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念慈:从模仿到摆脱,家具应以建筑为师。| 退藏

2017-03-05 蒋念慈 退藏

蒋念慈,香港著名古董商


《琢古凝晖:中国古建筑榫卯构件精品展》前,因运输问题,蒋念慈先生准备的一批精品古建筑构件,遗憾未能送至石家庄。


在经营主项古家具之外,蒋先生对古建筑上的大木作和小木作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找寻它们与古家具之间的关联。展览期间的讲座上,他逐一讲解了这批古建筑构件,毫无拖泥带水的干货分享,成为展览一个极佳的补充,同时也亮出了他鲜明的观点。


以下为此次讲座实录。




小木作




这次,我准备了南北两种风格的建筑构件。


▼ 这是山西一座木塔的构件,清理前后的状态:



▼ 局部的凤与兽首:



▼ 内部结构:



▼ 其年份我认为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颜色极为灿烂:



▼ 这一对应该是用在商业店铺中前厅两侧过道的门楣,漆底上面贴真金箔,暂未知是哪个地区的风格。


楠木门楣,正反两面

高47cm  厚5cm  宽87cm


▼ 可谓精工细作:



装饰简单还是繁复,只是风格有别,而无法作为断代的依据。


▼ 这是来自江西上饶地区的单面窗芯花板,有别于江南东部地区的直条几何图形,其往往由三种至八、九种花卉图案组成规则的图案,配合令人目眩的榫卯与简单的直条几何组合,并配以小量花饰。这种窗芯花显然难度更大,几乎未发现有胶或钉拼接部分,年份往往在清中期以前。


杉木窗芯花板

宽37cm  高69cm



▼ 这是广州的一种窗户,以广州内城地区大宅朝阳面多见,珠三角富户间中亦有,有以红蓝套色玻璃组成者,当地人称之为“满洲窗”,光绪后少见采用,非常适合当地晴雨不定、人们喜好阳光的生活习性。


杉木花玻璃窗

宽62cm  高69cm


▼ 这类窗花榫卯结构讲究松紧得宜,过紧易碎,过松不耐用,制作师傅要求有多年心得。以我所见,好的能挡百年风雨阳光而不损。



▼ 过于繁复则适得其反,成了炫技与炫富。这对花板令人眼花缭乱,装饰过于密集,已经失去了空气流通的功能。


▼ 这是来自福建闽南地区的一对花板,一进大厅大门便可看到。


山杉骨大门花板

长71cm  厚4.5cm  高105cm


福建多山,其中山杉别于一般杉木,体轻, “山杉骨”是当地居民意指只取用山杉中心部分。图案隐见一瓶置中,而空气可出可入,寓意出入平安。



▼ 这是来自安徽南部的窗栏,用途就如现在的栏杆,一般用在朝向花园的书房中,主人家把雅趣和实用结合起来,细想这绝非小康建筑的必需品,故目前所见大多数来自安徽,可以说是当地建筑的特色。


檵木(积木)冰裂纹窗栏

宽23cm  高70cm



▼ 这是柱子上的装饰性构件,来自福建,靠近南部的潮汕地区。



▼ 清理前的状态:



▼ 这是南方的一种脚门,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地区,高度在1.5米左右,可以阻挡小动物进出,但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故受当地人喜用。



下面这两件,虽非我所有,却是很牛的东西。


▼ 这是一个单扇的门,长4.26米,宽1.3米,面心独板,心板长3.8米,宽92米,是我见过尺寸最大的一个。



▼ 这是用格木(铁梨木)做的一排窗户,有两米之高,极工整,也非常完整。中国传统纹饰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寓意还需进一步研究。



▼ 鲁班尺是传统木作必备的工具,尺寸都有讲究,建筑上尤其采用,图中所示,此窗应用在寿衣店之类门口,故用尺寸“退口”。





大木作




以上除了第一件之外,其余的都属小木作,现在谈一谈大木作的建筑构件。


广东珠三角地区极致的古老大屋,为了追求维系千百年的大宅,梁、柱、檐、椽,全部采用抗潮耐腐、木性刚硬的格木。


这类大宅造价非常昂贵,所以主人家往往会在构件上施以雕刻,一来追求风水吉祥,同时亦更显矜贵。近乎立体的建筑雕刻,往往讲究无缝无补,同时要顾全建筑的力学需要和大木作的榫卯设计。


