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林妙可|12年了,命运馈赠的礼物,她在慢慢还

寒然 亚倩 界外编辑部 2021-05-26
北京北五环外,分散着多个超大型社区,走在这里,人很容易被埋没成一个符号。家住这一带的林妙可是这几十万分之一。今年8月8号,她转发了一条微博怀念12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夜。除此之外,在她的社交平台上再难搜寻到当年的痕迹。21岁的林妙可总是笑意盈盈,不像一般表演系女孩美得有距离感。来采访的路上,她一路和记者闲聊,从疫情期间在家的生活,到喜欢的音乐剧、文具。她充满好奇心,进网易大楼,看到访客证上写来访人单位是“南京艺术学院”,笑称要收藏。听说采访地点正是丁磊的会客厅,她立刻对着摄像头做鬼脸。12年前的奥运之夜,是她人生的分水岭,也算是提前到来的成人礼,让她早早步入公众视线。如今,她依然感恩过往和当下,她说自己是牛油果型人格,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只求做到自己满意的标准。


···············

1




林妙可祖上是书香世家,爷爷林锴是知名书画家,但林父林母并未在家庭的庇佑下铺开人生路,父亲是摄影记者,母亲在有了林妙可之后成为全职妈妈。
她尝试过学习各种才艺,画画、钢琴,都不了了之。直到上了舞台,林妙可不一样了。她学舞极快,在舞台上尤其惹眼,经常跳到停不下来。刚进少年宫,老师把她放在最后的位置,可一上台老师惊了,平常做不到的动作和状态,上了舞台她都能做到,一翻照片,哪个角度都是笑容满面。老师从此对她格外欣赏,“这孩子舞台表现力的确抓人”。
年幼的林妙可在舞台上
有外貌做底子,加上才艺和良好的表现力,林妙可从五六岁开始就得到了很多拍摄广告的机会。被命运选中的2008年春天,林妙可正在拍摄广告,那时三年级即将结束,家人也计划之后陆续停掉演出,专心学习。
奥组委的电话打过来时,天上下着雨,几经沟通被告知事关重大后,林母答应让林妙可顶着小雨完成了拍摄,以赶时间去奥组委面试。
由于奥运会的特殊,演出都是单位负责制,学校替代家长带着林妙可全程参与这项任务。
那一夜深深刻在这个9岁女孩的心里,她至今能清晰地还原当时的一些画面:她梳着双马尾,留着齐头帘,在表演自己的节目之前,已原地站立50多分钟,汗流浃背,头发也打了绺。她看到对面大屏幕上自己的表情,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能动,万一有人看到了怎么办”。
林妙可登上2008年奥运开幕式
光打在身上,人群黑了下去,歌声响起,五颜六色的荧光棒一闪一闪,林妙可发自内心地感受快乐。那时林妙可还不懂什么叫开幕式,也并不明白登上奥运会舞台意味着什么,单纯就是想着要好好表现。
她收藏了那条红裙子,偶尔也会翻到奥运开幕式的视频,还收藏了高清版。她甚至记得当天忘记带饭,只能分了老师的那份,自己至今还欠老师一顿晚饭。
总之,在那短暂的2分钟里,她就是全世界的焦点。“奥运女孩林妙可”,成为了她的标签。
开幕式后,林妙可的博客瞬间升到21级,家里的电话被打爆,媒体铺天盖地涌来,一家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架势,但都默默松了口气,至少这个光荣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可之后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一个9岁孩子和一个普通家庭所能理解的范围。
 

2




三天后,奥运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里详解表演幕后详情,称当晚林妙可在台前出镜,但实际演唱者是另一位女孩杨沛宜。这段话一经曝光马上掀起巨浪,林妙可一夜间被扣上了“假唱”的帽子。
10年后,总导演张艺谋接受采访,还一脸无奈地连说“懊糟”。林妙可的形象当时被一致认定无可替代,可音准有些欠缺,张艺谋觉得不必过于较真,可技术团队坚持要换声音。
谨慎起见,张艺谋专门询问海外专业转播团队,得到的答案是林妙可出镜、现场用杨沛宜声音的形式“完全没问题”。对方表示他们转播了无数次开幕式,这就是一个情境表演,不是商业演出,而且这本身是一个大合唱。后来这件事被放大,张艺谋后悔至今,“也很自责,当时没有再坚持一下。”
两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都是组织下达任务的执行者,陈其钢称这是最完美的声音和最完美的形象相结合。至于唱歌本身,当时有两个录音,差别非常小,林妙可当晚也唱了,但并不一定能听出来实际播放的不是自己的声音,“这是国家利益,是严肃而重要的,无论对于林妙可还是杨沛宜,这都是公平的。”
晴天霹雳砸过来,林妙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对林母说“妈妈我真的唱了”。林母懵了,她领到的唯一任务就是别让林妙可生病。她觉得这很简单,只要排练就给女儿喝藿香正气水。12年后再提起,林母依然无法释怀,“有些负面标签真的会带一辈子,能怎么办呢,改名吗?”
那段时间里,父母尽最大可能向她“屏蔽”负面评论。林母有时会觉得自己是掩耳盗铃,但为人父母,他们没有办法把孩子浸泡在舆论的垃圾堆里。
林妙可还是会好奇地偷看,从最开始的懵懂,到后来的难过。在学校,此前就有同学排挤她,发动小组在互评表“热爱祖国”一项给她打最差的E。
这种校园霸凌甚至包括肢体冲突,四年级下学期,有同学在操场上把林妙可撂到地上,林妙可脸上挂了彩,之后几天的活动,只能戴一副红框眼镜遮挡。

