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校的宣传片,真是烂skr人了
本文转载自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
盛夏来临,大片云集。要说暑期烂片档里谁能称霸,众望所归的《阿修罗》急忙退让:“论制作,光是特效这一点,我们可比各路‘震撼来袭’高校宣传片们用心多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55i0gla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复旦宣传片《To My Light》曾涉嫌抄袭东京大学宣传片创意。
高校宣传片,一种平均由3个BGM串联的群众性尬演MV,或是由PPT式校园全景图与官腔解说无缝衔接而成的汇报记录,从十八线不知名院校,到宇宙中心五道口大学,无一不对这种宣传形式乐此不疲。
撞片不可怕,谁抄谁尴尬。
如果单说知名度,2015年被爆有抄袭嫌疑的复旦校庆宣传片《To My Light》当属第一。不过并非所有学校都像这座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一样,自带流量属性。
更多的学校宣传片,是自家学生都不看,抄了也没人去理。
那么,国内大学到底拍了些什么宣传片?
说白了,都是套路!
大部分国内高校的招生宣传片都是一个套路、一种流程,不同的大概只有具体的名字和数字。
开头,必然是一段航拍俯冲下来,给校门一个特写,然后沿着校园主路,由远及近,高空俯视,飘过广场,旋转一周,再到别栋建筑……
要不是因为降落的大楼前挂着“图书馆”三个字,还真让人以为这部片子是在介绍新楼盘卖房。
航拍,提升档次之必备。
接着,气势磅礴的BGM瞬间变得柔软而悠长——一部刻着金箔大字的编年史缓缓翻开,闪过数张黑白照片,过往的一路风雨跟着娓娓道来。
若是学校没个百年历史,估计都不好意思设计这环节。
大航拍是基础手法。
然后到了重点部分——秀内核。从宏观的“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卓越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科研成果”,到具体介绍“我校有xxx个院士,xxx个重点学科,xx个硕士点、博士点……”
延时摄影也是标配。
期间,不断切换各个角度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实验室里学生举着试管做实验等画面,整个环节能占全片长度的一半以上,生怕观众没有看过本校的百度百科资料。
有的宣传片,还喜欢请名人做背书。
最后,配合着耀眼闪烁的烫金字幕,校内百余名群演齐声欢呼“欢迎来到XX大学”,言辞恳切,尬人肺腑,至此,完美谢幕。
姹紫嫣红,活泼生动。
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学校尝试过另辟蹊径,希望跳出套路来博取眼球。
今年,陆军工程大学凭借纯爷们和各种军械装备,撑起了一部恢弘制作;南京大学的宣传片开头,也展现出了手工艺匠人的精雕细琢之美,然而美不过30秒,还是回到细数丰功伟绩的老路子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些宣传片的通病都是宏大有余,精细不足,看着总像领导讲话,虚着吊着,摆谱子摆姿势太多,讲实在话的太少。
科幻酷炫的转场在许多高校宣传片中必不可少。
高校宣传片之“老三俗”
第一, 容易跑题。
如果不按套路出牌,一些宣传片就有偏题的风险。比如,2012年北大招生宣传片《答案》被嘲拍摄跑偏,全程无半句对话,变成了风景名胜片。
也有一些宣传片尝试讲故事。比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片子主打感情牌,讲考生备战高考时父母细致入微的关爱,父亲工作辛苦仍然早晚接送孩子上学,母亲在深夜给孩子送上一杯牛奶,平凡的生活场景的确感人,不过结尾猛然一转,主人公因为爱,所以坚定地选择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这这这,太硬核了吧?
有的宣传片,画风电影感十足。图/腾讯视频
第二, 文案清奇。
中国群众面对镜头的不自如众所周知,但是除了宣传片中演员们假笑泛滥、四肢僵硬造成的尬之外,还有文案的尬。
今年对外经贸大学宣传片开头,“我们是比985更专业的211”,“和清北人并称‘京城四少’”,“和世界五百强的精英谈笑风生,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黑底白字,电子摇滚配乐,怎么看都有点像开战文宣。
三峡大学的宣传片念了篇极为华丽矫揉的中学作文,“你,犹如一首沁透心灵的美诗,让手心里的光阴,温暖而活色生香”,文案实在感人,通篇下来不妨碍起一身鸡皮疙瘩。
随风飘扬,古风悠悠。
第三,片长任性。
有的人以为片子时间越长、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越好,搞得一些高校宣传片动辄十几二十分钟起跳,堪称巨制。
比如去年东南大学宣传片有14分钟,2012年清华宣传片将近20分钟,从学校发展、历史名人到特色专业、科研成果,乃至学校环境、宿舍管理、城市底蕴,力求面面俱到,反而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
长的另一原因,是讲故事的功力还不够。原本敲定三分钟的短片,因为对讲故事不自信,往往被拖到五分钟甚至更长。比如,同一个故事,原著版的东京大学用了两分钟,“参考版”的复旦大学能讲到快五分钟。
不过,湖南工业大学的宣传片只有十秒,这确实让观众的压力减小了不少。
微博网友吐槽自家大学的宣传片。
高校为什么拍不好宣传片?
高校早期宣传片类似新闻专题报道,即简单的“画面配解说”。
当时的制作人多是文字工作者出身,脱离画面的文案可以成为一篇单独的文章,解说员生怕观众看不懂,长篇大论,喋喋不休,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念给观众听。
虽然后来宣传片开始由专业摄制组来拍摄,镜头语言和画面效果借鉴影视剧的手法,但内容仍多是雄伟的大门、精良的设备、领导讲话等流于形式的画面,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中国高校的形象宣传基本由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宣传部门如招生办具体执行,不少学校在拍摄宣传片前甚至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更别说交由学生去制作。而且迫于经费,片子的拍摄和剪辑质量,也打了不少折扣。
校园里的高颜值面孔也成为了招生宣传片中的亮点。
这样一来,本应当是学生视角讲述的宣传片,最终变成了领导讲话、教授访谈,甚至是纯粹的第三方视角。即便宣传片有创新,处在体制内的高校也要层层审批、领导把关,官僚思维无孔不入,最后产出的还是画面加解说、成绩加风光的传统宣传片。
而纵观饱受赞誉的宣传片,无一不是以学生体验为主。耶鲁大学整个宣传片就以采访几位在读学生为内容,由个人感受出发,来展示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华招生宣传片《毕业答卷》不再谈论历史、排名、豪华校门,而是关注个体,用七个问题回答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成长,和往日相比平易近人了许多。
2018年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毕业答卷》。
而在我国高考录取模式下,决定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双一流”名单,是已经被取消但依然顽强存在的“985”“211”称号,是一本、二本或三本批次。在这个金字塔模型中,位于顶端的大学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不像美国常春藤大学还要面临文理学院的竞争。
兰州理工大学宣传片。
高考报名人数已经接近千万,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只有挤过独木桥让“大学选你”,不存在“你选大学”的情况。志愿填再多,能不能录上心仪的那所学校也得看运气,哪还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各大高校自然就不需要费尽心思“讨好”学生。再说了,招生办做出来的片子,你以为真的是给学生看的吗?
作者 | 王雯倩
编辑 | 丘库
排版 | 阿梓
*未标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