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进入梦的世界——索达吉堪布“清华解梦”
现在的电影,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因为电视里面的每一个屏幕和每一个思想,已经植入到我们心灵的底层。—索达吉堪布
2014年6月,索达吉堪布走进清华,解析《盗梦空间》的佛学实相。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北京高校300多学子到场,聆听了本次精彩演讲,并见证了一场佛学教授与科学教授之间的攻防辩论。
以下是现场片段。更多精彩,请关注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的大学演讲专栏。
主持:蒋劲松副教授
近年来,索达吉堪布在很多大学,与中国的知识分子探讨世界真谛,在佛教和科技文化界的交流对话方面贡献很大。刘兵教授也是很特殊的人物,学界流传着一个调侃的话,说“哪里有科学,哪里就有刘兵”。
我们可以期待这样一个非常激发我们思考的激烈的攻防对话。因为今天堪布已经告诉教授了,说藏传佛教辩经时怎么样一个攻防。所以下面会非常有趣。
《盗梦空间》有一个很关键性的情节就是:主人公进入到梦里时,特别是进入别人梦里,为了要分辨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他要带一个自己的小物件,比如说,通过一个陀螺旋转来辨别。这个预设,假定了梦跟现实有所不同。
刚才您讲到如梦,这个“如”似乎也预设了,梦和现实还是不一样。
当然上升到最后,在更高层次上,也许这些东西又都被超越了。但在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层次上,现实和梦的差别,我觉得倒是一个科学的信念。
跟科学比较,佛教对梦的看法、梦和现实的关系,您觉得是怎么样的?
佛教常说“诸法如梦”。用“如”字的话,它就不是梦,只是像梦一样,跟梦非常相似。按照佛教的观点,在刚开始给我们启迪时,可以说诸法“如”梦;但到了更高层次,说诸法“是”梦。这里有“是梦”与“如梦”的差别。
像我以前去云南,云南有“四季如春”“四季是春”两种说法。同样,佛法中也有不同的层次--诸法“如梦”、诸法“是梦”。
当然,在佛教的最高层次上,甚至梦也不存在,一切全是空性,是一种与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但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要想打破实有执著,用梦来比喻是非常适合的。
这个电影,我们也注意到,结束时还是留下一个悬念:那个陀螺一直在转,还没有倒下。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最终的结局,到底是梦?还是现实?
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里,《盗梦空间》和《黑客帝国》在商业片里还是比较特殊,逻辑上非常严密。但即便在如此严密的叙事框架里,如果你仔细去找,还是会发现有一些漏洞。比如说,这个梦的机制怎么建构梦?你也注意到了,他们是用仪器,但这个仪器的细节他就回避不谈。而且,造梦师在造梦时究竟用什么方式,把场景搬到人们的意识里?这些细节,都是略过的,只是一个概念。
但我们毕竟还要回到现实。就像《盗梦空间》里的主人公,他尽管可能有疑问,但还是在试图确定自己的一个位置,比如到底是在第几层梦里,或者是不是在现实中?至少他还有这种意识努力想知道:我自己在什么地方?这一点本身,是不是也很有意味?
作为电影,并没有像佛教那样,提出如何用自己的心来控制自己。它只是给大家一种提示,但最后并没有确定,到底哪一个是真实。
而佛教中的逻辑推理或一些修法,契合事物的实相或真相,如果依照与梦相合的方法去修,能直接找到心的本性。此时,万法不可能再虚幻,分不清现实和梦的状况也不会有。这是很多开悟者的亲身经历,以此完全可以证明佛教中所讲的道理。
如今这个时代中,观察和分析内心的层面,佛教比较合理;观察这个世界的物质层面,科学非常重要。有了科学对外部的观察和佛教对内心的观察,我们人生中需要面对的很多问题,应该都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从佛学的角度,就咱们现场来说,我们现在这个谈话、这个场景,你我的交流、大家的聆听,是梦吗?
我很大胆地说,而且具有充分的理由说:我们今天在梦中。真实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