2009年5月26日,林妙可戴着眼镜参加了广州亚运歌曲征集活动

有校友在知乎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演出,坐在前排的初中学生,在林妙可唱歌过程中,多次嘲笑式地喝倒彩、欢呼、鼓掌。”
林妙可逐渐长大,知晓了那些对自己的“抨击”,也慢慢尝试适应四面八方的争议,她说自己天生乐观,也曾关闭自己,还觉得上天对自己很公平,“怎么样都要去面对。”


3




学业压力逐渐增大,林妙可自认为是“学习能力不算很强的孩子”:“小时候学数学,老师在学校给你讲一遍讲两遍,然后回去家长再给你讲,才可能会看懂应用题,然后看半天,老师说‘你读出声来吧’,真的。”
白天学校上完课,下午又扎进补习班,晚上回十公里之外的家中继续写作业,每天熬到一两点才算结束。林妙可承认,“必须要拼命努力去学,才可能达到别人学一点”。在知乎的提问下,不少中小学校友都对林妙可有“努力、认真、上进”的印象。

知乎网友在林妙可相关问题下写的答案
林父工作繁重,林母成为了忙碌的家庭主妇,女儿是学业压力巨大的普通学生,她要照顾生活、辅导作业,女儿还是公众人物,她要帮忙处理各种事务。朋友介绍独立经纪人来帮助打理一些合作,但夫妻俩从来没动过帮孩子签公司的念头。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舆论环境愈发鱼龙混杂,林母又遇到了新的挑战:林妙可的点滴生活细节都被数次翻出、随意编改,成了别人吸引眼球和收割流量的“黑料”。
一公开亮相,她和女儿一起挑选的衣服就被说“老气”,网上也会流传无中生有的恶意PS照。
2013年,14岁林妙可在微博分享自己抻面条的照片,不少人在评论区留下低级恶俗的留言……
多年以后,有人总结起林妙可的星途,认为是没有让绝对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包括舆论把控、公关技巧、整体包装。
当界外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林母时,她没有回避:“当时就一个想法,团队跟家长打理的初衷不一样,家长以学习为主,团队得赚钱才能生存。”把孩子的人生这么早交给商业公司,她不敢。
林妙可与母亲
有时候,林母也会埋怨自己没本事她39岁才有了孩子,只想悉心照料,让女儿平安长大。没有给孩子做太多长远规划,因为愈发读不懂中的意外和变数——奥运会这样一个百年一遇的舞台,原本是命运对林妙可的眷顾,更是一个严肃而艰巨的任务竭力完成,对这一家人已是一种挑战
好在,林妙可是个乖巧的孩子,即便是青春期,也不曾叛逆。她和妈妈的关系,既是母女,也是朋友,她们相互理解支撑,不曾有隔阂。
她们也选择了活在当下,一切顺其自然。

4




“完了,逃不了了。”
2017年春天,高考艺考考点外,林妙可马上就要准备考试了,记者还跟着一直拍,面对围追堵截,林妙可无处可逃,一直陪伴左右的林母脑海里冒出这样的念头,“要不就别去考了”。
但女儿表现得很镇定,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母女俩并无太多交流,也不想点破彼此的压力。很快,林母那种要放弃的念头消失了,尽力就行,考哪儿算哪儿,绝对不复考,上吧
林妙可在高考艺考考场外
林妙可所在高中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到艺考季,周围的气氛就变得“巨虐”,林母见过有些家长压力大到一夜白头,与熟悉的家长打电话,听到不理想的结果,她常常在电话这头跟着流泪。当着林妙可的面,林母竭力隐藏这种有点“神经质”的情绪,就算骨肉至亲,她也是旁观者,“孩子的压力更大,但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因为这终究是她的命运,不是你的”。
熬过艺考,距离高考只剩100天,林妙可又进了文化课补习班。高考结束算分,她突然想起自己试卷某个地方没有涂,眼泪又掉了下来,如果真没涂,那一整块就算答对了,分数也全扣了。
林妙可不敢查成绩,母亲看到分数后心中大石头落地,林妙可慢慢侧过身去偷瞄,整个人都懵了,林母形容就像“背过去了一般”——女儿太紧张,把400多分看成300多分。
最终,和金字塔尖端的几所学校擦肩后,林妙可被知名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录取,是个很好的结果。
从冬末到夏初,林妙可在热搜榜上沉沉浮浮,艺考、文化高考、外界的关注和评价,别人是高考一次,对于她来说,如同经历三次。
林妙可承认奥运给她带来了不少机遇,但偶尔也会想,如果没有这些光环,就做一个普通女孩,也好。
 

