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丨美国文明进程中的罪恶,今天仍在支配人类命运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和东岸的交通,只是四马大车(stage-coach),运人运货。今日货运卡车的母型,也是四马或者六马拉动的六轮货车。 一辆大车的行驶速度,至多日行六十英哩,相当于汽车的常规时速。
这种运输工具的效应,其实并不经济。于是,1817年开始,美国有了第一条长程运河,称为伊利运河,从纽约河港的赫贞河,经过三十六道闸口和渠道,进入伊利湖,联系五大湖。这条运河的渠道,水多时,可以顺水航行,却还必须仰仗岸上的马队,牵曳船只。跨过山林的浅水渠道,更需在河底铺设木轨道,方便船只在浅水上滑行。这种渠道称为portage,匹城不远处,还保存其遗迹,供游人参观。水运的成本,大概只是上述马拉货车成本的十分之一。旧日美国东部的大港口是费城;自从伊利运河开航,纽约一跃为美国东岸的主要港口。
运河的运量,究竟还是有限。当时,欧洲的火车运输,已经相当发达。美国也就在1827年,架设第一条铁路,联系东岸的港口诺福克,经过匹兹堡,进入俄亥俄。铁路运输的运量和运费成本,又比运河运输省了百分之九十。从此以后,美国公、民营合作,快速度地发展铁路网。1869年,从东到西的太平洋铁路公司大铁路,在犹他州接轨,东岸和西岸之间,终于完成了直接的连接线。在19世纪,将近结束时,美国的铁路网,已经大致成形。内陆的交通中枢是芝加哥,由此辐射为三条西向干道,分别连接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向东,则是两条干道:第一条是联系波斯顿,另一条是联系纽约。在南北方向,也有三条干道,作为中间的连接线。在南方,则是以今天达拉斯为中点,有一条干道,联系美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这几条大干道的网络上,则有若干区间的次要路线。到19世纪终结时,不包含许多专业的运输路线,例如,矿产之间的铁路,单以成为主、次路线网络里程,大概有五十万英哩左右,如此大网,堪称世界上最具规模的铁路运输网了。
有了如此巨大网络,美国才具体地联系为一片。“向西进发”四个字,才真正落实了。百余年之久,美国内陆移民,一代又一代,西向殖民。一个典型的故事:内陆小村落的火车“招呼站”,一位十八岁的青年,高中刚毕业,提着简单的行李,等候来车,在火车鸣笛接近时,站丁红旗招摇,火车减速,让这位青年,攀登火车。
从此西去,这位青年在西部另一个新开发区,找到职业,成家立业,落户生根。再过二十年,他的孩子,也出现在火车招呼站,等候西向列车,带他前往更在西方的开拓地。同样的镜头,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出现:美国的内陆空间,也就渐渐填满充实。因此,美国著名的史学家Turner指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向西开发的历史。
西向移民一波又一波,将人口移到新开拓的地方。正如上面所说,那十八岁的青年,西向殖民,开拓了新的天地,也离开了自己的家庭。
英国童话中,有三只小猪的故事,他们长大了,各自离家外出,建立自己的新家。我们且将饿狼吹屋的部份放在一边,这个故事本身,说明了在英国时代,青年自立的时候,就应离家创业。这种风俗,说明了英、美西方人,家族观念薄弱,成年的孩子必须离家自谋生路。这就是英美式的个人主义。没有亲戚朋友、乡党邻里的援助,每个人必须挣扎奋斗,寻找自己的前途。
Three Little Pigs
诚如上述Turner指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向西开发的历史:向西不断开展,就一次又一次,将已经稀薄的群体观念,继续不断地更加冲淡。所以美国到今天,个人是主体,从个人到大社会之间,没有人情伦理,天然的集合体,只有自愿加入的社会团体。一旦社会的流动性,更加强烈,例如,城市化的现象更为显著时,自然形成的集合体,也愈来愈显示其短期的暂时特色。这是美式文明的重要因素:个人为自己负责,个人也不负担其他人的责任。
向西开发的运动,乃是一次又一次加强这种文化特色的过程。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态度,乃是人情淡薄;从美国文化的发展背景看:这是启动活力的必要之举。
