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中国民科与陈景润的不解之缘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从水变油,到发功灭掉大兴安岭的火,中国的各种伪科学、民科层出不穷,而最新的例子则是诺贝尔哥。
5年前,诺贝尔哥郭英森参加了《非你莫属》真人秀节目,当他在节目不断提及反物质、反重力、引力波等词,声称自己有希望拿诺贝尔奖,却遭到主持人与嘉宾的奚落嘲讽。随着引力波被证实,这则视频被重新翻了出来,并被标以一个耸人听闻的引语:“5年前首提‘引力波’却遭嘉宾无情嘲讽打压,本可能产生在中国的诺贝尔奖就此拱手相让。我们都欠‘诺贝尔哥’一个道歉。”视频热传之后,不少人批评嘉宾与节目,为郭抱屈,为他叫好。
▲ 郭英森5年前提及引力波
嘲讽郭的嘉宾缺乏礼貌,支持郭的嘉宾缺乏知识,节目格调低下,主持人风格低级,现在已无须累述。至于郭英森,当然是确凿无疑的民科。之前,他在网上发帖想卖肾换科学资料,有人说,你要什么文章与数据,我都可以帮你,但郭并不理睬。总之,郭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精神有问题。不过,说郭是民科,本质上,并不是因为他的这些行为,更不是指学历与资历,而是因为郭没有按照科学共同的范式来对话。
不过,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认为郭被打压了。虽然不可否认科学共同体也会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但科学就其本身的逻辑与性质而言,就是反权威的。科学是人类文明发明的诸多体系中最开放的一种。
实际上,爱因斯坦也是以外行的身份取得如此成果的。1900年大学毕业以后,爱因斯坦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1902年,爱因斯坦总算在瑞士专利局当上专利审查员。3年后,也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专利局的审查员,接连发表了3篇重要的论文,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后来,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为假说被接受,不是因为他的资历,而是因为他阐述自己的理论,采用的是物理界认同的范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早在1991年,甚至在WWW网页都不存在的时候,网络上就有了预印本资料库arXiv。这个资料库的出现,是因为专业科学期刊发文的速度,延缓了科学家了解业内进展,而且延迟发表很可能还会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诺贝尔奖拱手让给同行,完全不能满足物理学家对交流速度的需求。因此,最前沿的物理学家就用arXiv来交换自己处在投稿前的科学论文。
目前,arXiv已有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论文50多万篇,并且以每个月5000篇的速度增长着。arXiv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式获取”,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访问全文数据。最初,arXiv没有任何门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arXiv提交文章,需要有一个以edu为后缀的Email地址,证明自己是研究者。到了2004年,这个要求进一步严格,但也仅仅是要求不活跃的研究者在提交时需得到该领域活跃研究者的认可。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有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者背书,就可以与全世界的同行进行交流。
还有观点为郭辩护,举出例子:“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就是100年后才被证明的,谁知道今天的民科多年以后会不会被证实呢?”
