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吴次芳教授等:空间治理
图 书 简 介
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地带。在这世界多变和不确定日益加剧的历史纪元,面对空间治理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困难性,人类需要超越传统的治理局限,采取更智慧的理论范式、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来应对空间的新挑战,并切实维护空间的安全和发展活力。本书采用国际视野,并以国家战略和国家制度为依据,系统阐明空间治理的知识定义、基本论域、理论视野、经济分析、工具选择、创新范式,以及空间的安全治理、生态治理、结构治理、效率治理、品质治理、冲突治理、统筹治理,探索中国特色空间治理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等。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和本科生及研究生,自然资源、发改、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政研、司法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阅使用。
前 言
楔子1
师者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
求道者答:“当然应该是金子啊!”
师者笑曰:“如果你是一颗种子呢?”
这一则寓言的深层次寓意是:你必须要认清楚你自己是什么,你也必须要弄明白你所适合的生态环境是什么。空间治理也不例外,首先必须明确何谓空间治理,也就是要明确空间治理的本体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治理环境。虽然说空间治理一词的正式使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政治社会科学领域首先兴起的,但早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就有通过“封诸侯,建藩卫”这种将空间分成不同行政区域进行管辖的制度,它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治理。尽管目前对空间治理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是传统含义,还是现代概念,空间治理都指向一种公共性活动,是在充分理解不同空间层次及其密度、距离和分割等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市场联动和社会共同参与,对现实中不同形态与尺度上的空间问题进行治理的公共管理行为。简单来说,空间治理就是正确处理好空间的公共事务和矛盾。这里的公共性着眼于人类和地球其他生命长远生存发展的空间安全、空间生态、空间品质、空间冲突、空间公平和空间效率等共同利益和共同危机问题,不能把所有地球上的问题都纳入空间治理范畴。在明确空间治理本体论的基础上,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地方情境,因地制宜设计在地性的治理方案。一种尺码不能适应所有需求,空间治理需要超越“百灵丹”或固化的处方,去发明一种机制性的诊断方法,努力创造并运行一系列专门应用于具体场景的在地性空间治理系统。
楔子2
著名的“驴马理论”说:马比驴跑得快,一比较,发现马蹄比驴蹄长得好,于是把驴的蹄换成马的蹄,结果驴跑得反而更慢;接着再比较,又发现马腿比驴腿长得好,于是把驴的腿也换成马的腿,结果驴反而不能跑了;接下来,依此类推,换了身体、换了内脏,最后整个的驴换成了整个的马,才达到了跑得快的目的。这个“驴马理论”说明,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很重要。空间治理事务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系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地缘政治安全、空间品质低下、城乡结构失衡、土地利用低效、空间权益保障、资源环境退化等问题,还有空间资源配置、空间区位冲突、空间功能定位、自然资源资产增值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系统,需要按照“整体关系链”逻辑进行系统治理。例如,在西北地区,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如果局部地区利用咸水资源开发盐碱地,咸水资源被利用完后,更大区域土地会更加盐渍化甚至变成盐漠,这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更大的生态灾难。又如,在加快局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却可能导致了全国性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危机。因此,空间公共事务必须纳入整体性的系统治理框架,才能避免或减少“头痛医头和脚痛医脚”的片面式或运动式治理实践。
楔子3
面对春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老子进行了认真且深刻的思索,而后创立了道家学派,希望通过天道运行的规律来解释种种现实问题。在其思想体系中,“道”被明确地作为天地万物之源,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论是人还是自然,都是“道”的一部分,必须遵守“道”这个根本规律。二者也由此存在着一致性,可以合而为一。故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换而言之,人与天地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但并非面对自然无能为力。老子进一步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地之地性、天之天性、道之道性,让万事万物呈现自然而然的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这种思想既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又确立了“自然无为”的行事原则。空间治理是人类对空间图景的一种干预,老子构建的以“道”为核心概念的本体论哲学,为空间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考工具。“道”作为万物存在的本源与规律,表明空间治理必须依照“道”的规律而治理。何谓空间治理的“道”,它是文明兴亡的宇宙法则:能量移动法则、能量守恒法则和熵法则的综合作用。这种宇宙法则,也可以称之为自然法则,具体表现为需要遵循4个方面的法则:一是遵从自然地理格局,包括遵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空间分异规律,也包括遵从空间自然结构、适宜性和承载力,充分考量空间所能提供的食物和就业机会。二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包括遵循空间的大气循环、地质循环、水体循环和生物循环规律。三是遵守质能守恒定律,也就是在一个给定的区域空间内,当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分别进入或迁出区域空间系统的边界时,物质与能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总改变,唯一地服从于质能守恒法则。四是遵照时空演化韵律。地球表层空间存在着昼夜更替、季节更换、气候轮回、地质旋回等演化韵律,所有空间治理活动行为都需要与诸如春分、清明、夏至、立秋、秋分、冬至这种自然演化韵律的环境变迁相吻合。好的空间治理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设计治理方案,而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土地条件播下最合适的种子,让空间有机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楔子4
