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真正限制你想象力的,不是贫困而是没文化

2017-10-23 张天潘 大家


最近有关贫困限制想象力的话题很火热,大家很有共鸣。

故事来源是因为,一个女生买了件35000块的香奈儿上衣,洗过之后掉了色,忿忿不平地追问客服。得到的答案却是:我们这产品设计时根本没考虑过要洗,一般都是穿几次就丢掉了啊。

也有人想起去年的一则新闻说,一位女士买了双5000块的Stuart Weitzman,穿了几次就坏,得到的答复就是:我们这鞋子不是为了走很多路的人准备的。



看过之后的小伙伴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发现那些大牌的漂亮高跟鞋,根本不是用来走路的,人家只为红毯而生。还有男士常爱穿的豆豆鞋,你以为是买来走路拉风的,对于有钱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双放车上的开车鞋。

而那些奢侈品大牌包包,之所以都是大口子没有拉链防盗,是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包包主人还是会挤地铁公交。同时这些名牌为何质量都不如A货,五金件掉漆、锁扣掉色易断、肩带断裂、易磨皮才是真货,经久耐用的才是假货,因为人家哪里会知道你只有一个包包天天带着出门,人家默认,你应该有几十个包,一天换一个用。

其中几个寓言式经典故事被反复提及:

两个农妇聊天,其中一个农妇问,你说皇后娘娘早上吃什么?另一个农妇回答:肯定是大饼卷大葱,酱想蘸多少蘸多少,一点都不心疼。刚好她们的男人也在聊天,一个男人说,如果我是皇帝,就把整个村的牛粪全包下来,不许别人捡,只能我自己一个人捡;另一个男人说,愚昧,皇帝哪还用捡牛粪?他老人家肯定是拿个蒲扇,吃着西瓜,坐在树荫底下看着下人们捡呢!

当然,还有两个鲜活的真实案例在冲击着大家的想象极限:一是,范冰冰上个月订婚成功,手上的大钻戒闪瞎人眼,有人嫌太大不方便,可范冰冰她也不需要动手干活啊!二是,王思聪有次带狗坐飞机,被问要不要买飞机票?是买儿童票吗?可人家回复了:不知道,我是私人飞机。最后再补刀:你还以为有钱人跟你想象的一样快乐吗?错了,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不仅想象力,贫困是所有不幸的根源


其实,表面上看,这些话题说得十分有道理,都无言以对了。但细细想来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其实,真正限制我们想象力的,不是贫困而是没文化。比如,同样的农村贫困家庭,有的家长拼死也要供养孩子上学,有的家长早早就让孩子回家种地了,这种差异背后导致的原因,就不是单单说贫困限制想象力能够说明的,而是对于文化的认识决定这两种不同决策的产生,而这种文化认识,让前者保留着改变贫困的希望和想象力,后者则很大可能性,会让贫困沿着代际传递下去了。

贫困确实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但导致想象力被限制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贫困。更何况,贫困会限制所有,比如身体发育和健康、爱情婚姻幸福、受教育机会、创业机会……贫困可以说是所有不幸的根源。

因为贫困导致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低层面的需求匮乏,因为如果没有解决贫困,没有填饱肚子的情况下,那么谈何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呢?更别谈“想象力”这种奢侈品了。

但如果把想象力这类更高层面的产物都追溯到最低的贫困层面,则会忽略中间很多更有价值的分析。就目前来说,绝对的贫困者已经比较少了,参与这个话题的人,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贫困者,而是中产阶层群体为主了。

真正的贫困者,是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得到这些城市中产阶层在网络中热议的话题的。他们的生活层面,注定了根本就不会去关注这样的话题,连话题本身就是超越他们想象力的。那么,我们讨论的想象力,其起点应该是高于贫困这个层次。相对来说,对想象力发生直接影响,还是文化知识层面的。

目前这些热议话题所关注的想象力,更多是物质、财富层面的,它指的只是现在你对于物质奢侈品、奢靡生活的缺乏认识和体验,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想象力。

每一个生活层级或者生活环境的人,都很难了解其他层级、类型或环境中人的生活状态,比如女人很难理解直男的迷之自信审美、男人很难理解女人买一堆看起来完全没有区别的系列口红;小白领很难理解台风中用身体扶车被压身亡的艰辛、体力工人也以为坐办公室吹空调那工作一点也不累。

