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完整版)!40个地学项目获奖!

2018-01-08 桔灯勘探


今日(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颁布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共评选出271个项目,9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此次地学领域收获颇丰,小桔统计了相关的获奖项目,共40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 6 项:


  1. 华北克拉通破坏

  2. 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形成过程

  3. 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研究

  4. 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

  5.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6. 饮用水中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


国家技术发明奖 7 项:


  1. 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及技术

  2. 深层油气藏靶向暂堵高导流多缝改造增产技术与应用

  3. 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

  4. 功能性吸附微界面构造及深度净水技术

  5. 基于页岩钒行业全过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6. 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新技术

  7. 烃类分子结构导向转化的化工原料高效生产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7 项:


  1. 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

  2.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3. 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4. 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

  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

  6. 《湿地北京》

  7. 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8. 高汽油收率低碳排放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

  9. 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

  10. 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

  11. 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12. 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与应用

  13. 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

  14.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15. 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16.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17. 空间高动态卫星精密定位及其综合测试理论与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18. 矿山超大功率提升机全系列变频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

  19. 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

  20. 煤层气储层开发地质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与探测装备

  21. 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 

  22. 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

  23. 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

  24. 锦屏二级超深埋特大引水隧洞发电工程关键技术

  25. 季冻区高速公路抗冻耐久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

  26. 工业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7. 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7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


1935年10月出生,籍贯吉林省吉林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


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研究了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发明低温感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威力超过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明了一种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数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何梁何利奖。“低温度系数发射药、装药技术及加工工艺”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库存过期火药和退役报废炸药的再利用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4部。



侯云德


1929年7月生,籍贯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现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9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曾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奖。



         201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二等奖



    

 2017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注:共4项,通用项目2项


二等奖


注:共62项,通用项目47项



 201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


注:共3项,通用项目2项


一等奖


注:共21项,1-9为通用项目,10-12为创新团队


二等奖


注:共146项,通用项目118项



             2017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厄尔·沃德·普拉默 

Earl Ward Plummer  

美国


1940年10月生。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普拉默教授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是表面物理研究的领袖人物。他在国际上第一个实现了单电子能谱的测量,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并指认出金属表面态的存在,第一个鉴定并表征了金属表面的多极子等离激元激发,第一个实现了对表面电子结构与多体效应的精密测量。他在金属半导体界面电荷密度波方面的研究引发了低维体系临界现象的研究热潮。他还提出把复杂的表面化学过程简化为研究氢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将表面物理与化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迄今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总被引次数超过17000次。


普拉默教授培养并引荐了一大批优秀的华人物理学家,并于2000年作为首席科学顾问与我国科学家一道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创立了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当时的多名中心成员都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中心开拓的国际合作模式也被成功推广到我国多个科研机构。普拉默教授与我国境内科学家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近,他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合作团队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可以实现声子能量动量二维探测的谱仪,开展了国际领先的科研工作。他还一直热心为我国科技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积极推动中美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官方合作,并主动向国际宣传中国的科技管理政策和发展状况,为促进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肖开提·萨利霍夫 

Salikhov Shavkat  

乌兹别克斯坦


1944年12月生。现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研究所所长,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曾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长、内阁成员、科技委员会主席,曾获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颁发的“英雄勋章奖”。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肖开提·萨利霍夫院士是乌兹别克斯坦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中亚国家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研发了抗病毒、抗炎、止血等15个新药,已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市。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70余件,出版专著5本。


他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合作的15年间,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多名,每年互派访问学者20多人次,合作承担科研和建设项目共10多项。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率先提出建立中乌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的设想。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在乌国挂牌,中心结合两国优势,以中亚特色天然药物研究为核心,重点将中国药物推广走向中亚及欧洲,同时推动乌国药物在中国注册上市。此外,在乌国注册法人机构、购买土地、建设中试车间和科研综合楼的过程中,他都亲力亲为,协调各方,筹措建设经费300万美元,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他还启动了两个新药在乌国的注册和两个新药在中国的注册工作,共同合作研发的中药五类新药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目前进展顺利。与中方共同署名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申请专利5件。他作为“一带一路”中乌科技合作的推动者和先行者、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的总设计师和总协调人,为中乌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首晟

 Shoucheng Zhang

  美国


1963年3月生。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J. G. Jackson与C. J. Wood讲座教授。由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推荐。


张首晟教授是凝聚态理论物理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曾获得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等多项重要的物理学奖项。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凝聚态物理中多个重要的领域,如: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量子自旋电子学、铜基和铁基高温超导体、超流和磁学等。


