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买东西就算不消费?别太天真了

赵皖西 新周刊 2021-01-30

消费主义永远在。/《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无论世事变化、沧海桑田,有一件事情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消费主义永远缠绕着我们,捆得我们喘不过气,直到丁红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让我们稍微喘一口气。

收入中产,却几乎每天吃剩饭、翻垃圾箱、几年不购物、一年生产的塑料垃圾装不满一个咖啡罐,你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种人吗?

 

刚从双十一买买买的战场上“厮杀”过来,正在摩拳擦掌备战双十二的我们或许不相信。如果真的有,那这个人一定是疯了。

 

事实上,世界上还真的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不消费主义者。

 

前段时间,故事FM分享了中国的一个“不消费主义者”丁红的故事。

 

丁红,39岁,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存钱,35岁留学新西兰,不租房、不购物,靠着挖野菜、翻垃圾箱,维持自己的“极简生活”。

 

她的经历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太过于不可思议、离经叛道。“不消费主义”这个陌生的词汇,也借由她的经历,弹跳进我们的视线之中。


 丁红在菲律宾旅行时的自拍照。

丁红是个勇士,

但还不算是个“不消费主义者”

 

当今世界,“主义”一词已被滥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凡是政经文史哲,只要稍微有点东西,就能被冠上“主义”一词。

 

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更受中国人情社会与面子文化的浸染,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完全抵挡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同武侠电影里的扫地僧一般。

 

丁红是如何成为一个“不消费主义者”的?

 

从故事FM和她个人微信公众号“卑贱的人类”中,我们可以瞥见她的“不消费主义生存手册”。

 

在国内工作时,她连续6年没有租房,整副身家只有一个背包,工作日把背包塞在办公室桌子底下,吃住都在公司。就这样,她省下了租房这一最大的花销。


红姐在美国大峡谷。

 

吃穿住行上,她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外表上,她素面朝天,几乎从不买新衣服,朋友如果有不要的旧衣服,她就向她们要来穿。靠这种方式,她能穿到很多名牌,有时候“捡”的衣服多了,还能捐一些出去。

 

吃饭问题就更加简单。朋友、同事、领导,身边的一切人,都能成为她的“饭票”。只要他们出去吃饭,丁红都会问问有没有剩饭剩菜,如果有,就给自己打包回来。

 

就这样,即便她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高消费的大都市,每月花销却很难超过500块。

 

到新西兰留学后,她摆脱了人类赞助下的不消费主义生活,转而向大自然寻找馈赠。蘑菇、蒜薹、韭菜、鸡毛菜……这些野菜都能在新西兰的野外采到。

 

有时候,她还会去翻农场的垃圾箱,新西兰的蔬菜价值十分昂贵,农场只卖品相完整的蔬菜,垃圾箱里琳琅满目,每次去,她都能装回满满几大袋子。


丁红的微博,记录着她的觅食痕迹。/@MANTIS红

 

如果我们只看到这里,她的种种不消费行为,很可能会被归类为“抠门”。豆瓣抠门小组里的数十万忠实会员,也会纷纷表示不服。

 

但与后者相比,丁红的不消费行为又有着更加复杂的理念支撑和精神支柱。

 

那就是“不消费主义”。

 

不消费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反对消费主义、最大程度地避免消费的一群人。他们对于身边的现代生活方式持完全的否定和抵制态度。


他们拾荒、分享物资、不购物,坚决宣传和支持环保,是环保主义者的中坚力量,甚至被认为是最极端的环保主义者。


不消费主义者海德玛丽曾说:对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种挑衅;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个答案。

 

在丁红对于自己“不消费主义生活”的叙述中,她的快乐、成就感和灵魂上的自由不断从文字中迸发出来,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抠门一词。

 

但如果细究,其实丁红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消费主义者”。

 

与其说“不消费”,还不如说,她追求的是高性价比、有意义的消费。

 

她钟爱美食和全球旅游。在吃住上省下来的钱,丁红用来吃遍京城好吃的餐厅、听喜欢歌手的演唱会。穿着一双拖鞋,她就能走遍N个国家。

 

丁红的“不消费”,更像是日本三浦展所提出的“第四消费”,即重视共享的消费。

 

