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疫苗已产生抗体!颠覆性发现:华南海鲜市场竟并非新冠病毒发源地?
浙江第一批疫苗已产生抗体!
2月22日下午,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七场)举行。
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孙黎明,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宋志恒,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兆都,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消毒专家陆烨,舟山市定海区副区长刘世君出席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表示:
浙江全省除没有病例的11个县市区之外,连续5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的县市区有75个,连续4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的县市区有76,连续三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的县市区有76个。
关于重症患者:
浙江省现有危重症患者17例,平均年龄是72.65岁,80岁以上有8人,其中90岁以上有3人,大部分危重症患者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有的患者有慢性呼吸衰竭新功能。
目前,快速检测产品,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道。
浙江研发的第1批疫苗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在疫苗研发方面,浙江省多个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技术研发路线,并持续推进病毒分离、推进动物实验等关键环节。
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其中——
1、重组蛋白疫苗研究方面,经过第一批预实验小鼠测试,已产生抗体;
2、mRNA疫苗研发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3、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开始进行重组病毒的扩增培养,将于近期开展动物实验;
4、灭活疫苗研发,已筛选到第四代疫苗毒株。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疫苗研发的周期比较长,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经过科学严谨,安全的研究过程,另外,浙江省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西湖大学、浙江省生物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决了新冠病毒受体。
昨天凌晨,西湖大学再次发布科研成果,对发现和优化病毒进入细胞的抑制剂,有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打败病毒,战胜疫情的信心。
颠覆性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新冠病毒发源地
据中新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官方网站消息,该园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收集了全球共享到 GISAID EpiFluTM 数据库中覆盖四大洲 12 个国家的 93 个新冠病毒样本基因组数据 ( 截至 2 月 12 日 ) ,通过全基因组数据解析发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其它地方传入。
研究人员称,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样品单倍型都是H1及其衍生单倍型H2,H8-H12,而一份武汉样品单倍型H3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可见,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是从其它地方传入,再在市场发生快速传播并蔓延。另根据病患发病时间记录和种群扩张时间推断,也印证了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病毒发源地的推论。
此外,研究人员对H13和H38的病毒样品溯源发现,分别来自深圳的病患(广东首例)和美国华盛顿州的病患(美国首例)。他们的旅行记录表明都是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1月初在武汉被感染。现有武汉样本中没有检测到H13和H38单倍型。
研究还显示,新冠病毒在 2 月 12 日前发生过 2 次明显种群扩张:一次是2019年12月8 日,该结果暗示病毒可能在12月初,甚至11月下旬已开始人际传播,随后在华南海鲜市场加快;另一次种群扩张发生在1月6日。
值得一提的是,为细分来源,研究人员将58种单倍型分成五组,包括3个古老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1,H3和H13)和2个新的超级传播者单倍型(H56和mv2)。以此鉴别出广东的病毒可能有三个来源,重庆和台湾的病毒有两个来源。有较多样本的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美国,患者感染源至少有两个,尤其是美国包括了五个来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H56这个超级传播者单倍型,同时是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以及中国台湾患者的传染源。
研究还表明,新冠病毒基因组没有发生重组事件。
早在2020年1月底,一篇由中国的医学专家撰写并刊登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上的论文,曾展示过一组于去年12月中旬就已经在武汉感染了新冠病毒的病例数据,其中显示有一部分感染者并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这也直接引起了舆论对于病毒到底来自哪里的关注。
另据环球时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官网的这篇研究成果,其英文论文已刊登在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上。该平台并不像传统学术期刊那样,会要求在论文发布前先经过同行评议
因此,这篇论文中的发现,虽然对于探索新冠病毒的源头很有参考意义,但其发现也仍需要更多科学研究的印证以及进一步的拓展。
揭秘:新冠病毒侵染人体那一刻!
来源:杭州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等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