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港传来重大消息!中国最强都市圈诞生!
中国最强都市圈诞生!
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布,香港+深圳将形成一个超级都市圈。《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以港深接壤地区“两湾一河”(深圳湾、大鹏湾、深圳河)的地理形态、高度紧密互动的社会经济特点、香港边境区的土地及生态资源优势,以及港深两地现有及规划中的策略发展项目为基础,锐意加强两地基建连系,构建“双城三圈”(即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空间结构,覆盖由西至东的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积极促进港深互补优势的融合发展,共同建设结合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宜居都会。
深港都市圈形成重要特征的是香港提出的:香港将建设北部都会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创科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并藉都会区的发展加强香港与深圳合作,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深圳梦发现,深港都市圈2021年GDP总额预计超5万亿,面积约3107平方公里,人口超2500万。深港都市圈面积或许在国内不是最大的,但经济密度一定是最强的——这里每平方公里GDP已超16亿!
深港来将在交通、科创、同城等方面,逐渐融合为一个世界级大都市区,并成为大湾区的超级引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施政报告之崭新蓝图
建北部都会区构深港同城圈
(香港文汇报记者明其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历来占地最大的规划蓝图「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建议构建一个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涵盖元朗区和北区,提供90.5万至92.6万伙单位,共容纳约250万人口,满足迫在眉睫的居住需求的同时,还与一河之隔的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为国家发挥“双引擎”作用,产生「强强联手」作用。林郑月娥解释,经过完善选举制度,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给予香港更大条件及机会融入国家大局,故对香港未来的规划不应再受到行政界线限制发展,而「北部策略」是首次突破思维,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线。
林郑月娥在10月6日公布的施政报告,用了一个章节讲述这个占地300平方公里、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近三成的“北部都会区”。该发展区涵盖范围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新市镇,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等新发展项目。
开65万职位含15万创科职位
她在昨日的记者会上指出,目前各新市镇和新发展项目均相对零散,“北部都会区”的概念是将之整全发展,并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项目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职位数目亦将由现时11.6万个,大幅增加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为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助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林郑月娥强调,“北部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跨越港深两地界线的发展策略和纲领,虽则是本地规划蓝图,但却是建基于“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及前海扩区,形容「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通过7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见另稿),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她解释,“双城”意指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南北都会区各展特色相辉映
目前,香港南部已有“维港都会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林郑月娥强调「维港都会区」不会因发展成熟,什么都不做,目前最大的发展,是「明日大屿」下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并以此建设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她期盼「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香港南部及北部均有成熟都会区,两者各有特色及擅长、互相辉映,并驾齐驱,促进未来发展。
至于“北部都会区”发展成本,林郑月娥强调,这是一个愿景及发展策略,“香港最能制造的财富是土地,我们不可能在开拓土地工作蚀本,如果我们现时看今日赤字,便什么都不做,不单是短视,我会形容为不负责任。”
她强调,不论是“明日大屿”还是“北部都会区”都是绿色低碳社区,有很多环保项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赚钱。“一盘赚钱生意摆喺眼前……一个负责任政府应该拥抱这盘生意。”
>>香港宣布!在深圳河以南将建300平方公里北部都会区,深港“双城三圈”来了!附香港《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
>>香港宣布!在深圳河南岸打造卫星城市!全球最高自由开放的经济增长极要来了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来了!