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于1974年10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国家大学举行的社会医学讲座上第一次公开使用“生命政治”一词,后在1979年法兰西学院演讲稿《生命政治的诞生》中加以系统阐述。福柯对“生命”问题的探讨始于《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等,直到《必须保卫社会》和《性经验史》等所探究的生命权力与生命政治构成了生命思考的新视野。按照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空间治理是一种对生命进行规范化处理的技术总体,是“权力-生命”的关系总和。如果将治理看作是一种政治过程,那么空间治理也需要实现对生命问题的转向、实现对生活世界问题的转向。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已知的唯一“生存空间”,空间治理的核心指向应该是:如何应对并解决人类和地球生物面临的生命空间危机,包括生命空间的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和永续利用等关系到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简言之,空间治理是要解决人类和其他生物可持续生存的“要命”问题。它需要围绕空间食物性和生产性、空间承载性和持续性、空间栖息性和宜居性、空间生态性和共生性等生命空间板块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也即,应当将空间安全治理、空间公平治理、空间生态治理和空间品质治理等关系到“要命”的问题放在更加优先和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应该成为空间治理的更本质存在———对生命的关注,比如对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的空间治理,应该成为更核心的议题。
楔子5
18世纪末,由于瓦特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有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使蒸汽机产生强烈的振荡。到了19世纪又发现船舶上自动操舵机也有稳定性问题。为了解决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不少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采用更严格和更周密的措施来增加调节器的稳定性,但结果都并不尽如人意。与牛顿齐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对调节器的行为建模表明,更严格的控制蒸汽机的速度,将导致系统更加不稳定甚至崩溃。其基本结论是:对系统的轻度控制是最有效的,更严格的过度控制会导致过度反应,甚至导致机器的分崩离析。当代社会过度诊疗造成严重的危害,有人甚至称过度诊疗已成为杀人的合法方式,其深层次的道理是相似的。为什么国家元首和非常富裕的群体,能方便获得各种诊疗资源和保健服务,却没有比普通人活得更久,这正是过度服用药物和过度获取医疗服务的后果,过度医疗服务会对生命和健康造成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理性损害。因此,面对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空间治理的干预切忌过度,必须要建构适度机制,给空间留下更多的可变性、可调整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认为,人类不能没有空间治理,但一定不能过度治理。从人类的全部历史看,即使好的东西,如果过度了,也会异化,由此产生负面的甚至是悲剧性的结果。例如,城市、工业、资本、市场、现代、文等,都是好东西,但如果过度“化”了,就会对地球和生命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城市“化”,导致乡村凋敝和生态危机;工业“化”,导致农业萎缩和环境退化;资本“化”,导致唯利是图和伦理丧失;市场“化”,导致公共利益损害和社会不公正;现代“化”,导致历史和传统的断裂;文“化”,导致意识形态偏见并时不时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借口,等等。适度干预,才是空间治理的不变法则。
“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构成了空间治理的“宿命”。在时间隧道上,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空间治理面临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和更加困难的未来。当下,人类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严重的空间安全与空间发展问题的两难抉择:一方面,大气不断恶化、水圈严重污染、土地快速减少、森林加剧退化、能源日趋紧张、人口过度膨胀、物种加速灭绝;另一方面,发展又是人类本能的需求。随着人地系统的日趋失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矛盾的日益尖锐,各国政府首脑、科学家和广大公众都对空间治理现实与未来的历史逻辑表示出高度关注,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空间治理失效就如同市场失灵一样,普遍而持续地存在着。计划学派和战略管理定位学派的研究表明,很多好的制度设计,“想象中非常完美”,但很少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成功的贯彻。其中的问题源自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个体都有很强大的源动力去忽视集体行动的需求。客观上,治理者与被治理主体之间总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空间治理这样一个种类巨大且存在多种复杂性来源的多体系统,两组分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紊乱的。正如物理学定律所揭示的那样:任何两个电子永远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如何围绕空间治理的目标,协调治理系统中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时空过程的不同状态,实现在某种时空条件下的有序动态,避免一个良好的治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失效,当下并没有寻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为何没有寻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空间治理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高难度,但现有空间治理范式的下述缺陷也是不能回避的:一是就空间谈空间,没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对空间治理带来的巨大影响。二是仅仅着眼于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空间布局等物质性治理,没有充分考虑物质性系统与相关机制设计的“配适性难题”。三是简单搬用西方空间治理的理论和范式,没有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背景、制度结构和历史沉淀等在地性条件。四是过于浓厚的科层制和类计划经济思维,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市场结构、技术体系和后现代社会的系统环境。