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疆界,基金会新秀竟然这样做公益! | 紫江基金会两周年
编者按:
2015年7月21日,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成立(以下简称为紫江基金会),2016年,紫江基金会加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现已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作为组委会成员,紫江基金会与其他有行业担当和使命的兄弟基金会一起,继续在转型之年参与和支持论坛发展。
7月9日,紫江基金会成功举办“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活动在业内收到了诸多好评。今天,紫江基金会两周年,在这生日之际,让我们来看看紫江基金会作为行业新秀力量,在行业人才培养上的大胆尝试以及基金会在公益理念传播上的探索。
“如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有一个相同的认知基础,聊起天来其实更愉快的嘛!”面对记者关于公益理念传播的问题,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这样表示。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秘书长 陈琳
在这位14岁由台湾负笈美国求学,先后获波士顿大学心理咨商学位、美国南加大(USC)国际公共政策硕士学位的秘书长看来,公益需要跨界人才,公益可以成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而紫江基金会也正在不断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无论是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幸福五号的公共公益空间,还是紫竹高新区CSR联盟的企业社会责任推动。
7月9日,在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目前国内十分少有的以在校生为培养对象的公益慈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暑期课程正式开班,该中心的公益慈善管理辅修计划由此拉开帷幕。
该计划由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开设。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完成学分18分,其中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各5分,课程论文5分,实践课3分。
面对记者“是否担心培养的学生以后不进入公益慈善行业”的问题,作为捐资方的代表,陈琳却表示:“我一点都不担心。”
“我非常鼓励管理学院、教育的、工科的等学科的学生都来学这个选修课程。因为只有这样子,种下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这些人心中,那么他将来不管是在哪一个行业,他心里这颗种子开花了,他还有多一个选择,就是公益。”陈琳强调。
从“一窍不通”到公益理念传播
2016年1月,陈琳正式在紫江基金会上岗,对于彼时的自己,她坦言:“我是台湾人,我对大陆的公益一窍不通。”
对行业进行摸底成了必须要做的。“做任何负责任的决定之前这个都是必须要有的。”陈琳强调。
基金会找了瑞森德对基金会的资源做了梳理。依托基金会发起人沈雯所在的紫江集团,向集团的高管、集团服务的紫竹高新区的众多企业的白领等发放了200多份问卷,了解了他们公益的需求(愿不愿意去做、希不希望有更多资源对接、什么样的项目更愿意参与等)。
基于公益行业的现状、自身的资源,经过理事会的决议,最终确定了从公益理念的传播做起。“不是我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陈琳表示。
2017年1月,基金会出资设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将目标聚焦到公益慈善人才培养。
在陈琳看来,现代公益要做得高效、更有社会价值,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情怀,但情怀不能当饭吃,要有三头六臂,不仅是筹款,还要会传播、管理、评估等等等等”。
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最终将培养目标放到了在校生身上,陈琳表示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是错位培养。目前已经有不少在职人员的培训,“为什么要去做跟人家一样的事情呢,浪费社会资源”。
其次,在学校时可以更纯粹地去学习一些事情,而对学生来说,这时的公益理念传播也更纯粹一点。
第三,“我们做这个项目希望它是有更多跨界的”,而不是仅针对公益从业者。这些学生以后可以更多一个选择,就是公益;或者在企业、政府也能做和公益结合的事情。
“跨界人才很重要,比如我在念国际公共政策的时候做了很多的评估,项目的、政策的评估,这在任何的行业里都是需要的。”陈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
一个商业人,他同时对公益的情况又有所理解,就会有更多一些可行的方案出来。“如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有一个相同的认知基础,聊起天来其实更愉快的嘛!”陈琳表示。
学生在完成10学分的公益慈善管理辅修计划课程学习后,可以进入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暑期学校计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益慈善管理特训,深入了解公益慈善管理技术与发展前沿。
在此基础上,根据暑期学校师生综合评价,最终选拔出15 名同学参加海外研究计划, 到包括香港、台湾及欧美国家在内的境外国家与地区学习与实践。
基金会会对中心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招生数量、学生的公益背景、研究情况、转化率等。
“转化率是我提出的,什么概念?选修课学习完后他想要再上更多我们体系里的课程,或者说留下来的比例比较高,相对来讲表示他对我们项目的一个认可。”陈琳表示。
“中心对这些学生的毕业去向是不做考评的,但是我希望可以帮他们对接到更多的公益实习基地。” 陈琳强调。
公益是一个共同的话题
除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公益教育,基金会还将目光投向了白领和企业。
幸福五号是基金会在紫竹高新区设立的集参与、分享、交流为一体的公益实践空间。
“我们调研发现白领之间是需要很多交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通勤,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交流。”
幸福五号的设立,让交流成为可能,而公益是最好的交流媒介。在此基础上,“幸福图书馆”、“幸福益起读”、“幸福会客厅”等原创品牌项目陆续开展起来,紫米团、紫梦课堂、紫竹之星头马俱乐部等成熟的公益项目也不断入驻。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同样需要。基金会出资成立了紫竹高新区CSR联盟,现有18家联盟单位,包括中广核、英特尔、可口可乐、至纯科技等。
这其中有民企、有国企、有跨国企业。在陈琳看来,“公益是一个共同的话题,没有利益相关性,可以更好地去打破疆界,互相帮忙”。
通过CSR论坛等活动的举办,企业在一起探讨CSR发展趋势及优势,进行优秀CSR案例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学习活动,建立了联盟内的社会责任工作机制。
“大家都有做好的地方、可以去借鉴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参与公益的企业。”陈琳强调。
做可持续的公益
公益理念的传播推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基金会来说,如何可持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基金会在摸索的一个主题,我自己也在成长。”陈琳表示。
基金会的原始资金是2000万元,对于是否转公募,陈琳很坚决地表示:“我不打算变公募。我觉得企业基金会天然就是非公募基金会,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之前不应该公众筹款。”
项目年年开展,资金如何可持续呢?“基金会开展的项目一定是要再去对接资源的。”陈琳强调。
今年4月,幸福五号项目正式注册,全称为“幸福五号青年公益发展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渐渐地形成造血功能。
“这需要时间,在它需要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提供支持。”陈琳表示,“对接资源,我觉得这是我们基金会的角色。”
陈琳认为,筹款的方向应该根据项目本身的情况,每一个项目筹款的来源是不尽相同的。筹的不一定是金钱,可以是其他资源,是资源的置换。
“这个比较考验人,是对我的一个挑战。我要对这个行业更清楚,更清楚大家的需求,然后去做资源的置换。” 陈琳表示,“我们很欢迎大家的资源,但是一定是要对此负责任的,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态度。”
作为由商业转战公益的秘书长,陈琳在规划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的规划也很明确:“在基金会领域工作!因为我喜欢,而且我觉得很有幸福感!”
“必须要长久才能把基金会做好,既然从第一任开始,就要持续做下去。如果理事会够信任我。”陈琳表示。
本文作者:《公益时报》记者 王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公益时报”
推荐阅读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八周年
南都公益基金会十周年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五周年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四周年
论坛微信公众号即将迁移
我们不想因为迁移错过你
也许你也担心迁移后找不到我们
所以
请添加论坛工作人员的微信
备注:加油
(小方)
预计八月份启动迁移
新起点,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