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国人吃不起牛肉,你高兴个啥?

良豪 新周刊 2021-11-04

供应链危机作用下,吃肉也成了韩国人的奢望。/视觉中国

“菜比肉贵”,成了目前社会热议的话题。大型的连锁超市里,一边是跌破10元的猪肉价格,一边是均价在8元以上的各类蔬菜。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以来,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的19种蔬菜平均价格已上涨 27%。据了解,本次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与最近的寒冷天气和汛情导致供应短缺有关。有业内人士预计,待11月南方冬季蔬菜大量上市后,蔬菜价格将回落到正常水平。


民以食为天。凡是与吃有关的社会话题,不论国界,都会引起全球人民的关注。比如最近邻国韩国一公斤牛肉1090元的民生事件,便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成了互联网关注的焦点。


食品价格变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今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之外,还有油价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飞涨。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并非只有韩国人——在全球物流供应链危机的影响下,各国肉菜价格出现了疯涨、短缺的情况。


在这之前,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不太关心食物从哪里来、运送了多少食物或如何收集食物。但当类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时候,全世界已经得到了一个痛苦的教训——相隔万里的经济体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以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延误和短缺都会波及到几乎所有地方。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一公斤牛肉的价格,竟会以登上热搜的方式引发整个互联网关注。


10月19日,韩国《国民日报》援引该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公布的数据称,韩国本土牛肉(韩牛)里脊肉每100克的价格从14679韩元,上涨到17274韩元,上涨18%。韩国本土五花肉每100克的零售价,也升至2700韩元左右,较去年上涨近30%。


而在首尔的超市,据央视《今日亚洲》节目报道,一公斤韩牛里脊肉售价大概需要20万韩元。按照现时人民币兑韩元的汇率,要想从超市里买走一公斤韩牛里脊肉,至少需要花费1090元人民币。


物以稀为贵的韩牛,在韩国价格是进口牛肉的数倍,是无数韩国社畜工作一年之后能吃上的最好的幸福餐。如果以现时韩国最低时薪标准8590韩元(约合人民币46.84元)来计算,韩国打工仔们想每周买上一块一斤装的韩牛里脊肉带回家做成烤肉,得至少花掉其中一天的工资。


价格疯涨的并不只是本土自产的五花肉和牛肉。在超市里,牛奶开始悄悄加价,50元人民币一盒的鸡蛋比比皆是,甚至13年没涨过价的方便面,今年8月以来也涨了超过10%。


“除了工资,所有东西都在暴涨。”有韩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


有韩媒用“蛋白质膨胀”(蛋白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近期韩国肉蛋奶的价格暴涨。/视觉中国


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并非只有韩国人。印度的批发市场里,原本每公斤卖25—30卢比(约合人民币2.1—2.6元)的西红柿,因为连番降水和受燃料价格波动影响,批发价已经翻了一番;而以玉米制作的玉米饼为主食的墨西哥人,最近也因玉米涨价30%而愁眉苦脸。


食品价格变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产品整体供不应求、今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之外,还有油价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飞涨。


但最近,日本肯德基无薯条可卖、美国炸鸡翅短缺、多国的奶制品价格水涨船高……这些原本几乎不可能成为热搜话题的内容,在全球物流供应链危机影响下,统统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


“一个什么都缺货的世界”


贵,但有货,那还可以忍一忍、咬一咬牙关,买少一点。


起码走进超市里,还能见到货架上“有东西”,也能让来购物的顾客产生心理安慰。


蔬果区里,成堆的胡萝卜已经到货,在一排空货架中鹤立鸡群;另一边的芦笋也“不甘示弱”,一捆捆绑好的包装芦笋,让饱受货物短缺的英国人很是欣喜。


只不过,当走近这些满满当当的货架前,原本欣喜若狂的表情很快“被泼了冷水”,最后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新段子:“嗯,芦笋的照片真美味。”


这些芦笋照片,还真能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Twitter@shitlondon


尽管后来这些超市出面解释称,这种以假乱真的“行为艺术”已经使用了好几个月,但面对肉眼可见的商品短缺困境,显然和最近英国的货运人员短缺和物流运输困难脱不了干系。


而另一边,因为无骨鸡肉供应不足,美国肯德基今年9月开始不得不暂时取消该产品的广告宣传;而以“炸鸡翅”闻名全美的快餐店Wingstop,因鸡翅大量缺货,只得开发新的鸡腿产品加以替代。


与炸鸡搭配的可乐,最近也因为原材料供应不上而面临加价。百事可乐最近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11.6%和5.06%,高于市场预期,但由于分销和营销支出增加,成本上涨超过了10%。涨价的原因,是生产可乐时用到的易拉罐和塑胶瓶“跟不上供应了”。


