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大的风暴,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呼吸丨2024新经典非虚构类新书预告

新经典 2024-03-03


我感觉自己在与命运同行,我过去全部的生命,都只不过是在为这个时刻和这次考验做准备。我虽然急切地盼望着黎明的到来,但睡得很熟。无须美梦作为鼓舞,事实已然胜过梦境。


——埃里克·拉森《至此一年》


至此一年,我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既能感应到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性,也与陌生土地上的幽微隐秘遥相观照。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在书中翻山越岭,和先行者们一起,展开对这浩瀚世界的田野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生命被打开的喜悦。


以下为2024年新经典非虚构类新书预告,哪些作品是你正在关注和期待的呢~


在历史浪潮中拾起鲜活的生命


01

唐诗光明顶

王晓磊(笔名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制造了一个时光隧道,他把唐朝的诗人们带到21世纪,用我们熟知的生活场景,还原他们的的朋友交往、爱恨情仇,他们耍过的帅、扯过的淡、作过的死,他们的豪兴与温情,让你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唐诗的力量与美。
六神磊磊唐诗压卷之作——“唐诗三部曲”的第 2 部《唐诗光明顶》。初唐之后,继续书写光芒四射、高峰迭起、读者最为神往和期待的盛唐!


02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曹寅与康熙》《改变中国》

《前朝梦忆》《康熙》

[美]史景迁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用司马迁的方式,唤回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历史。
史景迁以精湛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历史想象,带领读者走进明清人物的生命,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他们的品性和处境。在他的书中,高居至尊之位的康熙和雍正细细诉说着自己的心事,显赫的世仆享受着皇帝友谊带来的财富,前朝的贵胄公子隐入尘烟安顿身心,利玛窦用几个碎片构筑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回忆,僻处乡间的妇人王氏则通过一场绚丽之梦走进了历史。
时而惊心动魄,时而匪夷所思,时而虚实莫辨,史景迁以独特的视角,用历史资料缝缀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帝王和百姓都拥有了人的温度和尊严。


03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意]亚历


意大利人在中国,用中文写作、做梦、对抗遗忘。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由意大利籍作者亚历书写他在中国六年间的观察和经历。2014年,亚历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南京青奥会志愿活动。2016年,他正式来中国定居,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并从事相关工作。六年间,他学习汉语,教意大利语,逐渐成为能说会写的中国通。他在不同城市生活,经历了电影行业内的大小变化,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客观鲜活地记录下近年人和时代的变迁。“使劲走向封闭的时代,中文是我和世界保持连接的绳索。”


04

《大门口的陌生人》(暂定名)

何袜皮


一个保安对我说:“你为什么对我们有研究兴趣呢?保安是这个社会上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了。”犯罪率持续降低的同时,保安人数却不断增长。业主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保安?带着这个疑问,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在上海的两个大型社区展开深入调查。当健壮顺从的身体成为炫耀性消费的对象,人类学研究者看到了更深层的脆弱;而在作为社会隐形人的一个个保安身上,她看到了对尊严和安稳的渴望。否定恐惧,就相当于否定了人性。保安没有资格恐惧。


05

《逃走的人》

李颖迪


新锐非虚构写作者跟踪三年报道,揭开社会热点“躺平”背后的真实呐喊。从网络上的隐居者聚落如“隐居吧”,豆瓣小组,QQ群,到现实中的城市,或是资源枯竭和衰败的边缘小城,如鹤壁、鹤岗,或是燕郊这样大城市外缘,还有传统的乡野隐居者,本书呈现不同的个体故事,记录他们曾经的工作和家庭,逃离的原因和当下的困境,对工作、性别、家庭、社会和他人的困惑,勾勒出隐居者的群像。


