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行合一王阳明》连载④:人生转捩点

2017-04-15 度阴山 鼎实财富
鼎实导读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


原著|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版,特此感谢!

鼎实财富(ID:ylcf2013)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然而繁杂琐碎、沉沦理想的政务根本释放不了他那颗向往圣人的心。王阳明渐渐明白,他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在这烦琐无趣的仕途上实现。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已身心俱疲。他重新捡起辞章,在京城的文化圈里混起来。不知是什么缘故,有一天,他在推敲一个句子时,猛地扔下了笔:“我怎么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到这无用的虚文上!”

 

这是他创建心学前思想上的第一个转捩点:和辞章说再见。

 

辞章是虚文,什么才是实的?王阳明的答案是:佛道。

 

1502年夏,他请了假回老家浙江余姚,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全身心地练起了导引术。


王阳明在老家的一个山洞中修习导引术,品读佛经,目的是为了能远离红尘,成仙成佛。那年,王阳明已三十一岁。二十多年的追寻,二十多年的苦闷,足以让他把红尘俗世抛到脑后。他在静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业没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学的大山而寻到成为圣贤的钥匙,文学家的迷梦又被他亲手刺破。他此时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佛道。

 

佛道的确能解脱他的苦恼,终止他前半生的迷茫,只要他能放弃一切。但是,他还有个心结。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毕竟,他是个儒家士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说服不了自己去违背这一道德。

 

终于有一天,他在静坐中从胡思乱想中睁开双眼,以一副如释重负的口气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他站起来,走出山洞,和佛教说了再见。

 

而就在几天前,他在静坐修行导引术时成功预感到了几位朋友的到来。可当他的朋友们大为讶异时,他却叹口气说:“这是簸弄精神。”在和佛教说再见之前,他已经和道教说了再见。

 

第二年,他又为自己和佛教的分手举行了一场怪诞的仪式。这场仪式发生在杭州。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和尚惊惶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着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没有即刻回答,良久之后, 才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

 

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他知道,自己对佛教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和尚最后的回答,让王阳明沉思起来。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 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 所以“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 经历此事后,王阳明意识到:人之欲望,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  

 

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朱圣人之学说不符合人性。

 

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现在,王阳明只剩下了军事方面的建功立业。他又回到起点:想要建功立业,必须成为圣人,而圣人必须要从儒家理学那里获得密码和能量。

 

看上去,曙光,像是再一次出现了。


要知后事如何,请关注鼎实财富(ID:ylcf2013)下期连载。


度阴山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推荐阅读

1、《知行合一王阳明》连载③: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2、《知行合一王阳明》连载②:两件荒唐事


3、《知行合一王阳明》连载①:何谓第一等事

欢迎读者留言或添加微信号 ylcflczx 与我们交流~

声明:感谢创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尽快联系 ylcfkf 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