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5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张石:一到樱花季节,日本人就会想念杨贵妃

2017-04-13 张石 大家


文 | 张石


4月,是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各地,花海入云,落樱如雪,樱花名胜地,挤满了赏樱的人们,他们在樱树下赏花饮酒,吟诗作歌,日以继夜,流连忘返。


樱花是蔷薇科落叶乔木,是十几种该植物的总称,在日本,包括原有品种和杂交品种在内,有600种以上。樱花在春天开白色或淡红色的五瓣花,也有8个花瓣的品种,而令人惊奇的是,日本有一种樱花叫“杨贵妃樱”,这种樱花是日本樱花中一个重要的品种。杨贵妃樱在开花时有八重花瓣,花瓣整体呈淡红色,而花瓣的尖端深红。不像一般的樱花,百花齐放,似云似雾时才最美,杨贵妃樱每一朵花都十分美丽,如果杨贵妃樱独立于普通的花色浅淡的樱花群中,真会让人有一种“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感觉,而且这种樱花的凋落方式也和其他的樱花不一样,其他的樱花是一瓣一瓣地凋落,而这种樱花是整个花朵一起凋落,让人们联想到杨贵妃正茂年华突遭不幸的无常之死。


据说“杨贵妃樱” 这个名字,是古时奈良兴福寺一名叫“玄宗”的和尚起的名字,而这个和尚的名字竟然和杨贵妃的丈夫、唐代第九代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一样。


兴福寺内有杨贵妃樱,旁边立了一块对杨贵妃樱进行说明的木牌,上面写道:“杨贵妃樱:过去兴福寺有一名法师叫‘玄宗’。玄宗非常喜欢这里的一棵樱花树,他因照唐的玄宗皇帝宠爱杨贵妃的故事,管这棵樱树叫‘杨贵妃樱’,而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 杨贵妃樱说明,摄影:张石


日本人十分喜欢杨贵妃樱,杨贵妃樱也是日本俳句中季语之一,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著名俳句诗人杉田久女(1890—1946)留下一首著名的吟咏杨贵妃樱的俳句:


风中


杨贵妃樱


整个花朵


坠落


日本人十分喜欢樱花开时百花怒放,谢时一夜樱雪,开得痛快,谢得彻底,他们常用樱花比喻武士。而樱花即使谢得快,总还是要一瓣一瓣地凋落,而杨贵妃樱淡处淡得清新,浓处深红欲滴,开时娇艳华贵,谢处毫无牵挂,春风笑尽,纤尘不留,使日本人更是爱怜不已。


▲ 樱花(东京后乐园),摄影:张石


按照中国多种史书记载,杨贵妃是唐玄宗之宠妃。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直捣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其堂兄杨国忠等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继而包围皇帝。唐玄宗不得已之下,赐死于杨贵妃。


但是日本却有这样一种传说,说禁军将领陈玄礼憐惜楊贵妃美貌,不忍杀之,做出了杨贵妃已在佛堂中被勒死的假象,然后命令手下做成一种“空艫舟”,让杨贵妃乘入,装入数日的粮食,使该船漂流入河。后漂到了日本山口县向津具半岛的一个叫唐渡口的地方,但是杨贵妃登陆不久就去世了,当地人觉得很可怜,就把她安葬在久津凑(现在日本山口县长门市)的天请寺里。后来,杨贵妃托梦于唐玄宗,说自己无人凭吊,难以成佛,于是唐玄宗命使臣陈安带着自己十分珍重的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两尊佛像来到日本。陈安多处寻找,未能找到杨贵妃墓地,就暂时将两尊佛像安置于京都的清凉寺后回国。后来得知杨贵妃漂流身死的地点是长门国(现在的山口县西半部)的天请寺,朝廷就准备把这两尊佛像送到天请寺去,但清凉寺众僧觉得两尊佛像很珍贵,很灵验,对两尊佛像爱不释手,于是朝廷就又找制作佛像的名人,制作了完全相同的两尊佛像,并将新佛像安置在京都的清凉寺,而把唐朝送来的两尊佛像安置在长门国天请寺,而由于得到这两尊佛像,天请寺的寺名改名为“二尊院”(现在山口县长门市油谷町向津具下)。


在“二尊院”中,保存着两册记载这段故事的古籍,一册叫《二尊院的由来书》,一册叫《杨贵妃传》,据说,这是在1776年,二尊院当时的住持惠学把从村子里老人们那里听来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了书。