美国社会经济的转变,就是以铁路网代表的发展累积。从19世纪开始,美国内陆,那一片广阔的土地,其巨大的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粮食来源。新大陆的产品,不仅供给美国自己的市场,已经充足有余;西向开拓,还可以吸收更多的新移民,从欧洲、从东方,进入这个新的大陆。快速增加的美国的产品,也运销全世界各处。尤其欧洲的市场,如果没有美国的产品,很难以欧洲本地的农产品,维持欧洲都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口增加的需求。
从那时起,坐落在芝加哥的商品期货交易中心(Chicago Trading Center),每天挂出来各种商品的牌价,就决定了全世界其他各地商品市场的价格。这一交易中心的挂牌指数,至今和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换市场的牌价一样,具有世界经济发展的指标作用。从这个变化,我们可以理解,美国的农业是从内部开发,其意义就不再是传统农业的生产,而是商品市场结构的一环。
大田广种,就决定了是集体分工,而且要采用人类体力之外的能源,驱动机器,作为耕具。美国建国前后,那时候的耕种劳力,乃是高头大马(Draft Horse),拉动深耕大犁;收获的农具,则是滚动的绞轮。与这些大型农具相配,必定要壮汉才能驱动这些大马和笨重的农具。在欧洲工业革命普及以后,欧洲用来拉动矿产品的蒸汽机,也逐渐改装成为大型的机械农具。当内燃机用于汽车后,美国的农具,也改为汽油发动的耕耘机。
农村生活,不能只有农夫耕种,也还必需有配套的工作,例如机械修理,能源供应的煤站、加油站等等。大规模生产,最值得的方法,是同一作物,例如麦类、玉米、大豆、牧草……作为当地的特产。作业的单元化,排除了过去小农耕作:轮种、休耕等等的经营方式。大量农作品的销售,也要有农产品批发商收购产品,有大型的仓储储存作物。
如此经营的方式,超越了“农耕”的定义,乃是农产的工业化。这一经营形态,当然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从此不再是农民自己求生的方式,而是巨大经济网络中的一环。
美国南方各州,主要在“路易西安那购地案”获得的土地,则出现另一大农型态。那些地方,适于种植棉花和烟草:高价位的经济作物。在法国和西班牙统治的时代,白人的农场主人,就已经从非洲进口大量的黑奴,在农场工作。这些劳动力,是在西非洲的海岸边掠夺来的人口。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美国内战,两百多年的期间内,犹太人出资本,葡萄牙船运送,将非洲西岸土人部落从非洲内地掠夺的人口运来美洲。据我的老同事Seymour Drescher估计,两个世纪内,被掳掠的非洲人口,人数不下于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在船上,他们是成排躺卧,以颈链、手镣、脚铐,人挨着人,成排锁在底舱。船小浪大,饮食又不好,又不能翻动,疾病传染、飢饿等等的情况,上船时的人数里,能够活着下船的,大约不到三分之一。
这些掠夺来的黑人,在市场上标卖,就如卖牲口一样。等主人买去,有一部分人成为家事仆役的奴隶,绝大多数人,则是到农场上的劳动力。南方的大农庄,动辄二、三百人到四、五百人的农奴,在田野劳作。他们种棉花、摘棉花,培植菸草,烘培菸草:种种劳役。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自己的家庭。奴隶就是财富,主人可以任意出售 。在美国内战以前,甚至于一个大学计算自己的财产,也会包括有黑奴几百人等等。最近一些著名大学的档案曝光,大家才知道:哈佛、乔治城,等等所有的老大学,无不曾经拥有千、百计数的奴隶,作为他们的产业项目。
一个大农庄,实际上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农庄的土地上,不仅生产经济作物,例如,棉花,为庄园的主人,谋取市场利益;庄园本身,也生产几乎所有的生活资源,包括食物、衣服等等。今天参观南方遗留下来的旧庄园,访客还能看到旧日的菜圃、果园、磨坊、烟燻食物的火房等等。庄园中的白人主人,管家,仆役 、黑奴领班与一般黑奴的农民,都可以关上大门过日子。在农庄上的黑人,已经是黑奴贸易熬过来的幸存者。