06

《薄雾与黄昏》

旁立


这个村子,这个县,不是“白天”和“夜晚”,而是“薄雾时分”和“黄昏”。那些交织在这里的模糊与暧昧。只有你走进去,去体验,把自己变成和这里一样的人之后,才能看清本质。本书作者生于湖北最西部的大山之中,这里远离一切中心,生活一贫如洗。作为被抛下的孩子,童年对她来说并不幸福,她从落后的乡村学校中摸索,在职高的霸凌环境中幸存,抓住自己仅有的一丝播音天赋,考上中山大学,自卑又纯真在北京的时尚媒体中谋得生路——这条如同走钢丝的路,都被她如实记下,献给所有处于困境又向往自由的女性。但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改变命运的故事。当她走出乡村后,她将母亲带到北京,帮母亲做工作,鼓励母亲画画,与童年中消失的母亲和解。在三十岁这年,她决定实现母亲毕生的愿望,回乡建一座属于母亲的房子——一本真实的女性成长题材崭新之作。


07

《通往遗忘的河流》

贺子珂


作者从一本家庭相册出发,沿着记忆与血缘的线索,在照片、遗物和私人讲述中追寻一段家庭和时代的历史。她收集了晚年患有遗忘症的曾祖母汤珩散失的记忆,在遗忘之河中回溯1908年至2000年间,爱好摄影的曾祖母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和她跨越近半个中国的迁徙之路。当代艺术家贺子珂诚意之作。从一位近代女性身上窥视中国摄影史,以及20世纪中国近百年的变迁历程。


08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雨中玉川手记》

[日]山崎富荣


本书由太宰治“最后的情人”山崎富荣的六本日记和两封遗书构成,记录了她一年又三月的爱情。是一个女人徘徊在岔路口的自我对话、一次对亲密关系中的自由与信任的灵魂拷问、一场寻常而又不寻常的生命探索。
新闻和评论里“杀死文豪的恶女”“头脑不好的女编辑”“自私的阴谋家”,在无数个日夜独坐桌前,用笔尖写下生活最原初的模样、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动乱、毁灭、重建是她的时代,自由、责任、爱情、事业、独立、婚姻是她的人生。当一颗沙砾面对滔滔巨浪,山崎富荣留下了一份不加修饰的记录,热烈而纯粹。


09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蛋壳头骨》

[澳]布里·李


我知道这件事非常可怕,不过答应我,你不会让它毁掉自己的人生。我知道这很悲哀,你也可以悲哀,但是答应我,你不会让他获胜。警察的女儿、法学院毕业生布里·李作为法官助理开始了在昆士兰地方法院的工作,主要处理与性侵害相关的案件。在法院目睹的诸多不公正让布里为之哀悼、愤怒,最终迫使她直面自己曾发誓深藏心底的过去。两年后,她告别司法界,作为性骚扰案的原告将施暴者告上了法庭——站在法庭的另一边,对整个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


10

繁体版封面,仅供参考

《杂写》

舒国治


时代俯仰下的心念呈现,一本包罗旅行、书评、建筑、人物侧写、饮食、世道观察、简质美学、少时回忆、打拳养生等等的人生点滴集。横跨30年写作时空,45篇散佚珍文,最会过日子的舒国治,继《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后,又一散文力作。关于生活,我们经历太多,记得太少;我们浪费太多,珍藏太少。而理想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舒国治以长镜头般宁静深远的笔触,细观生活的诸般种种,谋生的艺术、晃游的步调、旅行的美学、往事的记忆、时代的刻痕……信手写来,一镜到底,而我们终于在这些庞杂的风景里,探看了理想生活的全貌。


11

《虫子间》(成人版)

朱赢椿


“不必上山入川,你蹲下来等一会儿,虫子就会来了。虫虫平等,每一只虫子都有着独一份的故事与奇妙。暂时忘记‘人的世界,来到虫子间:这个世界出乎我们的想象。”
《虫子间》是设计师朱赢椿继《虫子旁》之后的系列观虫日志第二部。他生活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平房改造的工作室——随园书坊。因为植物丰富,不洒农药,所以他的工作室内外也是虫子的乐园。他每天都会花时间观察虫子,以散文和摄影的形式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它们的世界,就像镜子一样不时地让我们照见自己。



再大的风暴,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呼吸


01

成为知识生产者:

上野千鹤子教你写论文

[日]上野千鹤子


上野千鹤子教授耗费14个月将40年研究心得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从寻找课题到最终口头答辩,结合实例讲解社科论文撰写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资讯爆炸的时代下,不管是生活还是学问,都过分强调快速、方便。相较之下,生产出有价值的情报,或是成为有价值的情报生产者变得没这么重要。有些人稍微听了一点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的资讯就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我把这些人称为知识消费者。但是,无论消费者多么精通情报掌握,都不可能变成生产者。而论文就是所有情报资讯生产的集大成,所以我经常要求学生,与其当一个知识消费者,不如成为‘知识生产者


02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隐藏的帝国》

[美] 丹尼尔·伊默瓦尔


从美国本土以外看美国史,展现被美国主流历史叙事隐藏的帝国本质。本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美国史,揭示了美国海外领土的由来及其帝国的本来面目。从最初的十三州,到连通大西洋与太平洋,再到占领海洋中的上百座岛屿,最终殖民大片位于海外的领地——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夏威夷、关岛……美帝国的疆域日趋庞大。二战后,依靠在全球化过程中绝对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广布的军事基地,美国成为史上又一个日不落帝国。作者从海外领地出发,聚焦于鲜为人知的领土帝国,展示了被主流叙事掩盖的美国历史,讲述了一个不断扩张的全球帝国的故事。


03

《至此一年》

[美] 埃里克·拉森


“这是你很想从历史书中看到,但绝少遇到的那种令人爱不释手的书。拉森精彩地描述了另一个普遍存在焦虑的时代,它与我们当下的相关性远远超乎想象。“——比尔·盖茨纳粹的轰炸机随时会来。在每一个皎洁的月夜,伦敦人都祈祷自己能活下来。英国命运未卜,首相丘吉尔身处风暴之眼。在阴云笼罩下,民众以如常生活为武器,与丘吉尔内阁并肩作战。他们在灯火管制的夜晚谈情说爱,戴着防毒面具去听音乐会,在断壁残垣里起舞笙歌,在敌机呼啸中一杯杯泡茶。即使是丘吉尔一家,也设法给十八岁的女儿弄来一块生日蛋糕,为战火中降生的新一代送上祝福。与命运同行的时刻,转机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了。


04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与诸神共处》

[英] 尼尔·麦格雷戈


继《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之后,尼尔·麦格雷戈再度执笔,精选上百件文物、两百多幅图片,展示信仰在古今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本书并不介绍或解释宗教的理论和组织,而是从不同主题出发,环视世界,结合文物展现其对社会文化和群体认同的塑造。阅读本书,可以看到原始信仰帮助先民熬过自然的严峻考验,看到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化为神圣的秩序,看到维系信仰的仪式和共识浸透到生老病死的每个环节,也能看到人们因信仰的缘故相互对立、彼此割裂......


05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日]伊藤亚纱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我们过分依赖着眼睛,渐渐地,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然而,我们如此依赖的视觉能力一旦消失,身体将如何应对呢?看不见的人,又是如何“看”世界的呢?本书中,作者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幽默”等角度,还原眼睛看不见的人所处的世界。不以“健全人”和“残疾人”的框架局限思考;抱持发现趣味的好奇心交流时,我们会看见社会由各种各样的身体组成。认识他们的世界,也意味着认识我们自身的更多可能。


06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行走三部曲

《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古道》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攀上险峻的山峰,把自己抛向广阔的荒野,又回归到幽闭的小径。当世最好的行走作家,《深时之旅》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用脚步丈量自然世界,写就非虚构文学三部曲——《心事如山》《荒野之径》《古道》。跟随野鹿进入森林,在海岬撞见二战的遗骸,在深谷中失去时间的刻度,在人类的世界之外,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优雅和热诚的写作,记忆与风景交织,麦克法伦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所有受困于钢筋水泥的人们带来清新的眼光——你可以自由地行走,随意观察,寻回敏锐,在日常和附近中找到发光的瞬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土地勘测员那样,为自己失去的田野和记忆画一张地图。”


