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期 | 兴奋之下的半成品——九年之后说《重现》
作 者:刘九洲
2009年12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一书。那时,我买到了自己也不敢相信的一系列宋元佚名绘画,太兴奋了,所以急急忙忙,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披露了我在拍卖市场中买到的近20件宋元绘画。外行可能听不出来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内行一听,基本上就笑晕倒了,因为,近20件宋元绘画,几乎等同于一个中型博物馆的藏画规模。天方夜谭嘛,当时很多人都这么想的。
我当然知道这种局面,那时还是年轻,有点兴奋,加上《宋画全集·欧美卷》当时已经出版,班宗华教授、林树中教授欣然为《重现》作序,自己看看书稿,当时也觉得有点把握,所以下了一点决心,推出了《重现》。
转眼之间,已经九年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九年前看不到的景象,市场发展很快,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有这一类的绘画,大家对佚名宋画的认识,也深化了很多。
所以,我可以较为客观地、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重现》的方方面面。
1《重现》的认识基础——C罗的假面具
一部分人,很快就相信这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当你清晰地将绘画本身看清楚,那么其来源应该是比较清晰的。另外一部分人,永远也不会相信这些,他们只相信外在证据,不相信绘画可以自证。
这里就涉及对艺术的领悟能力问题。在你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艺术水准高低时,你就可以大幅度缩小一件绘画的“嫌疑人”,如果没有这种领悟力,那么任何一幅画都有可能是任何人画的,自然就无法继续研究了。
以往我们担心这样将会撕裂人群,现在看来,人群一定会被撕裂,所以,还是直说吧。人群的审美能力,天然有差异。
哪怕是C罗,带了假面具在广场踢球,也是没有人喝彩的。小提琴大师在纽约地铁站演奏,也一样受到冷遇。大家还是熟悉球场上、音乐厅内,如假包换的那个人。
而《重现》要求的,恰恰是,要求大家要可以辨认出,那个带着大胡子、在广场踢球的C罗。那位只有球技、没有外型的C罗。
这事,是不是有点难度?
2《重现》是拷问知识体系的过程
写书过程,往往是学习的过程,对于《重现》来说更是如此。这种过程,就是不断遇到古画,然后不断用史料与图像去检验。在研读各种资料过程中,所有的史料,都会反复被琢磨、被拷问,这种拷问又是针对自身的,因此,这几乎是学习的最佳途径。有了各种前所未遇的宋画,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反复冲击,我对宋画信息的认知与敏锐程度,都大幅度增强了。
在经历这些过程之后,就会发现,《宋画全集》所收录的宋画,还有我们有时大规模讨论的古画,其实还是主流的、明白的、浅显的。
现在想来,10多年前真的很幸运,那时古书画市场刚开始展开,拍卖行满世界找画,我们从中反复搜寻其中的宋画,时机、拍卖行、遇到我们这些有心人,组合在一起,谱写了《重现》这样的传奇。
《重现》中多件古画,与宋画的主流直接挂钩,一眼可见、难以否认。但是从2010年开始,虽然市场上还有宋画陆续露面,但是变得不那么主流,偶然出现的宋画,已经走向艺术史的空白地带,如五代时期、辽金绘画、南宋末期水墨,等等。类似于《重现》中收录的一批整齐的宋画,似乎再也难见到了。
我难以忘怀高居翰第一次看到《重现》中开始一批古画的照片时,发来邮件,认真表达了他的疑问:你是不是在日本发现了什么古寺庙,然后从寺庙里面,一张接一张买出来的?
还好,我有每一件古画的拍卖纪录与发票,这才打消了他的疑问。
3《重现》中的错误
既然是学习阶段撰写的书籍,那么错误是一定会存在的。前人说“悔著新书已十年”,我现在有点这样的心境。但是书籍早已印出去了,只好随他去了。
有人问,《重现》中到底有哪些错误?