那些强悍的、不肯屈服的黑人,都在路途上牺牲了,或者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淘汰了。只有愿意接受命运的人,几代下来,学习了以顺服换取生存的特性。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被人支配,接受命令,工作是分配的任务,他们不太有自我激励的动机,也并不习惯于从工作中学习和加强主动性。以旁观者的立场看来,这是一种悲剧。也许,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度,本身乃是一种生物社会学的计划,将本来自由的人类一份子,硬生生培育为被动、顺服的劳动工具:奴隶。
描述美国南部生活的电影《飘》,就是美国内战前后,美国大农庄的具体情形。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开国元勋杰佛逊,都是大农庄的主人。他们的庄园,今天还保留为古迹。其中,黑奴们居住的小屋,和庄园主人的豪华邸宅,形成强烈的对比。
《飘》,美国南方农庄经济的一曲挽歌
这些农庄的经营方式,又和中西部的大农经营不一样,庄园主人等于一个公司的主人和管理阶层,他们根据成本和利润原则决定,经营的方式和生产的种类。他们生产品的下游,则是新英伦地区和欧洲的纺织工厂,和各地的菸厂和酒厂。
整体言之,南方的黑奴劳力,完全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分工的一环,他们不过是会说话的牲口,没有机器以前的机器 。但有一个吊诡的现象是,经济史家 Robert William Fogell 和 Stanley L. Engelmann有一部颇引起争议的名著,“ 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1974),这本书从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到的结果,居然显示黑奴农庄上的人均劳动力生产量,并不像想象之中那么低下:黑奴的工作效率其实相当有效。其中原因一部分是:农庄主人把黑奴看做有价值的物件,并不虐待和糟蹋自己的产业。因此,这些黑奴劳工生活的条件和健康情形,基本上不是很差。相对于欧洲资本主义初期,十八、十九世纪的劳工,美国农场上的黑奴劳工的工作条件,比欧洲工厂中童工、女工和一般工人的生活情形,还可能略为好些。
可是另一方面,学者们只注意到数目字,没有注意到一个人丧失了自由权以后,如何还是“人”?例如,上面所说,主人出卖自己的多余劳力时,可以母子分开、母亲卖给一家、幼小的童工卖给另外一家:母子分隔,配偶离散,不知卖向何方?这些不是经济学上,数目字可以计算的情形:这才是奴隶制度最可耻之处。
南方农场上的产品,是棉花和菸叶为主,乃是经济作物,提供工业生产的需求。棉花是纺织品的原料,菸叶当然是雪茄和香烟的原料,他们都不再是农业生产的食物。其经营的方式,也是配合市场经济的结构。当时,南方的产品,一部分运到欧洲,另外一部分运到北方,提供北方工业的需求。北方的工业和南方的农业之间,因为劳力的需求方式不同,彼此对劳力使用的方式,有颇大的差异。南北战争就是两种经济制度,无法协调之下,产生的矛盾。南北战争结束,如此矛盾基本上还存在,一直到今日,南方和北方,基于经济型态而发展的人生价值观念,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新开辟的美国西南部的农业经营方式,又别具特色。美国的西南部和加州,没有大型的河流,同时,这里是美国洛基山脉的南部两麓,山坡陡峭,谷地却是良好的土壤,选择作为农田的谷地,更是避风、向阳,气候良好。加州山区的后山谷底,不再需要种植内陆大平原上,生产的麦类、大豆等作物。南方气候比较温暖,季节又非常清楚,冬季不结冰,整个谷地,俨然是一个庞大的温室,可以维持较长的生产期,于是南方农业的发展,走向果、菜等类,例如葡萄、苹果、柑橘、酪果、橄榄、甜菊,或者各种莓类:有的是单价较高的食物,有的是值钱的经济作物。
上述那种高价值的农产品,都需要大量的水份灌溉,没有大河、也没有湖泊,灌溉的水源,主要是洛基山脉的融雪。
我曾经参加过两次有关保护生态的研讨会,讨论生态对于生活的影响。有一次,一位在美国林业部工作的研究人员,特别报导过这些地区集水的方法;山坡陡峭,无法建立大型的水库,目前已没有可以建立水库的地点,建厂发电。那些地区限于地形,乃是狭窄的谷地,下游很难再有广大的农地。能够耕种的地方,则是比较平坦的山谷平原。唯一取得高山融雪的方法,则是在山坡上、树林中,辟开一条条的集水道,将各处散漫的雪水,逐渐集中,然后流入谷地。这种方法,高山水源集中流向谷底,中途没有机制,拦截高山融雪水份,逐渐在树林之中渗透,储蓄于林地土壤。这种生态的效应,则是树林之中,日久之后,缺少足够的水份,维持林地根部的蓄水。