5




因为疫情,林妙可在家里度过了大三下学期,上网课、补电影、看剧本、录歌,过得很充实,但她很怀念学校,还梦见和同学一起上课。
大一,林妙可把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南艺艺术氛围浓厚,她经常去美术馆,追音乐剧,中午在学校里看各种艺术展览,去别的学院蹭蹭课,还给自己规定每周都要看一次电影。
林妙可自认为是天赋不高的孩子,很想要突破。课堂上她很下功夫,天生长相可爱适合青春活泼的花旦,却尝试了严肃成熟的青衣,《雷雨》里30多岁的蘩漪敢爱敢恨,勇于冲破封建桎梏,这个角色她演得非常痛快。
接受采访当天,林妙可穿了一件带学校LOGO的衣服,话里话外离不开大学生活。她非常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也努力想保护好这些成果。
九月重返校园后,大四的她在为毕业大戏忙碌,和普通女孩一样为如何快点减肥发愁。在她的排序里,减肥超越中高考和奥运会,成了压力最大的事。
快离开校园的林妙可正一步步走入社会,也一点点脱离父母的操持。上大学之前,她非常依赖父母,曾经出国半个月拍综艺,每天都要和家人视频。如今,父母一年只来南京两三次。
林妙可开始自己打理微博,穿小西装马丁靴,尝试各种造型,独自一人跑到上海只为追一场演出。
林母今年60岁了,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她开了个微博玩,晒猫晒美食,和丈夫一起每周画一幅画,给女儿点点赞。
林母分享自己的画作

 

6




年初,陈思霓邀请林妙可录制抗疫歌曲,她们曾在2012年一起合唱过《北京祝福你》。歌曲上线后,林妙可才发现,一起合唱的人都是曾经一起演出的小伙伴,参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杨沛宜也在其中。
第一排从左至右:顾喆、杨沛宜、王诗妍;第二排从左至右:颜丙沂、林妙可、杨冰冰
林妙可觉得温暖而感动,这12年里,她们各自开启人生,却又意外的隔空联结。12年前“只闻其声”的杨沛宜,大概是继承了父亲的学习天赋,从北大附小到人大附中再到北京八中,一路名校,如今远赴美国留学。和杨沛宜的学霸之路相比,自认天赋普通的林妙可确实坎坷许多,但她坚定地留在了舞台上。
12年之后的云聚会,林妙可可以放声歌唱,杨沛宜也以很飒的蓝发造型走到了台前,就像是以和声的方式与12年前的故事做和解。这并不是两个女孩儿之间的和解,而是她们和各自命运的和解。
 有人说,9岁的林妙可起点太高,以至于被说“出道即巅峰”,从此一路下坡。或许观众想看到的,是一个配得上那个百年一遇场面的完美孩子,但林妙可不是神,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期待。当这种幻想被戳破时,很多人可能因此恼羞成怒。
没有人会愿意带着一个过期的标签活一辈子,“童星林妙可”也一样。不是她泯然众人,只是我们不愿承认,曾经站在高处被仰望的那个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年少成名,只是她的经历,不是她的错误。林妙可的确被幸运眷顾,却从此一直在暗中偿还。
林母如今能坦然接受这种“物是人非”,“人有新陈代谢,事有更新换代,我觉得这个很正常,现在优秀的孩子真的很多。”她对孩子的期待,早已回归最普通的那类父母,不求富贵与功名,只愿她快乐、安稳、顺遂。
林妙可则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20岁:阳光,努力,充满正能量。她像所有的普通女孩一般,担心自己30岁的样子,想要“光吃不胖”的特异功能,享受海边度假放松。
但无论如何,她说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关于未来,她没有特别精细的打算,或许是音乐剧演员,也或许是演艺圈的相关工作,但唯有把握当下,努力学习,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两年后,北京即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当被问到是否还愿意登台冬奥会时,林妙可笑容灿烂:“如果有机会,当然愿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