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学术情怀 坚定的社会责任感 |《张晋藩全集》(第一辑)发布!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1930年出生,辽宁沈阳人。1952 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法制史研究生毕业,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讲学,并先后到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等国的大学讲学。198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先后培养百余名法学博士。1987 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带头人。1983-1994年先后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1986年8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5年和1998 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主要兼职先后有: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2012年入选 “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
“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
始终保持着史学家浓郁的学术情怀
和法学家坚定的社会责任
引领着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方向
并与中国法律史学老中青学者一起
共同铸造中国法律史学的一代学术辉煌。”
参编人员简介
总主编:朱勇,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执行总主编:罗冠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主编:顾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序言
构建法律体系 重塑中华法系
——张晋藩先生的学术情怀与社会责任
从事法律史研究,既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史学与法学的双重知识结构,也需要在学术生涯中兼具史学家与法学家的双重学术品格:浓郁的学术情怀,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浓郁的学术情怀,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韧劲,对于法律史的研究则难以深入;没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对于国家、民族、社会鞠躬尽瘁的赤子之心,在法学研究方面,也难以形成有助于法治进步、国家发展的优秀学术成果。在这一方面,张晋藩先生身体力行,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先生在学术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史学家浓郁的学术情怀与法学家坚定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先生关于构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重塑中华法系两大学术贡献上。
构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中国法制史研究方面,采纳苏联学术界关于“国家与法权历史”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理论上的优长,但也有重大不足。特别是,较少关注对于法律内部结构、内在规律、内在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忽视了对于中国古代法律鲜明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作用的探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勇于开拓,善于思考,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早期标志性成果是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以及全国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这两部教材关于古代法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两大回归:回归中国,回归法律;紧扣中国古代国情,紧扣中国古代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践,全面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1992年,先生出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1999年,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出版。以此为标志,关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研究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古代法律体系的研究,先生从不故步自封,从不自我满足。先生常常说,希望你们后学晚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勇于探索,以取得新的成就。
在学术研究方面,先生还展现出一名杰出的法学家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生的研究,既专注于书斋,又不限于书斋。先生历来主张,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而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中华法系问题,特别是中华法系的起源、发展、特点等问题,是中国法律史研究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法律史研究宏大的学术战略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先生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0年,先生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中华法系特点探源》一文。此后,先生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文章,对于中华法系的形成背景、主体内容、发展规律、基本特征、社会作用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阐发。
对于中华法系的研究,先生不是简单地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关注民族复兴与中华法系重塑的关系。世纪之交,先生先后发表《重塑中华法系的几点思考——三论中华法系》《重塑中华法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论文。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在中华文化复兴中,法文化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法律传统,深深扎根于特定的中国国情文化,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基于史学家浓郁的学术情怀,基于法学家坚定的社会责任,先生把他70多年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贡献于中国法律史学,贡献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先生作为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通过7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基础,引领着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方向,并与中国法律史学老中青学者一起,共同铸造了中国法律史学的一代学术辉煌!
朱勇
2023年5月
内容简介
《张晋藩全集》是对张晋藩先生70多年来在法律史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覆盖了张先生在法律史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既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张先生编写的法律史教育方面的教材,反映了新中国法律史教育发展的过程,也包括对法律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史教育和研究的全貌,并致力于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镜鉴。
《张晋藩全集》的出版对于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当代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给养和文化支撑。
《张晋藩全集》的出版,既是对先生理论创新与学术创作的整理与记录,也是对新中国70多年来中国法律史学学术发展之路的概括与总结。通过这套全集,我们能够看到老一代学者的艰辛、执着、坚定与自信,也能看到中国法律史学发展过程的曲折、成就及其辉煌的未来。
《张晋藩全集》(第一辑)书目:
编号 | 书名 |
| 编号 | 书名 |
01 | 张晋藩自叙 |
| 12 | 中国法文化的论文 |
02 | 中国法制史·第一卷 |
| 13 |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上) |
03 |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 |
| 14 | 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下) |
04 |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下) |
| 15 | 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 |
05 | 中国法制史二十五讲 |
| 16 | 中国民法通史(上) |
06 | 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讲义 |
| 17 | 中国民法通史(下) |
07 | 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 |
| 18 | 清代法制史稿(上) |
08 | 中国法律制度史 |
| 19 | 清代法制史稿(下) |
09 | 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
| 20 | 清代民法综论 |
10 | 依法治国与法史镜鉴 |
| 21 | 清代法律史论文·法律制度 |
11 | 中国法制史学的论文 |
| 22 | 清代法律史论文·法律思想 |
左右滑动查看《张晋藩全集》(第一辑)书目:
特色推荐
收录全面 精心编排 匠心编校
装帧典雅 可读性强 值得收藏
《张晋藩全集》是对张晋藩先生70多年来的法律史研究成果的总结;《张晋藩全集》的出版,坚持“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经世致用原则,比如《依法治国与法史镜鉴》《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华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治国之要》,试图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现提供具有中华法文化基因的强大支撑。
《张晋藩全集》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保存了珍贵的法律史学资料,具有收藏价值,对于法律史学科的发展、法律人的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传统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精彩书摘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法制历史,中华法制文明的价值受到世界的公认。法文化底蕴之深厚,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条件下,有些法文化依然显示出了它超越时空的价值,是建设中华法系的法文化资源。”
——《张晋藩自叙》,第66页
知名学者推荐语
张晋藩先生是新中国法制史学的奠基者之一,毕生致力于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丰硕,著述迭出,未曾中辍。《张晋藩全集》汇集了张晋藩先生的主要论作,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法制的主要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制的本土化研究。
《张晋藩全集》的出版是法律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华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意义,全集将成为法律史学人的必读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何勤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
张先生关于古代法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两大回归:回归中国,回归法律;紧扣中国古代国情,紧扣中国古代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践,全面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中华法系问题,特别是中华法系的起源、发展、特点等问题, 是中国法律史研究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法律史研究宏大的学术战略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张先生给予长期的关注,并做出卓越贡献。
——汪世荣(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往
期
推
荐
全国政协委员马怀德: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尽绵薄之力
高质量发展攻坚年 | 2024,法大这样干!
头版要闻!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的“养成”故事
法大微信【第20240229期】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排版:李念 张婉婷 赵卓絮
校对:甘寒阳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
分享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