他特别指出,美国西南部和加州,年年山火漫天,动辄毁坏上千顷的林地,一次又一次,更加毁伤了山地土壤的结构,到最后就会不断发生山崩、甚至于地震的现象。如此开发的山中农地,范围愈大、造成的灾害也愈为严重。不幸,美国式的农耕制,始终是大田广种,造成了先天性的生态祸源。2018年整个春夏,山火不断延烧,地震频率加多,这位生态学家的担忧,果然出现了。
在南方生产的型态,也是大农制。每一行果树,都是数百尺、上千尺的长度,一行一行排列。其耕种和灌溉设施,也是倚仗机械。可是采集这些价格较高的果菜,不能依靠机械,却必须仰仗人力的细致,采撷、清洗、保鲜、包装,一件一件,个别处理。那些经济作物,例如酿酒的葡萄、榨油的橄榄、制糖的甜菊,更是必须仔细挑选、分类,如此才能进入加工的程序。凡此“细活”,须要季节性地投入大量劳力。
美国西南部和中南美距离比较近,经过墨西哥、或者加勒比海进入美国南方,拉丁语系族群,就成为农场季节工的主力。他们最初是以季节工的形式进入美国农场,忙季过后,又回到自己的老家。由于美国工资比他们故乡的一般收入高,逐渐演变,这些拉丁语系的劳力不再回家,留在美国,充当贱价劳工。今日,他们毋宁是另一型态的奴工,他们并没有丧失人身的自由,但是他们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公平待遇。工资低薄,工作不稳定,生活没保障:他们的苦处,其实比非洲后裔的美国劳工,更为无助。
这些拉丁语系的季节工,即使工作的季节已过,大部分还是选择留在美国,盼望获得较高工资,储蓄家产。于是,美国的人口之中,就累积了不少拉丁语系的新移民。在大城市中,许多体力活动、或者低收入的工作,就是这些拉丁系移民的集中点。季节性的劳工,可以安排合法的入境,工作结束后,他们可以合法离境。但是,如上所说,大多数的季节性工人,选择留在美国,则成为黑户。
大都市地区的工作者,有不少是经由非法移民的管道进入美国。在美国今天拉丁系的人口,大约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且迅速地繁殖。他们在少数民族族群中,已经超过了黑人的人口。
这些人不是奴工,也并没经历过奴隶的阶段。他们的心态不同于黑人,而且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天主教。他们来自中南美各地,不仅限于墨西哥,却都是拉丁语民族。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将他们集合为一个共同体。在美国社会中,他们担任最劳累的低收入工作。也因此突显了美国社会的不公。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特别主张拦阻这些拉丁语民族进入美国,这种态度,也可以反映出,这个族群的存在,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从内陆的大农场,到南方的棉花田,以至于到西南部的果菜农场,由于都是市场结构下的一部分,他们的生产方式,往往是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论经济效益,这种生产方式,还是最合算的。然而,这种经营方式,有许多内在的缺点:一方面,同一块农田经常种植同一种作业,也就是消耗同一种肥力,对于农田肥力的更新,有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大农耕作往往依赖机械,后来又依赖化肥和除虫药,为了经济效益,而发展的技术,对于农田来说,则是无情的蹂躏。
再说一点我自己的经验,我到了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学期,在埃及古代史的班上,认识了一位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位教授。他在林肯市附近的文理学院教书。每隔三年到五年,到芝加哥大学进修一学期。感恩节假期,他邀请我访问他的家乡,那是一个农业地区,一部分是牧业,一部分产麦。他的学校,设在当年开发的一个社区中心。我在那里住了三天,由他陪伴,参观大农庄的作业程序。我因此领略:农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巨大差别。
当时正是冬小麦播种前。大型的耕作机,和一辆二十轮的大卡车,规模相近。耕地时,前面的大犁,一排有四个犁同时推动,翻开土壤,二呎余深。后面跟上来的碎土机,则将翻开的土块,裂成碎块;耕耘妥当以后,播种机也是一排四个耧斗,沿线播种。一片农地,大约二十五英亩,大型机械从中心往外一圈圈耕种,耕完农地,回到道路,再转入另一块农地。