第一类错误,是将绘画确定到大致阶段之后,我利用史料有点过头了,将一些绘画确定地按在了某些人头上。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史料没那么丰富,画家之间的变化幅度我也不知道,将一些绘画按在某些人头上,可能有点危险。但是我并不担心其中周文矩、马贲、刘宗古、赵伯驹、颜辉等推论。但是,另外有一些推论,显然是过火了。
第二类错误,是断代错误。在20件作品中,出现了大约4次断代错误。有把晚期绘画认成早期了,有把日本画当成中国画了。但是还好,整本书讨论的20件中,错误的不算太多。但是还是够丢人的。
正是这些错误被发现了,我才进步了,如果不印出来,一直憋着,估计也不会发现错误。这本书的错误,其实非常值得看看。
如果认真地说,《重现》的第三种错误,更加隐蔽,这就是写法上的错误。如果整本书,不断将艺术史背景细述,再引出每一件绘画,会是一种很好的写法。而《重现》中展现的写法,每一张绘画,都在笨拙地论证,貌似科学实验报告,对于读者来说,说服力比较差,这是当时学术不成熟的最大表现。前两类错误,再成熟的学者也会犯,但是第三类错误,就是不成熟导致的,思之汗颜,思之汗颜。
4《重现》展示的捡漏与市场反应
不夸张地说,现在各大拍卖行的“小拍”中,“佚名绘画”是最惹人注目的。大家都怕漏掉宋画,这种“宋画意识”,与《重现》的出版有关联。
也就是说,《重现》可以称为一本“记录捡漏”的奇书。如果没有这个时代,这些绘画不会出现,如果不是这本书,这些绘画也不会立即引起注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市场中,用很少的钱,买到超级珍贵的艺术品。这不仅仅可以带来金钱的收获,还会带来巨大的荣耀。《重现》展示的几乎全是这样的案例,有人说,这就是一本《捡漏集》。我对此倒是有不同看法,如果在一场拍卖中,所有买家都到场了,那么你买到什么,就不是捡漏了,而是在那个时间点上,你的知识超越了其他人。
现在回头看《重现》,其中对绘画的分析、史料运用,虽然有生硬的环节,但是触及面还是相当广的。各种呆板的史料,全部被用活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有可能买到一些宋画。如果一点研究也没有,就嚷着去买宋画,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小幅宋画,10年间,经历了从1、2万元,到50万元,直到500-1200万元之间这样的价位,现在看来,依然是传奇。
这些年中,也有一些人误买了根据《重现》的高清晰印刷图像,复制或临摹的伪古画,这让我也颇为吃惊。建议涉足佚名古画的同好,还是应该买一册《重现》,以掌握2009年公布的信息。
5《重现》的艺术史意义何在?
虽然说,现在自认为《重现》是一册“兴奋之下的半成品”,但是毕竟是依赖新材料,使用新方法,涉足了一个前人未曾系统涉足的新领域,因此,从艺术史研究角度来看,这是第一次展示了如何将佚名绘画,与艺术史挂钩的著作。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讨论这样的问题。
艺术史像一朵娇贵的花,在温室中拼命展示自己傲娇的部分,但是数据库却非常贫乏。《重现》不仅展示了新方法、扩充了数据库,而且将各大博物馆藏各种佚名绘画的生命力,也重新激发起来,现在大家都有兴趣给各种佚名绘画,作出一个猜想,这是《重现》出版之前,没有人愿意思考的事情。
今天,我的另外一本书截稿,回头一看,才发现,《重现》中的一些主题思考,依然存在于新书中,看来这已经成为我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已经无法摆脱。
谨以此文,推介我9年前出版的《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
刘九洲 著:《重现——八集堂藏宋元绘画研究》已在“武英书情”上架,进微店购书,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仅剩部分余书,定价600元,售价360元,全网低价。仅售大陆,顺丰包邮。
2、〔美〕彭慧萍(Huiping Pang)著:《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