头的。好多年前,我就遇到一位,开了个医院,卖中草药,说是治癌症的,自己琢磨的偏方,几千元上万元一个疗程,让人一口袋一口袋往家搬。熟人介绍,跟他喝了次酒,对我吹牛,说两万块钱,就能买《人民日报》一个整版帮他做宣传。我说好啊,我等着瞧——等到现在,也没看见这个宣传出来,倒是在几年以后,听说他因为无照行医什么的进去了。这类人,多是不靠谱的骗子。有些人不信中医,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中医里混子多。“民科”也一个道理,有几个大忽悠,就容易把“民科”毁得不要不要的。这是“民科”让人避而远之的原因之一。

“民科”也不仅仅就针对理工科。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艺术什么的,比如研究《红楼梦》,就已经被包装成科学了,还有一帮“红学家”,形成一个圈子。不过在这方面,往往有“民科”成功的先例。几年前,身为作家的刘心武先生就出版了研究《红楼梦》的著作。不过在当时,可引起了“红学家”们巨大的反弹,各种抨击批判。没想到的是,这种抨击引起了舆论对刘心武先生的支持,以及对正规“红学界”的冷嘲热讽。刘心武先生的书不仅没黄,而且还卖火了,那印数,比好多“红学家”一辈子的作品加起来还要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过猛的攻击之下,最先受到力撑的往往是“民科”。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很简单。专业人士,往往是一个圈子,要进这个圈子,门槛挺高,教育程度、研究成果以及与圈子成员的私交等等,都可能成为门槛。有了这样的门槛,新进者涉足,往往要花许多代价,这也就造成了专业圈子的闭塞与神秘,随之而来的,是居高临下的眼神,是不屑一顾的表情。对待“民科”,许多专业人士都无法耐心倾听,实际上,他们也根本没有精力保持耐心。这往往形成一种“你听都没听看都没看就否定我”的态势。想想看,一个人苦心经营多年搞了个“成果”,还没仔细展示就被断然否掉,怎么可能不引起普罗大众的同情?怎么可能不对权威们心生厌恶?这种情势下,一旦出现讥讽和蔑视,一旦有人把这当个话题拉起仇恨,自然会带起对权威们的批判,甚至没有什么人去了解“民科”们的主张对不对,人们反感的只是态度。

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不需要大量实验、观察去证明的领域,不需要巨大成本的地方,“民科”往往会占据上风。比如几年前“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写《明朝那些事儿》,曾经招致过巨大争论,有的史学圈子的人,对这种作品表现得相当蔑视,但最终的结果,和刘心武先生类似,《明朝那些事儿》成功地利用了争议,成了到现在还畅销的书籍。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文学圈,十年前网络文学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饱受专业文学圈的诟病,批评网络文学缺乏文字训练、缺乏生活基础,生编滥造。但现在靠文字当网红的比比皆是,从网络文学衍生出的畅销书、影视剧也很多。地方作协,已经靠拉网络作家入会来聚人气了。而不少在圈子内的专业作家,还在靠着互相吹捧和孤芳自赏过日子,有人要出本书,还需要“自费”。



并不是说“自费”出的书就一定不好,只是想说,在一些领域,确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读过中文系、历史系又怎样?不是专门的研究人才又怎样?民间人士,照样也有抢风头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民科”梦,梦想过在某个领域飞黄腾达。只不过命运之手过于强大,往往会让人坠入按部就班的生活,把这样的梦想扼住。这种梦想不一定是当科学家,比如有人想当木匠,最后却当了皇帝。在小时候,谁没异想天开过?谁不是还没走利落就想着跑?

说到底,对“民科”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呢?我倒觉得不要站队,不要简单地以支持或者反对来划线。现代科学的确分支越来越细,但跨界融合也越来越多,更何况,也得允许平民英雄出现啊。什么行业都需要有屌丝逆袭命运大转折的故事,不能把这种偶然的道路封死了,要不咱这个社会也不好进步。

不过要真遇到“民科”,也得防着点,先看他研究得是不是靠谱,直接挑战人类底线的就算了。要是真忽悠人的,无论是提供信息水还是高利率贷款,都躲得远一点。

要是我自己有孩子,搞个小发明小创造,对交通安全城市治理提点建议啥的,我都支持。要是上来就红口白牙要灭爱因斯坦灭牛顿的,我就得警惕了,必须找个医生,有病还是该治就得治的。



作者:老猫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作家、媒体人。

【作者文章推荐】

致我们日趋混乱的健康观

交通冲突,上千年没解决的社会问题

北京为什么变得不可爱了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