她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为我们打造的“消费社会”,但她所传播的“不消费文化”,却可以让很多带货大V警惕,她的洒脱和坚毅,更让常人无法企及。


当我们彻底脱离消费体系,还剩多少价值?/unsplash


从宝马女孩到拼单名媛,

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消费主义

 

“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若干年前,在一档相亲节目上,一位女嘉宾对一位热爱骑自行车的无业男嘉宾说出这句话。

 

“一哭一笑”之间的强烈反差,在点燃网络舆论的同时,仿佛也向世界无情宣告出这届年轻人对于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极端信仰。

 

同时期的火爆电视剧《蜗居》,郭海藻和宋思明的婚外情,仿佛也在印证着这种“宝马论”。


两人的婚外情,最后不得善终。/《蜗居》

 

小四导演紧随其上,2013年,《小时代》上映,电影将上海塑造成一座纸醉金迷、物欲沉沦的魔幻都市。


导演镜头从金钱帝国的塔尖缓缓推向四位带着憧憬、迷茫眼神的女主人公,观众由此想象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小时代》映射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消费憧憬从未离我们而去,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演化成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时代》上映一个月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将她“断舍离”的人生观念带给中国的读者。

 

所谓断舍离,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通过对物品的整理,我们能重新审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整理内心的混沌,走向清明。

 

在断舍离概念的推动下,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也慢慢被很多国人普及效仿。

 

大张伟曾在《生活相对论》这档综艺节目中和一位“极简大师”共同生活,他的家中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只有最简单的柜子和桌椅。他也从不用电子设备,一切生活怎么简单怎么来。


极简主义者的家里,不需要沙发。/《生活相对论》


但在现代人源源不断的欲望面前,这样的极简生活显然没有普适性,结果或许只是助长了很多快时尚品牌的生长。当消费者们穿上优衣库、ZARA的衣服,他们已经拥有了环保和时尚的双重加冕。

 

在《小时代》上映和《断舍离》国内出版的同一年,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国内泡面销量大跌。有专家认为,这是消费升级、走上新台阶的信号。

 

2018年,泡面市场回暖,榨菜和二锅头销量上升,又引发公众对于消费是否降级的讨论。

 

2019年春节期间,一篇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在全网疯传,车厘子自由成为打工人对于物价上涨、工资走低的苦闷调侃。

 

此后,榴莲、奶茶、口红……我们身边一切能够衡量购买力的小物件,都可以与“自由”组合,变为新的经济衡量标尺。


车厘子自由暂时无法实现,那就先实现奶茶自由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承认自己“精致穷”,尽管工资不高、存款贫穷,但还是要维持精致的生活,活得像个真正的中产。

 

年轻人一方面可以为了喜欢的奢侈品剁手,另一方面又能因为抢到某宝九块九包邮欣喜不已。

 

消费成为年轻人在ctrl+C和ctrl+V的机械重复。我们推着西西弗斯的购物车,不断向着消费主义的巅峰攀登,在欲望笼罩的穹顶之下,试图寻找到一丁点有关于自己的痕迹。


消费的当下是快乐,消费过后便是无尽的空虚。


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似乎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有定论的话题。

 

上个月的上海拼单名媛事件,更戳破了我们对于消费主义的最后一丝虚假伪装。


一群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平平的普通人,通过拼单和购买淘宝展示位,在朋友圈伪装成假名媛和假富二代,以此展示自己并不曾拥有的上流生活。


TVB把拼单名媛写进了电视剧。/《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但微博博主@汪有却说:“这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一次成功嘲讽。”资本家造出一大堆概念围猎我们的钱包,“你背了这个包/去了这个酒店/用了这个精华,你就是独立女性/中产阶级/精致青年。我凭什么要服从你的规则,我为什么不可以解构你的规则。”

 

想法十分美好,可惜没有进一步形成个什么“主义”。

 

当年那个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如今再面对一台宝马的选择,或许已经不屑一顾,毕竟这年头,宝马也不算什么贵重东西了。

 

那些推崇快时尚、精致穷的都市上班族,或许早已偷偷潜入豆瓣抠门小组,默默学习省钱宝典。


“抠门”人丁兴旺。/豆瓣

 

