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写作是为了保留我所剩不多的本能 | 宁静微访谈
【宁静说】为什么要写作?尽管新媒体让写作已不再神秘,但每一个写作者背后,都可能深藏着与众不同的答案。世界那么大,内心那么深,宁静带你去问问——
你为什么写作?
【受邀作者】刘谦,医药作家/主持人,曾从事处方药营销20年,现为互联网医疗创业者。
要不是打着医药作家的名号,我才不想谈什么写作动机。已经有好几个人问我有啥作品、为何自称作家、是否加入作协等等,实情是我没码过多少字,语文功底很一般,从未写过一本书,更没有作协认证,头衔纯属自己杜撰。看在我没借此骗财骗色的事实上,请不要通知作协或者工商。
写作,如果我这种写点一两千字的行业文章也算的话,不是什么值得讨论的事。
写作非常不赚钱,我最努力的时候也就是能把家里钟点工的工资赚回来,但是我要焚膏继晷、头童齿豁才能写完;写作不是鸟大个事,互联网时代会用手机就可以当作家,谁都可以弄个公众号或者在微信微博某个角落发发牢骚,其实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写作:体裁不限,图文并茂,短短几行字立现逼格高低。
所以我写文章随兴而发,时长时短,时有时无,跟世界刻薄深情无关,也谈不上帮助自己思考。勉强挤得出来的原因只有两个:保留本能,以文会友。
我认为写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就像跑步游泳一样,有用但用得越来越少。感谢科技的不断进化,这种能力在持续退化中,IBM的WASTON电脑已经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估计人类的写作能力彻底灭绝也不无可能。反正现在已经没有人写信了,微信比微博写字更少因此也更流行。
对我来说有时写文章的意义在于保持写作能力不完全退化,在药企负责营销的20年除了写PPT和业务报告外,我几乎没有写过任何文章。第一次动笔写是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为了跟国内保持点联系也顺便总结个人思路,2012年初我开始以“有魔心没魔术”的名字写微博。
写着写着也积累了一万多粉丝,有时候必须写点长微博来满足粉丝。有媒体觉得不错就建议我整理发表,这么凑了十几篇文章。回国后在企业工作不便公开发表观点就停了一段时间,直到今年初我离开药企才正式写点东西,九个月大概写了100篇文章。
因为不赚钱,所以我写得不认真不规律;因为个性中庸,我的文章也不犀利不深入;因为经历所限,我只能写处方药营销和移动医疗的文章。前者我浸淫了20年,从代表到事业部总经理、从中国到外国、从内企到外企,还称得上懂行;后者我接触不过半年多,写了一点个人感受的东西,借着移动医疗创业的火热居然也能走红。
常常有陌生人上门来讨教自己的项目如何做,可怜他们都不知道我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得一塌糊涂。出版社建议写书都被我拒绝,现在除了《盗墓笔记》、《三体》或者《村上春树》还有人看,小人物写的处方药营销谁看?费力写书再自己费力推销的事我可不干。
当然写作也不是好处全无,它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我不是社交动物,离开药企时微信朋友圈只有60多人,现在有2000多,95%都是别人加我。这其实是我的另外一个目的:以文会友。
写文章让很多人知道了我,告诉我他(她)早就看过我文章——看就看了,反正没交阅读费就别提了。也经常有高人会私信告诉我哪里写得不对,让我认识了医药营销圈和移动医疗圈几乎所有的高人,尤其是后一个圈子,不然像我这样的草根创业者是不可能有机会认识春雨医生、好大夫、挂号网的创始人。
两个圈子的高人境界之深经常让我惊醒,人家那么有成就那么有见识还那么勤奋。
至于我在医药圈和移动医疗圈的小名气,一半是因为不在药企,有时候能比内部人讲得更直接,还能讲点公司人看不到的外部世界,处方药营销无知和偏见多得让我写不胜写;另一半是我研究过一百多个移动医疗创业项目,能结合自己的营销背景去解释创业投资的五光十色,对未来世界妄加评论是件很过瘾的事呢!虽有点博而不深的意思,但是挺适合这个碎片化轻阅读的时代。
我对写作没有初心,没有目标,随遇而安但是会继续,一定要对得起花时间看我文章的读者。
我真正纠结的是要不要在处方药和移动医疗两个领域同时写作,但现在放弃哪一个似乎都有点不舍。顺其自然,哪个没人看就放弃哪个吧。
我很希望有更多人能提笔写作,其实这跟文采木有多少关系,直抒胸臆的文章往往最好。写作的过程很痛苦,但它可以帮你整理思路、帮你交到朋友,给你未来留个回忆的念想。
写作跟跑步一样是人的本能,很多人看着身材单薄,几个月练下来就可以跑半马全马。为什么不试试恢复一点写作的本能呢?
我见过很多聪明睿智的中层经理或者基层员工,光是反感标题党和鸡汤文的泛滥,却不拿起笔把自己闪光的思维写下扩散出去。
深吸一口气,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