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映红:挺“民科”才是中国科学事业之大碍

2016-02-22 唐映红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不加甄别地挺郭先生,不仅可能反而戕害其本人,更重要的是这与挺王林,挺胡万林一类骗子的心理机制如出一辙。


记得当年我从工科跨专业考到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复试时曾经与后来的导师舒华博士有过一次交流。当时我的身份是一名心理学业余爱好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科班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全凭自己的爱好,对心理学的一腔热情阅读和钻研,并且颇有心得。

例如,我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然后就依葫芦画瓢地分析自己的梦,把每天的梦记录下来,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诠释。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弗洛伊德是“错”的,当我试图分析梦的时候,动机和习得的观念本身就成为梦的素材,并且影响了梦的形成,梦就会“迎合”我。简单地说就是,我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从梦中分析得出的象征意义,不过是我学习弗洛伊德理论之后的透过梦的反映,而不能佐证其方法是对的。正是类似的发现使我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下,遍读当时在重庆大学图书馆所能查询到的几乎所有心理学的书籍,做了大量的笔记。我信心满满地向舒华博士畅谈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心得。

舒华博士对我的告诫是:要学习心理学,首先就要学会用心理学通用的术语、范式来规范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形成学术交流,别人才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你才能理解别人论文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研究生三年的学术训练将我从一名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变成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尽管毕业后没有如舒华博士所希望的那样成为学术研究者,但无论后来在管理实践中运用,还是现在教学、写作,真正理解一门科学学科的学理逻辑和方法范式都受益于三年的专业学术训练。起码,专业的学术训练使我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和论证当初对弗洛伊德理论直觉和经验层面的批评。不仅如此,与业余的心理学专栏作者不同,我不会推荐和兜售任何伪心理学的玩意儿,哪怕它炙手可热,大有钱途。

事实上,任何科学学科与心理学都是一样,从来不以专业、还是业余划界孰优孰劣。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与业余的科学爱好者之间的分别就在于能否理解和进入科学共同体。业余科学爱好者所欠缺的不是他们的观点或发现是否正确,而是是否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思考。任何科学学科的方法范式和概念术语体系是经由科学共同体无数专业工作者千锤百炼所发展完善的严密的符号体系,它不仅沟通时具有精准的特点,而且具有交流的高效率。

业余爱好者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他们不掌握学术的术语,其他人要理解他们的概念必须从头梳理,耗时耗力。而且由于他们的思考没有使用精准的概念体系,一个重要概念在思考的过程中内涵和外延随时都可能发生着变化而不自知。当我还是一名业余爱好者的时候,直觉上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与学界的批评“不谋而合”,区别就在于当时我无法用精准的学术术语来表达,而且里面也掺杂了语焉不详的充满歧义的一些思考。

因此,像顾则徐老师在大家文章中所吁求的“中国学术界离不开业余分子”(原标题《非专业人士也是学术研究的主力》)本身更像是一句废话。“业余”对应的是“专业”,任何业余科学爱好者经过专业学术训练就不再是“业余”的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学术界都承担着将“业余”的科学爱好者训练成“专业”工作者的任务,而且这就是科学教育主要职能之一,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系干的就是这件事。

现时代讯息检索的传播的便捷,使得任何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对某一个科学学科的前沿成果有大致了解,从而成为业余的科学爱好者。从这个意义上,一个没有进入,或者拒绝进入科学共同体的业余科学爱好者在一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越来越没有价值。试想,你都不愿,或不能接受和理解学术概念体系和方法范式,有再伟大的构想,谁在乎呢?!任何非专业人士的研究在科学学科体系面前,都是冗余的无效信息。任何非专业的人士想做出有价值的科学成就,那就接受学术训练,或者接受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术语体系和方法范式。

问题是,顾则徐老师所谈的“业余分子”并非业余科学爱好者。从其文章所指的“诺贝尔哥”郭英森来看,是“民科”,“民间业余科学爱好者”。“民科”这个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在百度百科里,对民科是如此界定的:

“民科(全称民间科学爱好者)指民间科学家,但又区别于广义上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他们身上具备的一般特征有: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不懂科学理论,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并致力于研究科学。”

还是以“诺贝尔哥”郭英森为例。这位郭先生对科学前沿的重大理论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伟大”的构想。如果他仅仅是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那么他勉强算是业余爱好者。但是,当年他在北大清华摆擂台挑战学术界,并且高调“卖肝卖肾。为争诺奖”时,有好心的学生愿意为其提供相关论文下载,他断然拒绝,只要钱。一个连高中物理都没学过,拍拍脑袋就坚信自己提出的飞碟理论;坚信自己获悉了长生不死的秘密;坚信自己获悉了反物质、反引力与UFO的制造秘密;坚信自己获悉了稳定岛新能源(即制造不用消耗石油、煤炭、核能等自然资源的永久性发电设备);坚信自己获悉了建造万年不损毁的高楼大厦的秘密;坚信自己获悉了加速系+引力波(与现代物理学的引力波根本不是一回事)+物质波的新科学。


▲ 5年前郭英森在电视节目中提及引力波


他提出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根本不需要物理学界的专家来甄别,只需要学过高中物理就能轻松判断。例如,举最简单的一点,学过高中物理的都应该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设计出来的,无论第一类永动机,还是第二类永动机,都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学规律。但郭先生所提出的“稳定岛新能源”,其实质就是永动机。把这一条写进高中物理测试卷里面,让学生辨析,完全不超标。

就凭这一点,认为“郭英森的‘理论’是否成其为理论,或是否具有一定的‘灵感’价值,终究要由物理学专业人士及将来物理学界专业人士评价”。对一名知识人,哪怕是没有学过高中物理的文科生来说,不啻是智力的懒惰。顾老师或许真不懂,但仅仅因为不懂就高估其价值,并且广为传播出去,这可能才是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大碍。

从心理学角度,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就高估其价值,这算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近乎本能的非理性倾向。而高明的骗子,包括无良的商家,往往就利用这种心理来忽悠行骗。对于普罗大众,有此倾向倒无可厚非;但对于一名掌握了话语权的知识人,放纵这种非理性的认知并且传播出去,就可能误导读者,混淆是非。

人类发展出科学,其要义就是要以理性来克服人类认知的非理性。而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反理性。科学理性要求任何科学理论或成果的提出必须满足“有理有据”,即逻辑上的自洽和以事实为依据。接受或拒绝任何一个科学结论,也同样应该满足“有理有据”的起码要求。无条件接受,或在明显无理据的情况下贸然接受哪怕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性质上都是非理性的迷信,是反科学的。

郭先生作为一名“民科”不像是故意行骗,从其一贯的言行举止看,更像是患有妄想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但不加甄别地挺郭先生,不仅可能反而戕害其本人,更重要的是这与挺王林,挺胡万林一类骗子的心理机制如出一辙。都是因为不明觉厉就高估其价值,放弃理性判断。

由此观之,中国虽然获得了一枚诺贝尔科学奖项,但我们距离“科学的春天”,路漫漫,还相当远兮。




作者: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高校心理学教师。

【作者文章推荐】

舌尖上的焦虑

最后一届文学社的往事

转基因这个坑到底有多深

◆◆◆◆◆◆◆◆◆◆◆◆◆◆◆◆◆◆◆◆


《大家》在此等你来!

成为大家读者成员,留下你们的声音

当前,《大家》平台互动通道有:微信后台消息、文章评论功能、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进行线上交流,即时互动,活动参与,福利回馈,等等。

即日起,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微信号+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