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裸照之后,你们还想开发什么
文 | 张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女大学生以裸照作为“抵押”向网络平台申请贷款的事情并非个案。随着媒体调查的深入,互联网金融的乱象被渐次揭开,一波整治行动或许即将发生。对这一事件进行法律层面的解读当然是很必要的,借贷者、平台甚至女大学生分别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有相关探讨。与这些相比,我更感兴趣的是“裸条”本身。
▲ 国内出现了“裸条借贷”,女方若是还不出钱,债主就威胁公布裸照
尽管被打了马赛克,女孩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仍能刺痛这个社会。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女孩真可怜”,因为“小王”“小刘”这样化名的使用,已经阻止了我们把伤害与具体的个人进行联结。我内心中也没有升起对高利贷者的愤恨,因为我知道从放高利贷来说,比这更惨的案例还有很多——看见这些女孩手持身份证的照片,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自己也拍了类似的照片,只是没有裸体而已。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拍过类似的照片。手持身份证,手指不要阻挡身份证的信息,我们努力证明身份证上那个人就是自己,然后把它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都采用了这种实名认证的办法。在此之前,微博时代的实名认证,只需登记身份证和手机号码。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在注册某个新媒体账号时,我上传了几次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都没有通过认证。我猜,可能是我变胖了,看上去和身份证上那个我已经不是同一个人。这种经历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为登机牌盖章的人员多看我两眼,都会让我心里发慌。
是的,我们必须证明自己就是自己,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个人的最新要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对个人信息的搜集达到了非常精细的地步。你和一位朋友一起徒步,最后在微信运动上所显示的步数是不同的。这不是技术不够精细所造成的误差,恰恰相反,这是技术已经精细到可以区分出你们腿的长短。我们就是这样,全面地进入了新技术主导的统计学。
女孩子手持身份证的照片,是这种统计达到新阶段的标志。网上裸照有很多,但是由于照片的匿名性,我们很难把在网上看到的裸照和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这样的裸照是抽象的、属于陌生人的。作为实名裸照的“裸条”,是对人格的自我贬低,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之中,并且用这种风险来换取贷款这种收益。
自从人类学会穿上衣服开始,如何脱去衣服,就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男权社会,男性掌握揭开女性衣襟的权力,而进入男女平权的现代,女性则自己掌握脱衣权。手持身份证拍裸照用来抵押,就是把这种脱衣权交给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陌生人。对一个女大学生来说,手持身份证拍下裸照,比从事色情服务还可怕。同样是为了钱,色情服务中人还可以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
这样,“裸条”就成为一种个人信息。这是一种丧失了主体性的、完全不受个人控制的个人信息。所谓互联网经济,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之上。“联结一切”,最重要的还是人的联结。从个人身份信息到你的资金、家庭状况以及你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都成为互联网创业大咖们争相研究和开发的对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我们已经成为透明人,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暴露你所有的爱好和习惯。“裸条”则是一种新型信息:这是一种有关尊严和人性的信息。
拍照的女大学生和那些以此作为威胁手段的放贷人,都知道这一点。女大学生的逻辑是:我都拍下自己的裸照,并已证明这裸照确确实实就是我本人,你还不信任我吗?而放贷人的逻辑则是:我已拿到你的裸照和身份证,你只有乖乖交出超高的利息。正像贷款平台所辩护的那样,这是双方达成的“共识”,但是,这样的协议和交易,本身是邪恶的,它越是能达成,就越是邪恶。当然,和别的信息相比,这种信息不但可以敲诈和威胁,也可以进行开发,已经有媒体报道,这些裸照已经流入市场。在一些平台上,花30元可以看一张这样的裸照,如果你嫌30元太贵的话,你甚至还可以发起“众筹”。
如果你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公司会给你打电话,准确地说出你房屋的面积和户型,这样的信息,虽然让人困扰,但还没有直接而明显的损失。那些涉及个人资金账户的信息泄露事件,也已经屡见不鲜。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个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风险,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些涉及个人信息的采集,本身就是侵权和伤害。像“裸条”这样的个人信息,不管机构是出于何种目的,也不管拍照者本人意愿如何,都是应该制止的。
借贷平台用一句那是女大学生和放贷人之间的协议,就可以让调查者闭嘴,因为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来规定哪些信息是可以采集的,哪些信息是可以买卖或者流通的。据工信部统计,中国有将近40部法律、30多部法规、将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是,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处于两会上进行呼吁的阶段。根据人们以往的经验,这样一部法律,从立法到出台,还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到时是否真正能够起到保护个人信息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
这种环境下的互联网新经济,对个人来说,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福祉。如今人们都在谈论所谓互联网生存,如果一个人不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概会贬低为新时代的“智障”——智能手机使用障碍者。年轻的一代中,这样的“智障”当然很少,如今人们已经普遍被智能手机控制,连马化腾都感叹,用户在微信上所花时间太多,腾讯压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但要学会互联网生存,也要学会“反互联网生存”。你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与那些邪恶的机构或力量进行斗争。当然,很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你都不会成功。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读书人,媒体人。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