拼单名媛和淘宝展示位男孩有没有在茫茫人海中看对眼,互相撕开对方的假面,陷入柏拉图式的爱情海中无法自拔,也未可知。

 

但无论世事变化、沧海桑田,有一件事情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消费主义永远缠绕着我们,捆得我们喘不过气,直到丁红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让我们稍微喘一口气。

 

消费定义一切,

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消费主义害得我们有多惨?不到倾家荡产、露宿街头的那一天,我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安妮·海瑟薇从一个时尚小白,一步步成为自如游走于时尚圈的名媛,但交际圈的变动也让她失去了男友和朋友的爱。


消费行为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穿普拉达的女王》

 

《三十而已》中,柜姐王漫妮为了参加游轮上的船长晚宴,宁愿刷一万八的信用卡去升舱,只为了有一个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


全职太太顾佳为了孩子入学和丈夫的生意,千方百计买到一个几十万的限量款爱马仕铂金包,只为能在富太太圈里抬得起头。


它不仅是包,更是富太圈敲门砖,是武器。/《三十而已》

 

宫部美雪的小说《火车》中,女主人公彰子因为信用卡负债累累,四处逃亡,最终犯下杀人罪孽,人生如火车一般驶入黑洞。

 

消费主义就像一条毒蛇,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缠上你,并且让我们自以为获得快乐和自由。

 

在消费主义的话术中,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男人的鞋柜里永远缺一双鞋;千金难买心头爱,万金难买我喜欢;为了喜欢的包包和衣服,刷爆信用卡又如何。

 

我们时刻处在让·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之中。

 

在消费社会中,没有所谓的自由平等,我们全都处于消费的奴役之下。“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你和其他人一样都消费了,你们就看似平等了。

 

更可悲的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最爱女人购物狂》等以往的影视剧中,我们尚且能看到社会对于消费主义的警惕和反思。可如今,年轻人已经完全沉溺在消费主义的染缸里,不再寻求任何突破和反抗。


线下不买,线上也可以买。/《最爱女人购物狂》

 

豆瓣抠门小组里的那几十万组员,每天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抠门,但他们对于消费主义的反抗,更像是一个春天小姐对高富帅的欲拒还迎。

 

丁红的不消费主义行为方式,在中国践行也有很大的准入门槛。

 

你需要有一大堆有钱、有闲的朋友,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旧衣服、剩饭打包给你。你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抵御外界对你持续不断的消费邀约。

 

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但你生存的城市或许还没准备好。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国内菜市场不断被拆迁,你可能根本找不到一家附近的菜市场让你去捡烂菜叶子。租房平台不断暴雷,你想要当沙发客,或许也没地方去。

 

消费定义着一切,也在被外界的一切定义着。这才是这个残酷世界的真相。我们人类的一生,注定要和消费主义不断纠缠。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是缓解现代人焦虑和不安全感的终极药方。

 

但在各种满减、优惠券的夹击下,要想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又谈何容易呢?


[1]不消费主义者生存手册:吃剩饭、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购物故事FM

[2]寡人的采访文字完整版》丁红

[3]MANTIS大卸八块【3】Freegans的生活理念》丁红

[4]《从“车厘子自由”到“买买买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南州观察家

[5]“女人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丨这种消费观把我们害得有多惨?》心理公开课

[6]《“拼单名媛”如一道芒刺,戳穿了消费主义的虚伪》新京报书评周刊

[7]《消费降没降,我自己最有发言权》乌头白

[8]《报复性消费会锤爆你的蛋》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9]《看了李佳琦的催命直播,我觉得反消费主义就是个笑话》跳海大院

[10]https://weibo.com/6324424056/Ju7AAtjse?type=comment#_rnd1606645105855


✎作者 | 赵皖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微信更改推送规则
点击【在看】【星标】

在每一篇推送里,与新周刊及时相遇


推 荐 阅 读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我们卧底了一个网络写手群

千字3元不如要饭


人人喊打的阴婚

其实就在你熟悉的爱情故事里


无家可依的孤寡者,被意定监护搭救了


告别马拉多纳,在这该死的20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