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爆炸】《柳叶刀》主编怒了+《自然》连续三天道歉+能发光的硅材料已开发来了+硅基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大爆炸】,即曝料最新的科技发展!欢迎关注!
《柳叶刀》主编怒了:特朗普的做法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当地时间星期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停止资助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决定被谴责将把无数人置于危险之中。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杂志主编理查德·霍顿随后在社交媒体推特表示,特朗普决定停止资助世界卫生组织,这简直就是对全人类的犯罪,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卫生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必须抵制和反抗这种对全球团结的可怕背叛。
昨天,理查德·霍顿进一步发推向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喊话称:“特朗普总统昨天指控有人‘掩盖’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他宣称世卫组织‘未能及时分享疫情信息’,你知道这些说法是不真实的,请纠正你们的总统,我们站在真理的一边。”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美国每年向世卫组织捐助超过4亿美元的资金,这一数字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如果美国切断对它的资助,将对该组织造成重大打击。目前世卫组织正在进行疫苗试验、分发测试包,并向世界各国政府提供防疫建议。特朗普的这一决定也遭到了美国医学界的反对,并被指责将削弱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努力。
美国医学协会主席帕特里斯·哈里斯表示,抗击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需要国际合作和对科学数据的依赖,他敦促政府重新考虑这一问题。
《自然》杂志连续三天道歉
4月7日,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自然》杂志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为题发表社论,为曾将新冠病毒与武汉关联道歉。
《自然》杂志官网截图
社论中写道:
今年2月,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这一名字很快便被传播公共卫生信息的大小组织采用。世卫组织在提出这个命名的时候,委婉地提醒了曾经在新闻报道中错误地将新冠病毒与武汉和中国关联在一起的人和组织,这其中包括了《自然》杂志。我们当初的做法确实有误,我们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
连续三天道歉:污名化是最危险的敌人
继4月7日在官网上发表社论后,4月8日,《自然》杂志在其海外社交账号上发布了同样的内容。
《自然》杂志社交账号截图
4月9日,《自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又发布了该社论的中文翻译版本。
《自然》杂志微信账号截图
《自然》杂志微博账号截图
作为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为什么要连续三天,在多个社交账号道歉?
此前,该杂志曾将新冠病毒与武汉、中国相关联。《自然》杂志对此道歉并承认,世卫组织早已发布指南,要求停止将病毒性疾病与疫情暴发的地带、地点或区域关联在一起。一旦发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风险,无论他们是谁,无论来自哪里。
“执意将一种病毒及其所致疾病与某个地方关联在一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需要立即停止。”《自然》杂志说,今年2月,伦敦大学下属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亚当·库查尔斯基在他出版的《传染的规则》(The Rules of Contagion)一书中提醒我们:历史表明,大流行会导致一些群体被污名化,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谨言慎行。
《自然》杂志还细数污名化造成的后果:种族主义攻击导致年轻学子的学业被打断,校园多样性削弱,科研环境每况愈下,会带来令人担忧的深远影响。
恐惧、谣言和污名化才是最大的敌人事实上,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国共同抗击疫情,反对污名化的呼声已成为主流。
早在2月28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就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需要了解病毒的来源以便于控制它,避免其再度来袭,而不是去责怪谁。我们要小心自己的语言,不幸的是,污名化的语言及指责成为全球描述(用语)的一部分。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于当天表示,恐惧、谣言和污名化才是最大的敌人。
来源:央视新闻
解决数十年难题:埃因霍温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发光的硅材料
据外媒报道,5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制造能发光的硅材料的方法。它已经成为微电子界的“圣杯”。发光硅的初选将意味着更快的芯片内通信、更低的产热和更高的电力效率。现在,来自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U/e)的研究人员通过制造一种能发光的新型六角形硅合金解决了这个长达数十年的难题。
六边形的形状是创造直接带隙发射光子的关键。
“关键在于所谓的半导体带隙本质,”TU/e项目负责人Erik Bakkers指出,“如果一个电子从导带‘降’到价带,半导体就会发出光子:光。”
在传统的立方硅中,由于导带和价带被取代形成了一个间接带隙,所以不能发射光子。然而,50年前的理论认为,六角形的合金硅和锗会有一个直接带隙。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制造出这样一种合金。
这一目标一直到人们发现电子管和电线之后才得以实现。2015年的时候,该团队曾用另一种材料制造出了六边形硅,另外他们还将其作为模板开发出了带有锗外壳的六边形硅。
“我们能够做到让硅原子建立在六边形模板上这点,这迫使硅原子在六边形结构中生长,”该团队论文的合著者Elham Fadaly说道。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自然》上。
现在,研究人员需要开发一种硅兼容的激光器。据Bakkers披露,他们可能能在今年年底之前打造出这样一款设备。“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在2020年制造出一种硅基激光器。这将使得光学功能在主流电子平台上紧密集成,这将打破片上光通信和基于光谱学的廉价化学传感器的前景。”
由于光子不受电阻的影响并且在传导介质中的散射更小,所以在这过程中不会产生热量,因此能让功耗大大降低。此另外,在未来的光子硅上,芯片内和芯片间的通信速度可以提高1000倍。该技术有着许多应用场景,诸如自动驾驶车辆中的激光雷达、医疗和食品行业的化学传感器等等。(cnBeta)
港中大(深圳)张昭宇教授团队在硅基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硅基量子点光子晶体激光器示意图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张昭宇教授课题组在硅基光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实现了可与微电子单片集成的硅基三五族微纳光子晶体激光器。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据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张昭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团队通过设计硅基量子点光子晶体激光器外延结构,采用分子束外延方式在硅衬底上直接生长高质量的InAs量子点作为激光器增益介质(发光材料),依托深圳市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平台,成功制备了亚波长尺寸的超低阈值硅基光泵浦光子晶体激光器芯片。该激光器实现了室温连续光泵浦激射,并在1310 nm光通讯波段实现单模输出,在实现光电子与微电子的大规模单片集成上向前推进一大步。
硅基量子点激光器器件表征图。
这是张昭宇教授课题组在硅基光芯片研究领域继2019年首个室温连续光泵浦低阈值硅基盘形激光器后取得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此成果第一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周陶杰,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的唐明初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第一作者单位,张昭宇教授、UCL的刘会赟教授和陈思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来自法国University Grenoble Alpes的Thierry Baron教授也参与此工作。
张昭宇教授告诉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于2014年,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也经历过“万事开头难”的阶段,在从零开始发展的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微纳加工平台的程鑫教授和瞿学选老师在器件制备上的帮助,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孙宝权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春雷教授在光谱表征方面的大力协助。”(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金洪竹)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