张首晟教授积极参与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使我国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国际最先进思想对接,并直接促成了我国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以及新近的外尔半金属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2009年以来,他与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紧密合作,在三维拓扑绝缘体材料新奇性质的观测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清华和国内相关单位成为该方向国际领先的研究团队。他为学科发展献计献策,多次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和论坛,与薛其坤教授等一起筹建了清华大学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该中心也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之一。多年来,他积极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亲自指导了多名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为我国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领军人才。



菲利普·戴维·寇茨

 Philip David Coates

  英国


1948年9月生。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教授,英国聚合物多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医疗器械创新制造中心主任,国际期刊《Plastics Rubber & Composites》主编。由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推荐。


寇茨教授是国际聚合物加工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是“聚合物固相拉伸技术(Die Drawing)”创始人,在聚合物及相关复杂弹性流体、固体材料加工过程在线检测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有诸多重要建树,在《Science》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编辑著作16部,获专利16件,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


在与我国十余年的科技合作中,他在国内建立了“中英先进材料研究所”、“国际聚合物微型加工中心”等5个国际科研合作研发平台;共同开展科技部国际合作、中英科技桥等8个重要合作项目;与四川大学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微型加工研究;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创制了生物基软物质弹性体,解决加工问题;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解决高分子微型加工过程物理问题;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固相拉伸取向技术的应用研究,多项成果得到应用。通过这些合作提升了我国高分子加工理论与技术水平,扩大了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国际影响,为中英科技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德亮

 Deliang Chen  

瑞典


1961年7月生。瑞典哥德堡大学奥古斯特·罗斯讲席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陈德亮教授是一名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他在区域气候与大气环流关系、气候动力学及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陈德亮教授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合作。他作为中国科学院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的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为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指导。他在担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期间,使其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在亚洲的第一个区域气候中心(北京气候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并通过引进区域降尺度技术,在气候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他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对全球变化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建议,推动了清华大学地学学科的建设与国际化;他积极在国际平台介绍和推荐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还主动邀请我国相关机构科研骨干开展合作研究,为培养青年人才,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在他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执行主任期间,促成了ICSU麾下的首个国际计划办公室——全球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办公室(IRDR)落户中国,为我国科技创新走向国际舞台发挥了巨大作用。



施扬 

Yang Shi  

美国


1960年3月生。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国际知名表观遗传学家、甲基化动态调控领域的奠基人、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由上海市推荐。


施扬教授长期从事表观遗传学以及染色质生物学研究。近30年来,他系统性地阐明了该领域十分关键的甲基化的动态调控规律,奠定了甲基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他于2004年开创性地发现了首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结束了长达40多年来高等生物甲基化信号是否可逆的争论,并快速应用到制药领域,现已在逆转肿瘤耐药性难题中获得成功。他在顶级刊物《Nature》和《Cell》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14篇),SCI论文他引超过28000次。


2005年以来,施扬教授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推动了我国表观遗传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他参与筹建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表观遗传学中心,利用自身影响力从海外招募了一批顶尖人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实验田。研究院已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于2016年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他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一起构建了该领域的发展框架,绘制了中国表观遗传学发展的蓝图。为积极推动广泛的国际合作,他建立了一系列研究交流论坛,包括我国该领域的首个专项会议(the Epigenetics Retreat)。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在表观遗传机制解析、染色质动态结构探究、早期胚胎发育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前沿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为我国该领域十多年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保罗·斯潘诺斯 

Polichronis-Thomas Spanos  

美国


1950年2月生。美国莱斯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上海市推荐。


斯潘诺斯教授长期从事随机动力学、非线性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现任两个国际权威期刊的主编、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等。曾获首届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颁发的Freudenthal奖章、Newmark奖章和von Karman奖章。


斯潘诺斯教授致力于推动与我国学者的研究合作。2008年以来,他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20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开展了实质性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以同济大学为主要基地,推动建立了中—美—欧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合作网,作为外方主任协助成立了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他与我国学者共同组织了一系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提升了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他与我国学者在地震工程、随机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超高层建筑抗震、大跨结构抗风、高速铁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有力促进了技术进步。斯潘诺斯教授先后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学术大师等,在我国近20所高校开设讲座近40场,直接听讲师生和工程师超过4000人,在美国莱斯大学接收和指导30余位我国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为培养我国青年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科技部


- End -


欢迎添加小桔

微信号:xiaoju22303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 长按二维码识别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