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丰:出租车公司炮轰张维迎,能改变必死的命运?

2016-10-23 张丰 大家



文 | 张丰


这个周末,我打滴滴去成都城南参加一个活动。我和司机谈起了最近引起热议的各地网约车新政细则。

我以为,和北京、上海相比,成都的新政是温和而开放的:不要求成都本地户籍,有居住证就行,对车辆的要求也没有北上广那么严苛,只要排气量不小于1.6L或1.4T就行。司机对成都只要求居住证非常赞赏,因为他还没有成都户口。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发声。

在人们谈论网约车影响了出租车司机利益的时候,很少想到,网约车司机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在成都,滴滴司机数量,已经远远高于出租车司机了。



传统出租车司机已经成为一个悲情气质的群体。这两天,全国三十余家出租车公司联名发表致北大公开信,要求张维迎“就其错误言论向全国出租汽车企业和从业人员致歉”,原因是10月17日张维迎在北大国发院举办的“地方网约车发展与规制研讨会”上,批某些北上广的网约车细则规定是歧视穷人。他还认为网约车出来后就已宣告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死缓”,这无疑刺激了出租车公司脆弱的神经。

这种给单位写信控告的做法,是典型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说是利益表达,其实也暗含着恐吓。但是,出租车公司所表达的,只是公司利益,对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利益,他们并不在乎。其实,出租车司机最反感的并不是网约车,而是公司高昂的“规费”。很多出租车司机到期就不再续租,甚至违约冒着被罚款的风险,也要选择自己开滴滴,根源就在这里。为了能活下去,不少地方的出租车公司降低了规费,反向思考,过去的高规费就显得更触目惊心。

继北上广之后,杭州、成都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网约车新政,新政名为“征求意见”,但开始执行的时间往往都定在11月1日,到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城市表示吸取了网上意见进行改进的,所谓“征求意见”或许不过是形式而已。已经出台政策的城市,可以分为两派,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本地户籍”还是“居住证”。

北上广最为严厉,而成都和杭州等地则相对温和。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保守与创新来划分:北上广是保守型,而成都和杭州则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北上广出台政策,考虑的更多是出租车公司利益,而杭州与成都,则兼顾了那些开网约车的人。


表面上看,北上广这样的城市,考虑的似乎是外来人口的压力,其实背后仍然是利益群体的博弈。一个更传统的城市管理者,很有可能会更倾向于出租车公司的利益。那些更开放、包容城市的做法,其实倒更耐人寻味:要做到平衡社会利益诉求,并站到创新的一方,是非常不容易的。

以成都为例,虽然绝对人口比不上北上广,但是成都私家车的拥有量在全国一直排在前三位。每逢节假日,从成都出发的“川A大军”在整个西南地区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不管是滴滴还是优步,在成都都拥有大量的司机,优步在成都的订单甚至超过纽约,居世界第一位。

其实,网约车最初兴起的时候,在成都最先使用滴滴的其实是出租车司机,“约车”不但节省了、方便了乘客,也节约了司机的时间。相对于整个城市规模而言,成都的私家车拥有量显得“过剩”,对司机而言,本身就有“分享”的需求。在成都早就存在了网约车的土壤,等待的就是技术创新的出现而已。在这种氛围下,分享经济就不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现实,政府在出台政策加以规范和包容,也就是再自然不过。

杭州的情况也非常相似,网约车订单数量也一直处于全国之列。上海的媒体,有一阵子热衷讨论“上海为什么没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命题,其实答案就在这里。行走在杭州,你会发现阿里巴巴无处不在,其实,除了支持本地企业之外,那种创新的氛围也是实实在在的。很难想象,杭州会封杀网约车司机或者快递小哥,因为这种新行业,本身就是成就这个城市传奇的动力。

除了成都和杭州外,上海周边的苏锡常也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政策,这多少会让北上广的决策者感到尴尬。当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由于资源的集中,或许本身就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对成都与杭州这样的城市来说,创新则是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本届中央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但是作为目前“双创”最大成果的网约车,在北上广却遭受了苛刻的限制,这实在是尴尬的事。人们谈论北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高房价或雾霾,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种现实。




网约车兴起之后,成都很多出租车司机转而开网约车去了,这其实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张维迎教授所说“出租车行业必死”的命运,其实应该这样理解:死掉的只会是不思进取,抱着过去那种剥削方式不放的出租车公司而已,对司机来说,拥抱新技术,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就如同新媒体也是媒体一样,网约车也是“出租车”。对做出决策的政府来说,不但要看到出租车司机的利益,也要看到网约车司机的利益,更要看到乘客的利益——这最后一条,其实就是网上的民意,也是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种新技术对普通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前两天上班打滴滴,下雨加上早高峰,1.5倍的溢价,已经和出租车差不多,但我仍然选择了网约车。我想起网约车兴起之前,上班打车非常困难,导致黑车非常活跃,出租车只要15元,而黑车司机一口价就是25,司机脸上天真无邪的表情让我很愤怒,我往往选择继续等待出租,而在内心诅咒这些黑车司机。现在,网约车溢价了,但我仍然选择网约车,同样都是面对临时加价,感受却完全不同,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

并不是每天这个点都溢价,而是只有下雨天,这让我相信,供求关系对我已经不利,我相信系统提示背后的数据分析。另外,系统会提醒我,车几分钟后会到,这让人心安。我住的地方,距离一个加气站不远,打出租车不算太难,但是那种毫无把握的等待仍然让人心焦。也许是我已经养成了乘车习惯,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技术创新的魅力,它最终会改变人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网约车最终会全面开放。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

【精华推荐】

离婚买房,荒诞而动人的实验

什么样的大学,才叫没白读

成都的X光安检为何让人害怕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