作为旁观者,我的感觉,这不是耕地,而是农地卷入机器了。
我没有看见收割,但从他告诉我的方式,收割也是如此,只是犁头换成卷绞器。我问他:收割以后,根和茎如何处理?他说,麦杆作为牛的饲料,余下无用的部分,一概作为燃料。
我再问:全部耕完以后,大雪覆盖以前,如何处理?他说,听其自然。
我再问:秋、冬之际,大风起时,这些耕散的土地怎么处理?他抓着头回答:这是大问题。我们每年要丧失一片表土,每年都必须耕得更深一层。他因此提醒我:美国西北角上,爱达荷州的马铃薯田,土壤是千万年来累积的火山灰。
据他的理解:两百年不到的时间,爱达荷的火山灰土壤,已经飘失了不亚于五呎到八呎;再过一百年,就没有火山灰可用了。内布拉斯加州有最好的土壤,也因为只种麦子,没有轮耕,而且休耕时期不短,土壤飞扬。他预料,一百年以后,这里将可能是沙漠。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就描述了一个被沙尘暴支配的美国
当然,这种大田广种,为了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必定有“绿色革命”以来的新措施。“绿色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利用人工化肥、选种培养、杀虫、灌溉等等的方法,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农产量,“绿色革命”的成绩斐然可见。在美国,“绿色革命”的开始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约略算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人口剧增,工业化也开始大幅迈进。内陆的各州,都有新设的州立大学,由州政府画出一些土地,作为校区。这些新大学的任务,即是开发农工技术;另有一些大学,则是陪养中小学的师资。有了新设大学在各州投入发展农业、工业的研究,各地都有为了提升产量、改进技术,大力推广与实践其获得的知识。
确实,从二十世纪的初期以后,美国农产品产品之质量,超越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是,“绿色革命”的代价,也是无可补偿的。
由于杀虫剂广泛使用,世界上帮助植物成长的昆虫,已经大量地消失,依赖昆虫维生的鸟类,也随着大减。到了四十年前,“寂静的春天”就说明人工杀虫剂累积下来的孽债。选种、培种的后果,农作物的品种逐渐减少,到今天,自然成长的农作品种,已经所余无几。几乎全世界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都集中在蒙山都这一类大型农化公司。人工肥料的使用,种种生化刺激剂,其后果则是直接影响到人类的体质和疾病。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作品,这本书促使公众普遍关注农药与环境污染。
人类自己创造了非凡的新农业,人类也引发了无可挽回的灾害。
总结言之,美国的向西发展,形成了美国历史的独特性,这个殖民过程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三百多年来,直到二十世纪开始,美国的工业化现象,逐渐取代美国向西发展的大工程,成为美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动力。然而,上述西进历史,的确在美国的经济制度上,将天赐的处女地,转变成一个新国家的国力基础。所谓发现“新大陆”,其实是白人掠夺这块印第安原居民家园的资源。美国利用非裔黑人和拉丁系劳工,作为劳力,则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剥削低价劳力的恶劣纪录。
人类历史上,处处都充满了人剥削人、人掠夺人的丑恶现象。美国的开展,是人类值得骄傲的成绩,可是也是充满了“人吃人”现象的罪恶。这大片处女地的开发,也留下生态的损失,族群的冲突。独立精神也显示了个人主义代表的自由观念,及其过度发挥后,因而出现的人情冷漠,与趋利忘义的严重弊端。利弊之间,如何加减乘除?实在令人困惑难解。
大家一周阅读排行榜
3.邹波 | 评刘强东事件:我们的本能和常识也许都过时了
4.李长声 | 苍井空的孩子在日本会被歧视吗
5.沈彬 | 刘强东性侵案,单方面公关爆料无法构成反转
点击文末在看,帮喜欢的文章冲榜
原标题:《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