不过,这种说法混淆了一个假说被科学共同体接受与被证实之间的差别。仍以爱因斯坦为例,狭义相对论通过洛伦兹变换推导出的时间变慢、尺缩效应等,作为一种假说,直到人类能够进行微观粒子高速碰撞试验,才得以验证,但这绝不等于没有被接受,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之后,当时就被科学界所接受。
有趣的是,举出支持民科的例子中,全部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例子,从来没有一个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例子。这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乃至更早之前,科学还未分化,专业性也相对不那么强,非系统学习的人士也可以取得科学成果,但在今天,即使没有文凭,也需要系统性学习,才能掌握一个学科。正如爱迪生可以发明电灯与留声机,但今天,光电与电声,则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
支持民科的人,或者民科本身,还有一个不常见,但忽悠性很强的方法,那就是专利。根据专利申请的规则,实用新型专利需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实用性实际上包含了科学性的含义。但是,实用新型专利并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审查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只要没有专利冲突的投诉与诉讼,对于实用新型的专利审核很松。从这个意义上看,专利并不具备科学论证的能力,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专利的操作实务,对国家专利的权威性深信不疑。民科们利用专利实用新型的漏洞,去申请专利:然后,在专利说明中,大量夹杂自己的东西:最后,利用人们对专利权威性的误解,拿着专利文件去忽悠。搜索中国专利,不难找到各种永动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某某天才小学生获得了很多专利,也属此类忽悠。
某种程度上,中国出现郭英森这类民科,有着独特的历史根源。我们小时候都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是有渊源的。
1978年是“科学的春天”,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郭沫若坚持坐着轮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叶剑英为大会写来诗句《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对于科学大会,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地踊跃向科技部门写建议信,举荐人才,仅中科院每天就收到两三百封信。大会前后20天时间内,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侨胞的贺信、贺电1.5万余封;接受包括成果实物、学术论文、设计图纸、创新产品、改革建议、书画锦旗在内的各项献礼达4000余件。《人民日报》还在开幕和闭幕当天分别发表了《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热烈祝贺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和《神州九亿争飞跃》的社论。据报载,当时有的科研人员马不停蹄工作,许多人连周日也不休息,哪怕陪客人“浪费”半天时间,都会心疼得流下眼泪。
在大会之前,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事迹为题材,由著名诗人徐迟采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已先期拉开了全民向科学进军的序幕,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大篇幅发表。由此,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陈景润旋风”。
大会后,科技出版与阅读异常火爆,科技报纸及科普读物发行量陡增。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前所未闻的科学热。当时媒体报道的完美男人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成为科学家变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美好梦想。小时候,我们都说要做科学家,由此开始。比如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就是因为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才誓言走科学道路。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邓小平接见会议代表,与陈景润握手。
总之,当年科学的春天之盛况,对群众的影响,远胜今日中关村创业大街里谈创业的氛围。
从历史角度,科学大会的意义是积极的。这次科学大会,开创了一个科学的新时代,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出台了一批配套的福利待遇优惠举措,全面恢复研究生招生和职称评聘工作,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更重要的是,大会还确认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解放了思想、排除了干扰、解除了顾虑,使知识分子把“臭老九”的帽子彻底丢弃,结束了过去意识形态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情况。
不过,像张朝阳这样的聪明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科学家,但大多数人注定与科学无缘,遗憾的是,他们仍旧不放弃。1978年,郭英森22岁,而现在的大多数民科,年纪在40-60岁,当年也处于少年与青年时期。虽然民科的年龄段与心理疾病的发病年纪关系可能更大,但很难说没有当年鼓动群众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中国历来有群众运动替代专业人员的风格,提倡“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工人打倒工程师,护士拥有处方权,小高炉大炼钢铁,军人、文人领导科学院,过去的这些历史,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从这段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既把科学看得很高尚,同时也把科学看得很“平易近人”。于是,在这些舆论导向之下,走群众路线的民科,就成为中国的一个独特现象。
反观整个事件,郭的形象也在民间自发舆论的导向之下,经历了几次反转。
最初节目格调低下,郭遭遇到讽刺与嘲讽。这样一个格调低下的节目,导向当然是不好的。5年之后,人们批评主持人与嘉宾,这是理所当然,不过,在炒作中“郭本可能得到诺奖的暗示”,人们支持郭、赞扬郭,说要尊重他的梦想,说他了不起,甚至郭本人的形象也反转成为一个悲情的被打压的科学家,却也过头了。这个时候,整个舆论态度偏向民粹、反智的一端,导向也不好。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更理性更科学的声音马上就出现了。先是著名的科普网站果壳发表文章,揭露郭的问题,接着,知乎上面关于郭的讨论在朋友圈中热传,接下来就是各媒体跟进。最终舆论场中呈现出公正、理性的局面,既批评嘉宾与节目,同时,也揭露郭的民科、伪科学。
由此可见,只要人人都能说话,坏的、假的、不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的,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话。自由的思想市场,总能去伪存真,自己寻找到最正确的舆论导向。
本文原标题:《民科与导向》
◆◆◆◆◆◆◆◆◆◆◆◆◆◆◆◆◆◆◆◆
《大家》在此等你来!
成为大家读者成员,留下你们的声音
当前,《大家》平台互动通道有:微信后台消息、文章评论功能、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进行线上交流,即时互动,活动参与,福利回馈,等等。
即日起,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微信号+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