▼ 这四个格木做的脊瓜柱,每个的榫都不一致,纹饰图案却一样,这意味着它们被使用在不同的位置。


格木(铁力木)   脊瓜柱

66L X 37W X 9H cm



▼ 其榫卯结构比家具更为复杂。实际上,但凡家具上有的榫卯结构,建筑上几乎都有,只多不少。21世纪,通过我们的努力,家具上的榫卯结构也许会得到再发展。要知道,榫卯结构停滞不前已经有两百年了。



▼ 再举一个负面的例子。这是一对金瓜的正反面:



▼ 不施刮磨的雕刻,刀法纯熟:



▼ 从底部看,却能看到十分明显的接补,构成了建筑的安全隐患:



▼ 虽然如此,它开出来的榫却能够像家具一样工整:



▼ 其上有款。大部分建筑构件上的款都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只有用格木这样的硬木所筑的建筑,才会用刀在上面刻字。





建筑与家具




我个人以经营古家具为主,关于古建筑有三本书可以与大家分享:一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李诫的《营造法式》,全书34卷,357篇,3555条;二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共计七十四卷,合2768页;三是民国1930-1945年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共计7卷23期22册,约5600页。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当中没有一个能在土木工程成就方面超越中国(参考英国剑桥李约瑟著《中国科学与文明》卷十),我国木工艺在土木工程方面以计算精细、设计巧妙、榫卯丰富著称。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家具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代按木工工艺的不同,把建造房屋大木构架的叫做“大木作”,把建筑装修和木制家具叫做“小木作”,因此木匠们亦有大小木匠之分,小木匠往往要向大木匠学习、借鉴,并配合建筑的具体形式做装修布置,因而我们能从家具的比例构造上看到木构建筑的影子。


建筑既要考虑远观的视觉效果,又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稳定性则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力学计算实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计算”二字,它是有公式的。


建筑的选料、方案考虑与制作,和家具不一样,很多家具还在追求使用同一种木头,建筑却会使用多种材料。为什么没有全部使用紫檀的建筑物,至多只是全部使用格木或楠木?这是南北气候决定的,对稳定性极为苛求。


说及木构建筑的材料,最常见的是红松与杉木,包括故宫也是如此。很多人说故宫都是用金丝楠木所筑,但这是以偏概全,且大部分的金丝楠木,我认为都应该把“金丝”二字去掉。


楠木柱子


▼ 除了格木和“金丝楠木”,还有一种应用在古建筑上的很强大的材料,叫柚木(英文:Teak)。传说有一种金柚木,泰国的王宫便由此木所建,但只是听说,我并没有见过。



▼ 英国18世纪末的一座古堡的顶,用的便是柚木,上面覆盖的“瓦”是用铜皮所做,这也是它为何如此耐用的原因之一。



▼ 学者设想了一座四合院,试图令所有类型的家具都囊括其中,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想象,它并不吻合中国传统生活习惯,如将洗脸盆放置在屋子的最后,中堂添置了如此多的灯。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应是先有大木作的规划,进而才展开细部的考虑,家具是服从、配合大木作的。



(图片提供:蒋念慈)







你可能还会喜欢:

琢古凝晖:去古建榫卯构件中找寻中国建筑之美。| 退藏

建筑与家具:一部家具史就是一部建筑史?| 退藏

马可乐:古艺撷英,旧物新解。| 退藏

从一张明代书桌开始,欣赏漆木家具的“草蛇灰线” | 退藏

这件榻很怪?No,它只是穿越了。| 退藏




编辑丨谢谷

主编丨程香

出品丨退藏







长按右侧二维码
腹有诗书气自华



投稿 | 合作 | 分享
微信:shuangyu_love

电话:18310765815

邮箱:191805765@qq.com





▼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东方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