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传福:华为手机大部分是比亚迪造!小米们造车亏钱是小事,浪费时间是大事

“我们代工很多手机,华为的手机大部分是我们造的。”


6月9日,在2021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被问到比亚迪会造手机吗?王传福如是回应。


此话一出,火速冲上热搜。



不少网友大感意外,表示“还有这回事?”“咋还跟车扯上关系了呢?”另外也有网友指出:“这有什么奇怪的,比亚迪本来就是手机代工和做电池起家的。”


视频来源:老板说的对


喊话雷军:亏50亿是小事 时间成本是大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华为,王传福还提到了造车的雷军。他说:“雷军造车,用3年的时间,这3年时间拿钱是买不到的。你的战略要是走了一个错误方向,可能丢失了50亿不算多,但是你丢失了3年的时间,这就很重要。”


王传福在谈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关于谁能活下来,王传福提出三个重点:第一是要有核心的竞争力,第二是要有很精准的战略,第三是要有快速决策的机制。


今年3月下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官宣造车,首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将投资100亿美元,小米CEO雷军亲自挂帅。外界认为比亚迪担忧小米等科技公司抢走其市场份额,对此王传福表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12%,“其实我们需要他们进来,利用做手机的流量和粉丝,还有一些平台商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态,说服大家不要买燃油车,都来买电动汽车。”


在王传福看来,平台商、手机厂商等玩家入场会做大蛋糕,同时也会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但比亚迪在三电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并不担心竞争加剧。


他强调,掌握核心技术、制定精准的战略、拥有快速决策机制,是比亚迪发展的三大法宝。


对于技术变革,他呼吁,中国不能从石油卡脖子变成镍、钴等稀有金属卡脖子。


新能源车电池如果大量使用镍、钴等稀有金属,当原材料无法稳定供应或燃油车全部被新能源车代替时,原材料供需矛盾将不可避免。”王传福说,同时,中国是个多煤少油的国家,进口石油超过70%,70%进口石油经过南海运输,交通运输领域消耗70%石油。面对“3个70%”挑战,中国发展新能源车减少石油消耗,比任何国家都紧迫。


王传福指出,比亚迪在2008年就坚守磷酸铁锂,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包体能量密度与三元电池基本相当,解决产品安全性、稀有金属卡脖子问题,循环次数达到1.5万次,成本也更具竞争力。


对于王传福的喊话,不知雷军作何感想?那么小米造车,到底胜算几何呢?


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小米官方微博截图


小米造车,只是在寻找一个更大的“风口”。智能电动汽车作为最大移动数字终端展现出了“风口”的引力和潜力。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也值得小米一搏。如果说早些年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有些看不清,充满争议,但眼下大家对于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则已达成共识。随着近年来以特斯拉、蔚来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销售上一路走高,既改变了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看法,又极大提升了自身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数据显示,去年特斯拉美股市值涨幅近7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雷军早期参与投资的蔚来涨幅最高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同样在美股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翻了3倍;而比亚迪因为新能源概念,同期涨幅也近4倍。如果小米造车,其市值无疑将会得到更大提升,这当然也是小米所乐见的。


不过,虽然产业前景和资本市场估值诱人,但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玩家也是众多。除了奔驰、宝马、大众等传统汽车大佬和已经抢跑的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前不久苹果、百度等科技巨头都已加入造车大军,而恒大、宝能等地产大鳄也在追逐这一“风口”。面对这些实力对手,小米要想在造车战中最后胜出,既要保持战略清醒,更要脚踏实地。


要看到,汽车是一个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的重资产、长周期、高壁垒行业。一款车从产品定义到量产,最少也要3年至5年,而要真正盈利,更是遥遥无期。期间,“烧钱”是任何玩家都难以回避的现实。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说,“没有200亿不要造汽车”,但后来蔚来汽车“烧钱”的速度,还是远超出人们预期。2016年以来,蔚来累计净亏损约337亿元,至今未能盈利。恒大汽车称,自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437亿元,但至今一辆车未交付。难怪有人感叹,“造车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当然,相比于那些“啥都没有,靠PPT拿钱”的公司,小米要强不少。按照雷军的说法,“亏得起”。不过,此次小米宣称的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的100亿美元,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其实也不算多。要知道,比其“富有”的韩国三星也曾造车,但最终知难而退;而像戴森那样的科技公司,砸了上百亿元,就举手认输的故事并不鲜见。


问题关键还在于,小米还有天生的短板,这就是品牌力不足。要知道,小米是以走性价比路线起家的。在小米产品的发布会中,常有这样一个环节:对比竞品。熟悉的人都知道,小米一定会做到“同样的价格,配置更高”,或者“同样的配置,价格更低”,这也是小米之所以深得米粉信赖的重要原因。然而,性价比在不少消费者心中又常常是低端产品的标签,小米智能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并不高。


不可否认,目前小米智能产品销量已跃居行业前列,但其在品牌价值上似乎还难以比肩苹果,甚至三星、华为等。而汽车是一个不仅极度看重规模,更注重品牌的产业。没有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就很难像特斯拉一样提供向下俯冲、覆盖更为广阔市场的强大势能,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小米造车还将是一场提升品牌力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来源:综合公开信息、中国证券报、经济日报(作者:杨忠阳)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