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手牵猴:史上最大作伪者,曾骗倒纳粹头目戈林|博物馆窜行记
博物馆窜行记
带你游遍全世界的博物馆
文 | 顺手牵猴
《蒙娜丽莎》窃案尘埃刚一落定,跟着就又有人生出一新的幺蛾子。结果直到今天,还有人跟那儿不断追问,《蒙娜丽莎》失踪期间,是否曾被复制。也就是说,如今挂在卢浮宫的那张画,到底是不是真迹?如果不是,卢浮宫又是怎么样欺瞒公众的?阴谋论根植于人性的某一扇区,任何政治文化气候下都不乏市场,这里不再多扯。下面要说的是,这幅画确有不止一件摹本传世,马德里的普拉多、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这些大博物馆,也都有收藏。
▲ 左为卢浮宫《蒙娜丽莎》,右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另外还有一张“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近年也被炒得沸反盈天,就是今年春天,上海新天地展出过的那幅。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当时有个家住伦敦艾尔沃斯的收藏家,意外发现一幅人物。那是在一个老贵族的宅子里,他家先辈年轻时,像很多权贵子弟一样南下壮游,行程自然包括意大利。画中模特摆出一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姿势。据说此画后来曾由纽约新闻大亨普利策所有。他写了一本书,论述这幅画何以出自达芬奇之手,然后在自己旗下的书局出版,辩称那是画家更早的一幅作品,画的是同一个人。反复表现同一个题材,这在艺术家当中并不罕见。单就雷奥纳多来说,《岩间圣母》便有两幅传世;一幅在卢浮宫,另一幅在伦敦的国立美术馆。前者据信全部由画家本人完成,后者则有助手的贡献。
▲《岩间圣母》,左为卢浮宫藏,右为伦敦英国国立美术馆藏
这幅所谓“更年轻的蒙娜丽莎”,后来在瑞士一家银行冷藏多年,前年重新浮出水面,旧话于是重提。先在新加坡,然后是澳大利亚、韩国、中国,一路巡展。做为门外汉,本猴奇怪的是,一个艺术史上的重要发现,为什么伦敦、纽约、巴黎的博物馆一律渗着?这也太过谦辞礼让了吧。审美趣味这事咱不敢瞎说——小心文化盖世太保们的耽耽鼠视,把你的头发眉毛全给燎着了——可就凭一点儿基本的直觉,一看画中那张普通漂亮的网红脸,也该知道这件东西实在不怎么Cinquecento(意为500,指意大利的十六世纪)。万一此画鉴定为真迹,至少可以推翻近年的另外一个新理论:雷奥纳多·达·芬奇的母亲是中国人,一个被贩运到意大利的女奴。一个五十好几岁的画家,不可能去画看上去二十来岁的母亲,否则这就不光是艺术史问题,还有量子物理。
▲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专家判断一件艺术品的真伪,特别是文艺复兴那个时代的老物件,总要根据一些线索,比如使用的材料、工具是否全都正确,有无人工做旧的痕迹,等等。还要检索历代的收藏和转让记录,也就是要流传有序。此外还有画面的修复,以及旧损画框的更换,都要符合档案记录。大家参观博物馆时,一定有注意到很多绘画作品的表面,密布着瓷釉开片似的裂纹。不管蛋彩还是油彩,颜料都会经过干燥和老化的过程,造成画面上的细密的开裂,形成一件作品的“指纹”,加上裂隙中积塞的历史尘垢,很难复制作假。《蒙娜丽莎》画面上纹理,属于典型的“意大利式”,几乎每一条纵线,都像手相中的太阳线那样,一路通天达地,鉴定时可以参照摄影档案,比照辨认。
我们常说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复古;中世纪被压抑的古典文化,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欧洲死灰复燃。原本属于异教偶像的希腊罗马艺术,突然在上流社会升温。流风所及,假货自然大量出现,填补供应缺口。一些绝代巨匠也参与其间。米开朗基罗就干这个起家。二十出头的时候,他用云石雕出一件小爱神睡像,然后埋入地下做旧。被他忽悠的买家权势熏天,不但自己是红衣主教,还有个做教皇的叔叔西斯图斯四世,教廷的西斯廷礼拜堂就因他得名。这个赝品没能保留至今,类似题材的雕像倒不罕见,可以在罗马的卡比托里尼博物馆,或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苦主发现上当时,正好赶上米老师完成《圣母哀子》,一夜成名。那是一件旷世杰作,至今供放在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进门后往右看)。
▲ 米开朗基罗作品《圣母哀子》
甲乙双方终于皆大欢喜。那毕竟是一个厚古薄今的时代,效拟希腊罗马大师法意,而能做到神形皆似,这本身就是才能的有效证明。然而这个故事中,那个鬼斧神工的造假圣手米开朗基罗,实在过目难忘,甚至演化为某种成见。近年又出现过一个新的说法,认定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古典雕像《拉奥孔》——那座被两条海蛇绞杀的古代祭司雕像——并非泛希腊化时代的作品,而是米氏的另一件伪作。此说太过耸人听闻,目前并未流行开来。
▲ 《拉奥孔》