07

《人生课程》

[英] 迈克尔·伍尔德里奇


人的每一天都是由数万次选择构成的。任何一次选择的不同,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伍尔德里奇是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过去10年间,一直在牛津大学开设思维和博弈论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是“如何做出好的选择”,也因此备受学生更关注与喜爱。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希望使用简单易懂的文字,通过18节课程讲义,帮助读者理解生活中每做出一次选择,思维中发生的博弈和决策,也帮助读者用更理智和全面的视角看清生活和周围的世界。


08

暂定封面,仅供参考

《神套路:为什么我们总被带节奏》

[美]阿里·阿莫萨维 著

[哥伦比亚]亚历杭德罗·希拉尔多 绘


乍一听很有道理,事后总隐隐觉得不对?《神逻辑》的进阶之作,帮你避开日常生活沟通陷阱!
有语言的地方就有神套路,你信以为真的一切,不过是Ta的别有用心。
听听那些言外之意吧!翻开这本书,看穿七大语言操纵术。
调查数据也许是烟雾弹,中立言论可能早有偏袒,被动语态可以转嫁责任,日常语言中其实充满刻板印象、内隐偏见。干货满满、实例丰富、插图可爱,简明幽默的讲解助你识别套路,摆脱操纵,独立思考,从此不被带节奏!


09

《快乐力》

[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百万畅销书《自控力》作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尔尼尔教授全新作品,关注重要且有持续讨论价值的社会议题——快乐。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和见解,以及在驾驭情绪力量方面多年的探索,作者将知识和故事相结合,借从容优美的行文为读者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透彻且颠覆性地剖析“快乐”情绪。


10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吉卜力物语》

《吉卜力的哲学》

《吉卜力的文学》

[日]铃木敏夫


《吉卜力物语》由铃木敏夫亲自编著,讲述了以《风之谷》为契机诞生的吉卜力工作室,持续制作长篇动画作品的轨迹、在反复试错的基础上诞生的企划、与日程作斗争的动画制作现场、捕捉时代脉搏的宣传策略,以及独特的管理方法。细节满满,涵盖了包括最新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内的27部作品的制作过程,展示其有迹可循的童话与成功。
《吉卜力的哲学》《吉卜力的文学》,是吉卜力金牌制作人铃木敏夫的最全文集。收录了近百篇解密吉卜力幕后故事的文章,以及铃木敏夫与十余位行业领军人物的深度对谈。不仅勾勒出了吉卜力的发展轨迹和完整面貌,也展现了日本现代动画影视行业的生态。无论是吉卜力的粉丝,还是对文化艺术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这部佳作。


11

《赫尔佐格自传》

[德] 沃纳·赫尔佐格


沃纳·赫尔佐格,德国著名导演,德国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文德斯、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大奖。
赫尔佐格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导演,他的作品充满冒险精神,热衷于深入丛林和荒野,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直到近年,年近八十的赫尔佐格仍活跃在纪录片领域,为我们带来文明社会视角以外的异域故事。本书将横跨赫尔佐格的一生,不仅限于电影制作方面,而是从童年(二战末期的贫穷村庄)写起,穿插着家庭环境(纳粹父亲)、成长经历(十八岁独自旅行,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遭遇(找工业大亨投资、在丛林迷失、成立电影公司)、友人故事和人生思考,呈现这位导演勇敢、丰富、曲折的一生。


12

外版封面,仅供参考

《宁愿天真》

[法]吕克·贝松


那一天,我违抗了母亲,从高中退学,坐上火车,去巴黎,拍电影。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战斗,我将在这个世界上挤出一块容身之地。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炭,正在不可逆转地燃烧。
我不想最后成为一团灰烬。从不被世界接纳的“坏孩子”,到拿下6座凯撒奖最佳导演奖、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吕克·贝松用记忆中的孩童心声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不加粉饰、不耍滑头、不遮遮掩掩。”





 ▼点击跳转查阅▼ 

2024新经典虚构类新书预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再大的风暴,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呼吸丨2024新经典非虚构类新书预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