在二尊院内,现有被认为是“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山口县指定文化财产),也有上述的杨贵妃传说中提到的两尊佛像。


▲ 日本山口县二尊院内“杨贵妃墓”


在这里,杨贵妃被作为神拜祭,特别是在守护女人、安产、得子、成婚结缘方面特别灵验,因此来祈祷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


一到4月,杨贵妃樱盛开,人们会来到这里欣赏美丽的杨贵妃樱,遥望夕阳下如诗如画的油谷湾,畅想杨贵妃凄美而暂短的一生,感叹红颜命薄,人世无常。


日本人为什么这样喜欢杨贵妃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首先,日本人特别喜欢白居易。在日本的平安和镰仓时代,在谈到中国的诗人时,涉及最多的就是白居易,很少谈李白、杜甫,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另据学者川口久雄统计,从古代到中世,成为日本文艺基础的诗集《和汉朗咏集》(藤原公任编纂,推测写成于1018年左右)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从日本的人审美情趣上看,日本人喜欢通俗易懂,自然无伪,不雕不琢,浑然天成。日本文学的长处在于最精心地截取一段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然后最自然而平实地加以描写。他们不习惯于夸张, 李白的诗中,总有一个被放大的自我的存在,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认识的日本学者中,就有人问我:“白发怎么能三千丈?”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极少用这样的夸张,而杜甫的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日本人看来,雕琢得太厉害,有时就有失自然了。


而日本的和歌和俳句多不是如此,最被日本人推崇的古代诗人,莫过于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芭蕉了,而最被日本人广泛流传、广泛推崇的,莫过于芭蕉的一首俳句,也就是“古池啊,青蛙跳水的声音”。中国人接触这首俳句时,无论如何解释也不明白它怎么会算做一首好诗。中国人写诗讲“琢磨”,讲“推敲”,而芭蕉的“古池”俳句,力争做到无人为痕迹,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平白易懂,这才是日本美学的最高境界。


而白居易的诗歌最重视的就是通俗易懂,号称“老妪能解”。据南宋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白居易说:“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


另外日本文学也是非常容易感伤的文学,日本将此称为“物之哀”,主要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人事,如花开花落、暮鸦枯树、晓星残月、聚散离合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幽情、以及对无常流变的感慨。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可以说是眼泪的世界,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迎送离合,谈古说今;观花赏月,沐雨听雪,无不有泪水伴随。可谓“居人行客皆流泪,川上汀边水聚增”(日本最早的假名日记《土佐日记》中的古歌)。


白居易的诗在这一点上也很符合日本人的情调,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他说:“关美刺者,谓之讽喻;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他为杂律。”(《新唐书》卷119)


而白居易描写杨贵妃悲剧的《长恨歌》,既通俗易懂又充满了感伤,这首诗千百年来深深打动着日本人的心灵。那“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娇软,使他们陶醉于梦般的浪漫;那“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场面,使他们体味到了凄美而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哀,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的描写,也自然使他们产生杨贵妃逃到日本的联想。


而从日本的传统文化来讲,一个美若天仙的美女含恨而死,最符合日本成为最有灵验的神灵的条件。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将人作为神祭祀的风俗》这篇文章中写道:“将死去的人作为神来祭祀的风俗确实过去比当今更盛行,但与此同时,一种现今被不屑一顾的限制在不久前一直在全国被认可。那种在中国被称为‘祠堂’,我们叫做‘御灵屋’的一家专属的私庙另当别论,而那种享受广泛的公共祭祀,听取人们祈愿,并使人们相信这个人可以作为神来祭祀的,以前一直有几个特别的条件。首先,自然而然年老而终的人不会被放在神社里祭祀,那些持有执着的遗恨的人,死后仍能让人驰骋想像,屡屡以作祟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感的人,被作为灵验的神来供奉。”(见柳田国男:《将人作为神祭祀的风俗》,《定本柳田国男集10卷》,筑磨书房,1962年版,474—475页)


杨贵妃是一个含恨而死的人,在日本,她理应成为最灵验的神灵,她又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色美女,也自然成了保佑女人、安产、得子、成婚结缘方面的女神。


▲ 樱花(上野),摄影:张石


就是这样,每到樱花季节,人们就会络绎不绝,带着历史的浪漫与凄楚,走过樱雪飘红的小路,来到杨贵妃樱的花下,抚今忆昔,凄然动容,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 

张石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精华推荐】

日本卖淫违法,为何到处都是红灯区?

日本和尚的新问题——找对象难

如何预防文化的“日本式中毒”?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