最常见的伪作,不是某件具体名作的拟真复制,比如《蒙娜丽莎》,而是追摹某种既有的风格。一件不为人知的卡拉瓦乔,或是维米尔突然现世,肯定会是一个大新闻。假如你的手腕高超,最终骗过了鉴定专家,心中那份嘚瑟,足够你回味终生。尤其是你自负才艺,却发现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小人”,比取经路上的妖怪还多。你渴望报复,而画笔是你唯一的武器;你可以涮死那帮精英,而且还有金钱回报。
▲ 二战后受审的米格伦
上世纪荷兰有个画家名叫翰·凡·米格伦。此人曾经伪托约翰内斯·维米尔之名,画过一幅宗教画《以马许斯晚餐》。根据《福音书》的记述,耶稣受难之后,以不为人知的面目,和两个门徒陌路相逢,直到在以马许斯的晚餐上分面包时,才被认出。他们于是赶回耶路撒冷,见证基督复活。这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常见题材,委罗内塞、卡拉瓦乔等人,都有这方面的名作。凡·米格伦潜心研究过“黄金时代”的荷兰绘画技法和颜料配制。他不是在临摹,而是借用昔日大师的风格,完成了一次创作。维米尔传世作品不多,没有争议的仅35幅而已。正因为如此,一旦有了新发现,肯定轰动全欧洲。
▲ 凡·米格伦《以马许斯晚餐》
凡·米格伦很清楚,维米尔的绝技无法模仿。所以他选择了大师极少涉猎的宗教题材,假装这是一件成熟期前的早期作品。《珍珠耳环女》那样技术水准的东西,他不敢碰。他的绘画训练,来自著名的代尔夫特理工学院,但他学的是建筑(他为当地设计的划艇俱乐部至今还在)。学院所在古城,正是当年维米尔生活的地方,也算实地踩过盘子。后来他移居海牙,在那里举办过一次画展,大部分是17世纪风格的人物画,其中一幅的主题,正是基督在以马许斯,算是他此后作为的一次预演。当时艺术圈的中心正被毕加索式的立体派占领。评论家认为说凡·米格伦只是一个匠人,毫无原创力;反之他也憎恨现代艺术的肤浅、丑陋和趋时。
在海牙,他加入过一个专事艺术品造假,蒙骗美国土豪的地下团伙。正是那些人的销货渠道,让他得以施展手艺,赚得第一桶金。现在,他已攒够了实施报复的资本,并锁定了第一个目标。那个人叫布雷迪乌斯,一个鉴定维米尔的艺术界权威。依照凡·米格伦原来的打算,一旦伪作受到承认,便立刻公布真相,以此来羞辱那个曾经羞辱过他的圈子。布雷迪乌斯果然中招,认定《以马许斯》是真迹,而且赞叹该画良好的保存状态“就像刚从工作室拿出来一样”。这句话显示出鉴赏家的眼力,就像北京的行家评论假古瓷爱说的话:摸着烫手。假画很快以天价卖出,迎来无数的欢呼。围绕这幅假维米尔,鹿特丹的博伊曼斯·凡·布依宁根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展开竞拍,最后前者胜出。
▲ 被作为通敌证据的《耶稣与犯奸淫罪的女人》
米格伦知道自己会成功,可没想到竟会成功到这种地步。他学会了挥霍,酗酒,泡明星。为了高额收入,他只好继续造假捞钱,失去了坦白的勇气。而更糟的是,长期揣摩仿效前人的后果,是他真的丧失了原创的能力。接下来是二战爆发,荷兰被德国人占领。沦陷期间,凡·米格伦制作的另一幅假维米尔,同样表现《圣经》题材的《耶稣与犯奸淫罪的女人》,辗转落入纳粹头目赫尔曼·戈林之手。为此他战后被控通敌。面临死刑,他交代了以往制售赝品的经历。毕竟,伪造不是叛国。然而,他必须当众再画一幅维米尔,以证明自己有能力犯下一项较轻的罪行。一夜之间,他成了骗倒纳粹帝国元帅的英雄,法庭仅以伪造罪,判他入狱一年。刑满后的画家晚景凄凉,很快就挂了。
▲ 米格伦狱中演示伪造维米尔画作《少年耶稣与长老》
文艺史上不知多少荣耀,来自匿名造假者谦卑的让度。面对无名英雄,每一个据他人成果为己有的剽窃犯,都该感到惭愧。至于凡·米格伦,因为案情走光,引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制作的赝品,从构图到笔触,从使用的颜料到画面的裂纹,全都成了专家们细审的对象;有些研究还上升到如何定义真实的哲学高度。因为名气太大,大到成为被博物馆的藏品,那些假货本身又成了后人仿造的对象。那些造假者当中,就有他的儿子雅克。
对博物馆来说,对赝品绝对免疫,怕是很难。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这些历史问题。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本就是凡·米格伦“作品”的最大藏家,近年干脆再添一件他死时留下的石膏面模。大约十年前,维也纳新建成一家私营的赝品博物馆(Faalschermuseum),收藏当中也有他的大作。而维也纳的另一家美术馆,也就是著名的阿尔贝蒂娜,为延缓一些名作的自然老化,经常把复制品挂出来展出,其中就有丢勒的偶像级名作《野兔(Feldhaze)》。这幅水彩五百年前完成于巴伐利亚的纽伦堡,却被很多人当成维也纳的非官方吉祥物,重要性直逼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在佛罗伦萨。
▲ 丢勒《野兔》
人们对于真迹的膜拜,究竟出于迷信,还是尤其审美或是伦理的依据?假如作品遭到无限次复制,文化资本增值的同时,也取缔了“艺术金本位”。我们视野被各色热门货色的衍生品挤占,也就是一些次级再次级的虚像。酷人们举着镜子,让我们看里面一块金子的影子,然后又有了金子的影子的影子,然后他们又说金子的影子比金子更值钱。好在事情还没发展到这么神乎其神。下面我们还是继续聊赝品。不同博物馆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做法,也能抖出不少悬念。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