尤其让我感触的是,无数电视剧电影里,包括最近热映的《羞羞的铁拳》,对于记者的描述,似乎都是无冕之王横着走路,内行看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但是,这些都不是因为贫困造成的,更不是想象力层面的问题,只是说是经历和阅历造成的隔膜。

所以说,这些热议的议题,并没有深入分析贫困和想象力之间真正的关系,也没有明晰想象力的真正内涵。贫困不一定限制想象力,贫困只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你的经历和阅历。

没有文化(这里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化,包含知识、观念、信仰等,不是只是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才会真正限制你的想象力,让你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智商税,不断地被时间甩下时代列车。



没有文化导致要交各种智商税


事实上真正的想象力是精神文化、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层面的。

没有文化,才真正限制了想象力,生活就只有苟且与眼下,不可能有诗和远方。没有文化,你就不会知道,知识是重要的,会问:书念那么多干嘛,大学毕业了还不是一样 40 32157 40 13045 0 0 4546 0 0:00:07 0:00:02 0:00:05 4546不到工作?他会把读大学、学习文化知识等同于找一份工作,然后不断传播成绩第一的同学最后给成绩最差的同学打工的老套段子,并奉为经典。

持这些观点的也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但做了一些生意发家的小老板,但他们很快就遭遇了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了,最后也发现,他的事业总是上不了更高的台阶,终于才知道,没文化才是自己的瓶颈。

没有文化,你会觉得《读者》《知音》《故事会》才是最好的读物,觉得大部头理论经典著作都是没用的,浪费时间。没有文化,你才会觉得,读书读到初中就可以了,后面那些数理化、文史哲,在实际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去市场买菜才不会用三角函数、微积分呢?找个男女朋友,才不会用上苏格拉底、柏拉图。没有文化,你才会真的相信别人胡说的学历文凭是没啥用的,还举例告诉你比尔·盖茨就是大学都没毕业的,然而你却不知道,比尔·盖茨是被哈佛大学入取的。

没有文化,你才会嘲笑仰望星空,然后不小心掉进坑里的泰勒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吧?);会觉得中国还有这么多人吃饭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为什么要花大笔钱去做“没用”的太空探索;会觉得,花50元钱去买一本书,不如去看一场爆米花电影来得有意义。

没有文化,你才会认为郎咸平、宋鸿兵才是真正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只有到后来购买他们的站台投资品而血本无归才发现,原来自己被当韭菜收割了。没有文化,你才会坚信,这个世界政治是共济会控制的、全球经济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操作的。没有文化,你才会相信转基因是美国消灭中国人口的阴谋,孟山都是美国消灭中国的武器;小龙虾是当年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引进中国用来专门处理尸体……



这些认知和想象力都不是贫困与否才导致的,而是你停止了学习,没有让自己的文化积累不断增长而导致的,让自己的知识巅峰,停留在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当然,别人家的王思聪不仅有私人飞机,人家英语说的更溜,毕业于仅次于牛津和剑桥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的是你认为的最没用的哲学系,家里的钱一亿都是小目标了他还在各种创业、投资、找机会——而这才是最可怕之处:有钱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超乎你的想象力,在文化上和勤奋上,也是在以你难以想象的方式努力着。他们正在从财富和文化上,全面地终结了我们的想象力,这个时候,你还有啥可怨懑的?当然,贫困是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不能全部归结于个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贫困永远不是你停止学习和停止追求富有想象力人生的借口或者羁绊,它应该是你开启想象力人生的起点。

文化想象力不能走向反智


说到文化,其本身也是一个大的命题,其定义和范畴也是很广泛的,至今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这我们先不展开。但需要探讨的是,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有方向的,如果不是正确的方向努力,只会逆行得越来越远,比如说“民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完全是现代科学的反面。

在去年美国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时,中国的自媒体开始流传,早在5年前,辽宁一位叫郭英森的55岁初中学历下岗工人,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就提到过“引力波”,当时还遭到了讥讽,然后声称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



现在再看,这些自媒体显然是无知的,我们来看看这个郭英森怎么说:“我的发明就是几个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理论与新发现,让中国成为20世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我发明了几个新理论,这些东西合集到一块,就会产生新的科学,而在新科学当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它的速度可以极大极大地超光速。”而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只能称之为胡思乱想了。