五是局限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空间生产治理,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和后现代社会空间的多功能性和复杂性。六是大多局限于城市空间治理范畴,没有扩展到国土空间的整体性治理。在空间治理进程中,如何应对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人口变化、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如何应对生态变化、绿色发展和双碳行动;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如何提高空间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解决空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低效利用问题;如何适应现代产业变革、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如何维护空间权益的公平正义;如何走进后“土地财政”时代,创新城市化的持续动力机制;如何构建以生命和生活世界为中心的空间治理体系等,目前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和严峻性的挑战。
在这世界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历史纪元,面对空间治理的复杂性、困难性和新挑战,人类需要超越传统的治理局限,从原点开始重新审视,重构空间治理的理论范式、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抛弃寻求“百灵丹”的幻想,采用批判主义重新理解空间治理制度安排的适应性问题,深度评估空间治理机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要依据政府、市场、社会3类行动主体的空间职能作用和相互驱动与制衡关系,深度理解空间的物理结构、问题结构、权力结构、环境结构、履约结构、产权结构、法制结构及它们的综合,将复合系统范式、共生跨界范式和数字驱动范式融合为新的空间治理范式。新范式下的空间治理必须适应生态化、数字化、品质化和人本化的需要,将多中心、网络化,链接性、圈层化,复合性、社区化,体验性、场景化,地域性、个性化纳入空间治理的内核框架,将数字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品质驱动、生态驱动、流量驱动、社区驱动、用户驱动嵌入空间的治理之道,将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内生为空间治理的思维结构,将上述5个楔子所阐述的空间治理公共性、在地性、整体性、规律性、生命性和适度性,上升为空间治理的核心准则和关键概念。
展望21世纪,这是一个由人类占主导地位的、易于发生突如其来的变化却影响深远的时期。我们扪心自问,空间治理作为一项需要综合智慧的工程,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智慧物种,是否有能力采取一些更智慧的措施来应对空间的不确定性并切实维护“空间的生命安全和发展活力”?事实上,维护空间系统生命性和活力性的治理需求正在持续增加。然而,轻而易举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许多应对空间挑战的努力都因无法持续而成为匆匆过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种探索和努力,我与几位作者共同写成此书,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空间治理的持续性推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全书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吴次芳;第二章,吴宇哲、吴次芳、卢文正;第三章,吴次芳、谭荣;第四章,任宇航、吴宇哲、吴次芳、彭毅;第五章,吴次芳;第六章,彭毅、吴次芳、单嘉铭;第七章,吴次芳、彭毅、吴宇哲;第八章,吴宇哲、任宇航、吴次芳;第九章,吴宇哲、吴次芳、任宇航;第十章,任宇航、彭毅、吴次芳;第十一章,吴次芳;第十二章,吴次芳、沈欣言、吴宇哲;第十三章,吴次芳、谭荣、陈宇超、单嘉铭、吴宇哲;第十四章,吴次芳。其中: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学理和方法板块;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底线板块;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是发展板块;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是问题-响应板块。谷玮、王梦婧、吕悦风、朱慧琼、袁雨欣、胡雨薇、税丽等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收集工作。全书由吴次芳撰写大纲,并负责统稿和定稿。在全书撰写过程中,从近千位国内外参考文献的作者中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事实支持和创新思维,在此表示特别感谢,并对这些专家学者的所有成果怀有浓厚而长久的敬意之情。在近几年的空间治理研究中,从庄少勤、刘国洪、张兵、赵毓芳、孙雪东、谢海霞、门晓莹、薛萍、李枫、吴太平、王爱民、王磊、杜官印、周建春、邓红蒂、范树印、郧文聚、罗明等领导和李晓江、赵燕菁、孙施文、顾朝林、董祚继、樊杰、林坚、张凤荣、吴克宁、黄贤金、严金明、朱道林、刘卫东、张晓玲、唐健、贾克敬、田志强、赵云泰等教授(研究员)中学习到了很多,我对于这个智者群体的所有成员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错讹之处,尚祈国内外学者不吝赐教,作者很需要有更好的建设性意见。
海德格尔指出:真理必须奠定在非理论化的基础上,“存在的意义”必须到“前理论”的活生生的经验生活中去寻找;追求系统性和明证性的本源现象学,应该转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解释学的现象学。当代技术和经济计算,已经对“世界”和“大地”两个最基本的空间构成要素造成了致命性的毁坏。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空间,与栖居生命空间的距离,就像机器语言与诗歌表达的距离一样遥远。因此,未来的空间治理必须摒弃一切宏大叙事的空间拯救,揭示出活生生大地和世界所具有的生存性、发展性、体验性及审美性,将概率-网络-情感-权力进行四位一体融合,更直接地切中人类和其他生命本真的生活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从“无家可归”状态的返乡,创造出从技术和经济统治到乐生栖居的涌现。
从量子哲学的角度看,当下的意义和价值是由未来决定的。真诚地希望人类能够根据未来世界的空间场景,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实地主义,不迷信事与愿违的形而上学和坐而论道,脚踏实地建构出更加充满创新活力、生命跃动、人文关怀和生活美好且可持续的空间治理图景。
吴 次 芳
2022年5月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版 本 信 息
责任编辑:柳 青
版 次:2022年12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22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158.00元
书 号:ISBN 978-7-116-13453-9
购 买 方 式
如需购买,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
内容来源:“自然资源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