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祯兆:日本的下流老人和幸福老人

2016-10-20 汤祯兆 大家


文 | 汤祯兆


“下流”一词,大家都知道11年前(2005),因三浦展的《下流社会》而成为耸动人心的日本汉字流行语。文明社会一直向往向上流动的机会,但一个体系不可能永远无休止地向上攀升前行,于是出现滑坡的势头后,作者早着先机写成预警的畅销名作,到今天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中的“下流”局面已在社会各方面显现出来,也可说真的不幸言中。


11年之前,三浦展把“下流”的焦点收窄,直接置于日本老人身上,尝试再进一步去探视他们所面对的切身困惑,于是出现了《下流老人与幸福老人》的新作。




▍下流与幸福的分界


首先必须要了解日本的人口组成变化流向,才可以进一步认知老人问题的严重性。即使日本人口已出现逐步减少的倾向,但政府的推算预测,至少到2050年为止,仍会出现超过一亿的人口。当中家庭的数目,会由高峰期的20年开始下滑,由20至35年间,推算会减少350万户的家庭。若以15年的时点为基数推算下去,日本的人口会有26.8%,即3385万人为65岁以上,而80岁以上的会达致1002万人之多。


此所以日本将成为老人社会,其实已属铁一般的事实,问题是政府及社会整体上,如何准备及面对应付这必将降临的变化而已。而日本媒体以“长者社会”(SENIOR社会)来命名此未来走势,各方面的调查及分析也在积极进行中,以捕捉特色好作应付。


而《下流老人与幸福老人》正是三浦展依据与不同机构合作的调查报告(三菱总合研究所及文化研究所),再加以追踪补充,而完成针对老人问题而发的近著。


其中我认为首要的有趣观察是,一般人均认为经济条件充裕与否,是决定老人幸福度差异的关键因素。而据调查所得,经济条件固然重要,但作者同时发现经济条件的影响力,其实去到某一水平,便会出现临界点的情况,超越了界线后,对幸福度便不会再有左右的作用。报告的资料中,以年收600万日元的长者到1200万元的长者比较,两者收入差异刚好一倍,但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指数差异只有4.1%(10.7%VS14.8%)。


三浦展结合自已的实地探访经验,指出30至40的年龄层中,一旦年收超过1000万日元后,幸福度便开始下滑。同时,普遍而言男性的结婚率与年收成正比,但同样在超过1000万后,便会出现下降的倾向,故此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所得,三浦展认为幸福度的临界点分水岭在800万日元年收上。


当然,以上的分析也非新鲜的见解,那大抵也再一次说明经济理论中“边际递减定律”的解说,当经济条件去到某程度后,它所能为持有人所带来的幸福,便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在经济条件所带来的幸福背后,还有很多幸福是金钱买不来的,甚至会因为巨额的身家而带来反作用。


而三浦展的调查中,正好得出下流老人与幸福老人最大的差异,并非在于经济条件,因为彼此所担心的核心困惑,例如健康问题以及家人的相处问题等,这些都不是单纯按经济条件的高低就可以出现决定性的分野来。



▍老若男女共学


此所以我更看重,三浦展如何去寻找为老人增加幸福度的谋略方法。由衷而言,由上野千鹤子的老人学名著《一个人的老后》开始(尤其是从女性长者的角度切入,加上她本人又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主义者,所以带来的反响更加震撼深远),到三浦展今次的论述,当中不难看出逐步发展的脉络来。


在《一个人的老后》中,上野千鹤子强调的是老人社区的重要性,即长者需要从守旧的家庭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要再视子女的照顾供养为唯一的安老出路,而要积极为自己的老后人生做出安排及打算,一方面适当地挑选合适的老人宿舍,同时要扩阔交友圈子,建立兴趣群组,逐步令个人的健康及人生均可以有持续发展及保障的情况下,去延续多姿多彩的生活。


而三浦展于2016年的观察点,我认为在“老若男女共学”(“若”即年轻人)的新概念上。过去如吉本隆明及上野千鹤子的老人论述中,或多或少均把老人独立出来,透过老人互助的形式,从而希望可以为老人学谋出路,而前者更强调由健康的老人家去照顾有问题的老人家,往往会有更佳效果云云。


可是三浦展透过实地探察及了解,发现不少新世代的老人社区重构计划中,都开始出现“老若男女共学”的共生概念来,其中尤以从食及住两方面最能体现。


在食方面,如东京西荻洼的“Okatte西荻”及杉并区的“阿佐谷相互食堂”等,都是这方面的先锋。以前者为例,实行了会员制,之后就是一个共同分享成为大厨的计划,构思上一切是结合地缘为本,每天尽量采用当地的食材,而且地方内的布置亦以东京出产的木材为主,再结合一些如太阳能发电等的eco-friendly概念设计。当然,最重要的关键,参加的会员可以聚集在一起进晚餐,大家可以按各自的条件,去配合及协助准备料理,到最后就成为一个男女老幼共融汇聚的社区食堂,彼此可以重括过去乡舍邻里的亲切感。


至于在住屋方面,名古屋市郊的“ぼちぼち屋”是一个很好的实验例子。此乃由古老民房改建而成的群居式住宅,当中住了十五名需要看顾的老人家,同时有四名OL以及一个家庭合住(夫妇及一名孩子)。


大家听上来都会觉得是一非常奇怪的组合,可是却充分体现细心考虑到各方需要的设定,OL寻觅居所,同栖式设定可以确保出入上的安全度,而表面上好像合住者众多会带来甚多不便,但因为大家的生活作息时间不同,反而可以得到微妙的“分工”配合,例如长者可以在黄昏前完成洗澡等个人梳洗环节,于是OL下班回来后便不会有所冲突。


更重要的,不同的入住者均反映出可以与“他者”相处,反而令生活体验大增。有趣的是,合住者当然需要分担家务,而年轻的也会协助长者解决一些生活疑难,但最重要的是从来没有既定的规则,即合住的习惯配合及调适全由居住者磋商协调,反而可以因自由度大而令到各方住得更惬意。


以上的食及住两方面的例子,我认为是体察到日本社会流向趋势的重要转变契机。前提其实就是上文提及的家庭崩坏瓦解的现实情况,既然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况,就唯有用其他方法去制造替代的新契机来。




长者不幸福的关键是健康及家人关系的考虑,共食及共住的设定,正是针对性的回应策略。既然家庭解体不可逆转,唯有在社区层面提供制造拟家族的经验来;而为了令大家重拾家庭的正面信心,于是拟家族的构成也尽量减省了麻烦困扰的俗务,以尽力营造彼此共欢的环境来。


当然,其中不可能事事顺利,但以上的努力正好说明面对文明的崩坏,坐以待毙不可能扭转乾坤,唯有彼此通力协作,不断修正及试验,才可以有平稳过渡的可能性出现。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日本最贫困女子的性工作网络

日本四十代熟女的新未来

日本动漫改编真人电影的黄金年代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