除了科学、医学领域,在文史哲门槛相对低些领域,这种“民科”更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号称他的作品一旦发表,必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级别的大神;有各种要颠覆中国历史断代的重大发现的民间历史学家;还有一大批充斥着打油诗和老干部体诗歌的民间诗人……这些“文化”,实际上正是缺乏专业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这类的兴趣和自学,受制于专业指导,最后只能沦为自娱自乐乃至自恋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高手在民间”这种情况,在专业领域越来越难出现,也只有手数钞票比机器快、用挖掘机开啤酒瓶、高空走钢丝这类,才能配得上“高手在民间”,而这些都只能说是熟能生巧的技能而已,不能说是文化知识的积累。

但就中国当下来说,不相信科学,动辄把教授认为是“叫兽”、专家称之为“专家”,事实上都是在反智主义的道路上自以为是地前进着,而且是头也不回。各种阴谋论越来越流行和深入人心,正是源于此。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他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比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这样淡漠智性、知识的价值,而注入了普通美国人渴望的那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放在智商偏低的阿甘身上,就是跑、孜孜不倦却随意随性地跑,最后获得意外却合乎情理的巨大成功。

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比如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认为智力不是人唯一的衡量标准;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它是为了反对知识本身的。

这在以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并不陌生。“知识越多越反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诸如此类的用语,就是那个时代的荒诞缩影。在当下就生动地体现为:我们不再轻信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说辞,但却更愿意相信了三年九个角色、包治咳喘、糖尿病、祛斑、去骨痛、解决失眠、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顽疾的电视广告“女神医刘洪滨”;我们常常戏谑权威的专家、学者,却为天马行空的“引力波新科学”而喝彩。



“女神医刘洪滨”

如何用文化走出想象力的困境?


所以,不用焦虑那些奢侈品你所不知道的用法,不用羡慕妒忌恨那些富人你无法想象的奢靡生活,如果你只把目光放在这些上面而每日唉叹不已,那才是真正的被限制了想象力,甚至智商不在线了。

真正称之为“想象力”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投资、对于自己生活的丰富性、可能性的规划与追求,以及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他人的包容,这种想象力与格局,和金钱、物质没有必然的关系,更多是取决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文化积累和知识的底蕴。

所以才为什么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这个贵族,就是文化上的精英,靠的是慢慢的文化培养与熏陶,绝不是靠奢侈品的堆砌、物质的暴殄天物就包装出来,也不是权力就可以授受、认定的。

另外一个想象力的案例,则可以体现在近日刷屏的《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文章中,讲述的是中产阶层的爹妈不买学区房,而是带着孩子周游世界的经历,他们提供了学区房之外的一种世界观的想象力。

但是话说回来,能够环游世界的,估计也距离买得起学区房也不算多远,这二者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更值得深思的是,既不买起学区房,也没钱环游世界的人,应该怎么办?

坦诚地说,并没有什么妙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正如上文所述,文化知识的专业化、生活环境、个体智能等等问题的限制,每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和想象力,都是有限制的,比如很厉害的天体物理学家,他估计也不会想象到IT程序员面对代码的那种美感;IT程序员也想象不了写作者完成一篇作品要怎样煎熬抓狂。

不可能大家都能够做到拥有接近的想象力,未来类似的“想象力冲击”只会越来越多,正如回看五年前,大家也肯定也会为现在互联网发展而震惊,你也绝对不会想象到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对于真正的贫困者来说,努力摆脱贫困(除了政府、社会帮扶,更要自身努力),才有机会慢慢打开想象力的空间,否则想象力这个东西本身,都会成为他们的奢侈品。

对于那些文化贫乏而导致的想象力偏差的人,可以跟随着每一个领域的专业者的脚步前行,不要固执地封闭自己的认知囚牢里,别说没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知识,哪怕七老八十了,你还有老年大学的专业老师呢,哪怕任何一个小县城都有图书馆书店,更何况3G、4G网络已经几乎全国覆盖了。

对于那些中产阶层群体来说,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社会基础性的见识常识和想象力,然后平和地看到差异——我们为什么要和走红地毯的明星比穿鞋呢?为什么要和家财万贯的富人比豪华跑车呢?一旦时刻发生比较,那么后果就是无处不在的鄙视链,而这并不会让我们生活得更舒心。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扎根于自己的生活,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精进业务,再不断提醒自己终身学习、发展自己。

财富没有绝对的公平,想象力也不可能绝对地均衡化。所以,最后我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有钱人的世界,我真的不能想象,但等我穷人世界,我们这种穷得酸爽的滋味,有钱人永远也不会想象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