因为饮料瓶、易拉罐等原材料迅速出现短缺,用三块钱就能买到的快乐也要成为回忆了。/图虫创意


食品之外的货品供应,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运送无铅汽油和柴油的运油车司机短缺,英国近1/3的油站不得不关停;民众在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场面,成了当时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个什么都缺货的世界。”《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样写道。


但世界之所以变得“缺货”,并不是因为物品生产不出来,而是因为物品迟迟进不来。


劳动力,太缺了


百事可乐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还指出,除原材料短缺外,劳动力短缺、航空或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港口受疫情影响关闭或边境限制,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不利影响。


财报列出的四点因素里,劳动力短缺,是影响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无论是原材料生产、加工,还是通过海陆空进行运输,甚至材料到埠之后的货品分发,都需要靠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来维持运作。


而在当下,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码头上没有装卸工,公路上没有卡车司机,仓库里没有仓储工人。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缺,最缺的是工人”。


码头上没有装卸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被集装箱填满了的码头、仓库里一路堆到了天花板的货物,以及港口外绵延上百里的、等待泊位的、浩浩荡荡的集装箱船队,以及船队上超过20万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


集装箱、集装箱,全都是集装箱。/视觉中国


集装箱围城如临大敌。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最大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开始“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甚至还考虑部署国民警卫队员去填补关键岗位,以缓解集装箱带来的供应链压力。


但只缓解集装箱压力显然远远不够。根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的统计数据,按照重量来计算,全美约有72.5%的货物通过卡车运输;而目前,美国卡车司机的缺口就从2015年的4.8万名翻了一倍,增长到超过8万名。在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国,目前也存在10万名卡车司机缺口。


没有足够的货车司机,就算把港口的集装箱都清掉了,也无济于事。由于缺人,牛奶无法及时被装奶车取走,英国的不少奶农不得不将放在牧场的牛奶倒掉。


而因为这个缺口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在当下想要接上中间断掉的供应链,有商家甚至开出了比企业高管还要高的年薪来招聘卡车司机。


为了赶快把货物运出去,有超市开出了5.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9.26万)的年薪来招募卡车司机。


但即便如此,因为英国脱欧、美国提升关税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能够弥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靠优厚的薪资显然是杯水车薪。


在缺口时时弥补不上的尴尬场面之下,反馈到终端,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需要承受又贵又少的商品的消费者,也就有了前面“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的场景。


而这种“什么都缺”的情况,也反过来严重影响食品供应链,食品和饮料制造商也不得不为此买单。外媒报道称,随着西方国家传统假期的临近,从人造圣诞树、体育用品,到感恩节餐桌上必备的火鸡,各种商品都将出现短缺和价格上涨。更有零售商警告称,包括厕纸在内的基本生活用品可能会再次出现供应短缺。


玩具供应和其他消费品的短缺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今年英美小朋友的圣诞节并不好过。/视觉中国


海运物流体系“在变得更加脆弱”


英国《周刊》网站认为,在疫情暴发之前,全球供应链便已经受英国脱欧和贸易战所影响。而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是将本已脆弱的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航运是解释全球经济出了什么问题的核心所在——毕竟,全世界有超过八成的贸易活动都是通过海上进行。


最开始,因为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多个世界级的货运港口出现疫情感染,不少码头工人需要隔离,而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为了严防境外输入,对所有入港的船舶及船员进行严格的强制检疫。双重叠加之下,大量货船要么被迫滞留在港口,要么漂流在海面长达数月,没法正常通行。


货轮到了,但还只能飘在海上,岸上的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疫情大流行之下,居家生活成为了主流。被困在家里的人们无法将可支配收入用于外出,因而将赚来的钱转而购买各种各样耐用的消费品。诸如更高清的大屏电视、应对网课和居家办公所需的平板设备,以及能够解放双手的洗碗机,成了不少人居家消费的首选。


有平台统计,去年疫情期间,假发、家居、玩具、电子消费等用品的全球销量涨幅均超过了40%,而国产智能电视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00倍,在俄罗斯更是录得同比暴涨220倍的纪录。


但随着疫情开始逐渐缓和,世界各地对各类商品的需求不降反增。突然间猛增如此多的订单,一时间让航运业无所适从。在当时,许多人曾认为,几个月后工厂生产会赶上需求,货船也会把积压下来的货物运完——但事实上,这种场面不仅没有发生,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今年3月底运载1.8万个集装箱的巨型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上搁浅的事件印象深刻。搁浅的几天里,造成的代价不仅是一天烧掉多少亿美元那么简单,还有堵在南北两端的400余艘大大小小的船只,以及装在上面的运往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货物。


