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一鸣:今日头条如何做到日活两千万用户?

11月19日,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在“新媒体新生态”分论坛上,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做了主题发言。以下是其发言要点。


今日头条日活两千万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内,今日头条已经积累了1.8亿的安装用户,每天的日活跃用户接近两千万。随着我们模型的不断地迭代,我们发现在今年过去6个月内,当这个模型数据规模跟幅度进一步提高之后,每天每个用户的活跃时间都在增长,过去6个月已经增长了60%,到每天接近40分钟。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荐引擎

基于推荐引擎,大家传统都会想到基于内容的相关性做推荐,比如你喜欢娱乐,你喜欢歌星,你喜欢李宇春,这是一个内容的相关性。

实际上除了内容之外有场景,比如你现在是在旅游,比如在参加乌镇的会议,是在常驻地还是旅行过程中,场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推荐。

社交是一种典型的协同推荐,它利用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或者网络上的社会关系对你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方式。

除了社交,还有其他的协同方式。地理位置的协同,信息爱好接近的协同,包括职业接近的协同,包括场景接近的协同。所以协同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探索方式。

今日头条不是狭义上的新闻

我们认为我们不是狭义的新闻,是广义上的信息。过去像报纸、广播、电台要不有版面的限制,要不有时长的限制,由于版面渠道带宽的限制,更多传递的是重大的社会事件,我们更强调的是信息。我们认为对一个考研究生的人来说,招生信息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对于一个市民来说,公共信息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对于一个病人来说疾病的进展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互联网移动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会大大拓展,不论是主题,还是题材上都会做很大的拓展,这个跟内容的生产变化也会有很大的关系。

帮助优质内容找到读者

我们不仅帮助用户找到优质内容,也在帮助优质内容找到读者,以前非常强势的内容是很难触达用户的,比如说你是学科学历史或者文化的,很难在邮局、机场渠道发行,因为这个发行成本很高,因为用户分布也很稀疏,有了推荐引擎之后,我们有机会把用户的常规信息找出来,并且有机会在各种场景下给他推荐。

媒体要迎合介质的变化

最近两年有各种变化,无论社交也好、算法也好,最大的变化是介质的变化,介质的变化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改变。

最早的介质是公告,或者是像不论是黑板报或者是墙报,再后来电磁波、报纸、印刷术的发展,后来是电视台。现在我们信息的传播形态,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了,也不仅仅是图片,也不仅仅是视频。

另外对创作者也是,在手机上拍摄和书写内容也是更加方便了,所以这个介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介质带来的从创造到分发再到分享,到变现的各种变化,这个时代的媒体要符合这种变化。

内容生产方式会带来哪些变化?

现在参与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了,从传统的UGC到PGC,在我们平台上,第三方非媒体创作的机构在快速增长,已经占到一半流量的展示比例。

未来80%的内容很可能由人、由机构来创作出来,是一种认知的表现。剩下的内容才是由专业的机构来产生。

以下为张一鸣演讲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在乌镇这个峰会上跟大家分享,作为一个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媒体,在移动时代媒体变革中的一些实践。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其实在之前马利董事长和朱总都已经提过了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确实是一款数据驱动为核心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和传统的客户端做法很不一样,它是第一款完全基于技术做内容推荐的。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数据,我们在过去两年的时间内,已经积累了1.8亿的安装用户,每天的日活跃用户接近两千万,随着我们模型的不断地迭代,我们发现在今年过去6个月内,当这个模型数据规模跟幅度进一步提高之后,每天每个用户的跃度时间都在增长,过去6个月已经增长了60%,到每天接近40分钟。所以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推荐引擎上有些不一样的事件,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基于推荐引擎大家传统都会想到基于一个内容的相关性去做推荐,比如说你喜欢娱乐,娱乐你喜欢歌星,歌星你喜欢李宇春,这是一个内容的相关性。

实际上除了内容之外有场景,比如说你现在是在旅游,比如说是在参加乌镇的会议,是在常驻地还是旅行过程中,场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推荐。

刚刚朱总提到了一个社交,社交是一种典型的协同推荐,它利用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或者网络上的社会关系对你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方式,除了社交还有其他的协同方式,地理位置的协同,信息爱好接近的协同,包括职业接近的协同,包括场景接近的协同。

所以协同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探索方式,我们经常说个性化、个性化,会不会越来越是我收载的信息,泛化才是一个共性,社交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共性,当然还有其他的共性。

从今年开始我们也加重了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推送,维持社会共识。因为我们发现用户除了满足他的兴趣之外,还要对公共话题保持熟悉的程度,否则在各种场合下没有办法跟朋友交流。

我们有三个事情跟大家推荐,第一个,我们认为我们不是狭义的新闻,是广义上的信息。过去像报纸、广播、电台要不有版面的限制,要不有时长的限制,由于版面渠道带宽的限制,更多传递的是重大的社会什锦,我们更强调的是信息。

我们认为对一个考研究生的人来说,招生信息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对于一个市民来说公管信息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对于一个病人来说疾病的进展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互联网移动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会大大拓展,不论是主题还是题材上都会做很大的拓展,这个跟内容的生产变化也会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我们其实有一个愿景,简单表述来说,我们希望消灭“早知道就好了”这句话,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经常有人会说早知道某某事就好了,这个就是信息鸿沟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我们认为更有效地分发能够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社会成本。

第三个,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前在纸媒时代内容刊载在纸说就已经出去了,没有更多的交互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介质的特点是双向的,用户的行为可以随时返回到服务端,返回到内容发布者,并且内容发布者有机会不经过第三方,直接跟用户发生联系,所以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会联系人跟信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很多企业开设头条号,在发布它的专业内容的同时,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所以我们不仅帮助用户在找到优质内容,也在帮助优质内容找到读者,以前非常强势的内容是很难触达用户的,比如说你是学科学历史或者文化的,很难在邮局、机场渠道发行,因为这个发行成本很高,因为用户分布也很稀疏,有了推荐引擎之后,我们有机会把用户的常规信息找出来,并且有机会在各种场景下给他推荐。我们现在发现在头条上已经产生了一些特别常委的信息爱好。

最近两年有各种变化,无论社交也好、算法也好,最大的变化是介质的变化,介质的变化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同时改变,最早的介质是公告,或者是像不论是黑板报或者是墙报,再后来电磁波、报纸、印刷术的发展,后来是电视台。现在我们信息的传播形态,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了,也不仅仅是图片,也不仅仅是视频。

我们以前说文字、图片,图文、视频,现在更多的投票、游戏都是内容的形态。我们在微信朋友圈也经常能看到各种招募方式很丰富的内容形态,其次,我们发现它确实是双向的,用户产生的动作行为,不论是评论也好,不论是游戏的测试结果,也是对内容的再一次贡献。

另外对创作者也是,在手机上拍摄和书写内容也是更加方便了,所以这个介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介质带来的从创造到分发再到分享,到变现的各种变化,这个时代的媒体要符合这种变化。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内容生产方式会带来哪些变化,现在参与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了,从传统的UGC到PGC,在我们平台上我们发现在第三方非媒体创作的机构在快速增长,已经占到我们一半流量的展示比例了。未来80%的内容很可能由人、由机构来创作出来,是一种认知的表现。剩下的内容才是由专业的机构来产生,像国家机构,工商工具、北京市公安局发布的,也有金融机构像格善理财,还有公司的企业媒体,像小米公司每次在头条上发布很多内容,他们新产品的信息也很受欢迎。

在这个基础上机器解放了人,人会更加参与创作,参与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上,就像刚刚舒立说的一样,我相信有未来有更多创造性的工作等着人去实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