一舰“锁喉”,全世界都打了个寒颤。/Reuters


尽管最后成功脱险,但“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上卡了几天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慢慢波及各个领域。最要命的当属装载货物的集装箱。这些被迫滞留在欧洲和美洲的集装箱,无法返回到亚洲主要生产市场装货,从而导致供应一直处在紧张的地位,价格也比数年前翻了两三倍。


加上美国港口现在还有20万个集装箱还在缓慢卸货清理,最终受到影响的,就是不得不承担翻倍的收货时间和附加费的大大小小的买家。


美国的一家厨房用品店里,店主科尔丝藤·杰斯达尔(Kirsten Gjesdal)最近刚收到一个她八个月前就下了订单的锅盖。每当有顾客问她什么时候有更多的餐具垫的时候,她只能无奈地摇头,然后默默地给送来的商品支付高昂的附加费。


供应链危机,啥时候才到头


美国所造成的物流体系陷入混乱,也让全球不得不跟着一起买单。


有韩媒认为,韩国肉价普遍上涨是全球供应链危机造成的。由于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国——美国的物流体系陷入混乱,导致海上运费也跟着一起飞涨。


韩国的普通家庭,日常以食用进口肉为主。但因为运费实在是高得离谱,从外国进口肉类数量大减,市场上的进口肉价也随之飙升。


而韩国的烤肉店,已经承担不起如此高昂的肉价。随之而来的是,餐饮店在涨价,不涨价的店也在悄悄减少肉的分量。


根据韩国企划财政部等主要经济部门的数据,韩国10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率预计将超3%。按照国际惯例,CPI超过3%就可定义为通货膨胀。而韩国自2012年2月开始的10年间,还未出现过单月物价上涨超过3%的情况。


2020年7月23日,韩国首尔,行人走过购物区。/视觉中国


放眼全球,不少国家都处在通货膨胀带来的水深火热之中。德国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也升至4.1%,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水平;据英媒报道,英格兰银行预测,到今年年底,通货膨胀率将超过4%。而此前疯狂印钞票的美国,在过去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2%,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5.9%。报告形容全球经济“举步维艰,复苏进程受阻”,处于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的国家暴发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时间比预期持续的更长,并在众多国家推升了通胀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IMF警告称,如果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得到解决,通货膨胀将在明年中期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若供应链危机持续时间和影响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或将加剧,可能导致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从而抑制经济复苏。


互联网上,预测供应链危机什么时候解除的讨论,众说纷纭。《财富》杂志援引某全球大型物流集团的CEO称,全球供应链危机可能会持续到明年春节年之后,而“在开始缓解之前,还将进一步恶化”。


更多的分析师则认为,这种预测“还是显得太过于乐观”。“我们有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所有的人类本能反应,让问题变得更糟,”哈佛商学院国际贸易专家史兆威(Willy C. Shih)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至少到明年年底前,供应链危机都不会完全消除。


什么时候解除供应链危机,还没有准确的答案。/视觉中国


但可以肯定的是,要保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需要各国、各文明圈以开放的心态相互理解和容纳,而不是用嫁祸于人的方式将其演变成一个更为棘手的世界性危机。


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所说的那样,全世界已经得到了一个痛苦的教训:“相隔万里的经济体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以至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延误和短缺都会波及到几乎所有地方。”


每次压垮骆驼的稻草不尽相同。这是现代社会的脆弱,也是人类社会要正视、警醒的教训。


[1] 全球供应链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0-26

[2] 全球供应链噩梦,中国能否独善? 观察者网. 2021-10-26
[3] 高德胜:透视供应链危机,压倒美国经济的“又一根稻草”是什么?观察者网. 2021-10-26
[4] 都是供应链惹的祸:奶粉持续涨价仍遭抢购,英国奶农却面临“毁灭性”打击. 时代周报. 2021-10-14
[5] 这辈子永远三块钱的可乐,要涨价了?中国新闻网. 2021-10-10
[6] 英国卡车司机薪酬大涨超过高管,年入5万英镑,为何仍有10万人缺口?第一财经. 2021-9-11
[7] 苏伊士运河通了,除了小挖掘机谁都高兴不起来. 新周刊. 2021-4-3
[8] The supply-chain crisis: what’s going on? THE WEEK. 2021-10-12
[9] How the supply chain crisis is affecting six big economies. the Guardian. 2021-10-2
[10] Why your food prices keep going up.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9-15
[11] The World Is Still Short of Everything. Get Used to It. New York Times. 2021-8-30
✎作者 | 良豪
✎校对 | 吴玉燕
封面图自视觉中国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点击海报参与硬核读书会“秋冬阅读计划” 

给我们分享一本
你第一次读很讨厌,后来很喜欢的书
即有机会获得千元阅读平板 
↓↓↓


推 荐 视 频
关注新周刊视频号,关注有态度的生活

必 读 好 文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