10个重点行动方向及45个行动项目曝光
前言
过去超过半世纪,为了满足本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进行了大量城市规划的工作,包括早期的荃湾、沙田、大埔、屯门等新市镇,以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等新发展区。
这些规划发展卓有成效,但亦有不足之处,例如未能达致职住平衡、自给自足的目标。近年更因议会的泛政治化,和激进“反政府”人士刻意制造对立、对抗,令城市规划工作举步维艰,严重窒碍经济社会发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问题。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乱转治,并迎来重回“一国两制”正轨,聚焦经济、改善民生的新局面,政府应更积极有为地为香港规划未来。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为基础,并参考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香港的支持,把《香港2030+》策略中的北部经济带扩展及整全为包括元朗、天水围、粉岭/上水等新市镇,多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及相邻乡郊地区,总面积达30000公顷的都会区。我们将建设北部都会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创科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并藉都会区的发展加强香港与深圳合作,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港深接壤地区“两湾一河”(深圳湾、大鹏湾、深圳河)的地理形态、高度紧密互动的社会经济特点、香港边境区的土地及生态资源优势,以及港深两地现有及规划中的策略发展项目为基础,锐意加强两地基建连系,构建“双城三圈”(即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空间结构,覆盖由西至东的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积极促进港深互补优势的融合发展,共同建设结合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宜居都会。
为解决香港中长期的土地需求和回应可持续发展,《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须同时开拓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提出十个重点行动方向及4个行动项目,包括增加房屋供应和创科用地、完善跨境交通基建、积极保育生态、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引入政府主导的社区营造模式及制订创新批地政策等建议。
本报告书详细介绍《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规划背景、总体原则、目标和行动纲领,让市民可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
我期待全港市民和特区政府一同努力,以未来二十年时间基本完成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媲美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标志的维港都会区,让这两个位于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并驾齐驱,互相辉映,为祖国这颗东方明珠增添光采!
香港特别行政区
行政长官
林郑月娥
1.2019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需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及“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2021 年 3 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要求“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
2. 内地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过 14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比欧洲、美国、日本、澳洲加起来的市场还要大。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有超过 8 600 万人口,比其他世界级湾区(东京湾、纽约湾和三藩市湾)都要大。香港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外向型经济体,内地和大湾区潜藏无限机会,是我们发挥所长,一展抱负,开拓事业发展的理想地方,也是我们贡献国家所需的开敞平台。
3.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后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以来,香港与内地尤其珠三角地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经济关係。“前店后厂”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及经济发展,而香港亦从轻工业走向以金融及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并藉著国家政策成为国际资金及企业进入内地,及内地企业在港集资、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缔造了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挥独特的功能。
4.40多年以来,珠江东西两岸已经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世界级城市群,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特别是深圳持续地频繁互动。深圳是香港进入大湾区腹地的陆路门户。每日来往香港与深圳的居民持续增加,出行目的都以消閒、探亲、公干、上班、上学为主。“港中有深、深中有港”的融合发展态势经已形成。
5.香港採用了以公共交通及铁路带动的高密度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利用紧绌的土地资源,建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累积了成功的城市发展经验,创造了骄人的经济成就和稳健的发展基础,抵御过多次国际危机的衝击。
在多项国际评价指标中,香港的排名虽有高低升跌,总体上仍名列世界先进城市组别之内,保持著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
6.香港亦面对各方面的发展矛盾和挑战,其中发展用地短缺,房屋单位供应不足尤受社会各界批评。为了解决房屋用地不足,政府正与时间竞赛,以多管齐下的方法,增强发展容量,扩大土地开发,以满足发展和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但同时面对保育与发展的持续争议。
7.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本届政府表明须持之以恆开拓土地,不应因为经济环境的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的升跌,动摇政府觅地造地、为香港建立土地储备的决心,避免再次出现土地供应不足的恶果。
8.经济发展方面,香港有四大支柱产业(金融、贸易与物流、专业服务、旅游),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面对国际和国家发展朝向多元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全球经济新格局,香港传统的优势相对减弱,新经济增长点未能形成,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就业前景和长足发展。
9.香港正努力开拓优势产业,致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推动再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创新科技产业投融资生态系统(创科产业生态系统)。香港多所大学的基础科研实力雄厚,通过转化和应用,可为香港的再工业化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22,香港以一城之力,有五所大学跻身全球首百间大学之列,表现亮丽,值得港人鼓舞和自豪。但用地短缺,仍是窒碍专上教育、科研及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
10.以中环为核心的维港都会区一直是香港的经济重心,提供大多数的就业机会。过往“新市镇发展”的经验,见证了纵使新界实际居住人口贴近估算而不断增长,但就业机会的提供则并不理想,导致大批新界居民仍每天往返维港都会区工作。职住不平衡使社会整体消耗大量时间及资源在出行交通之上,影响市民的生活质素,造成南北向交通系统的重大压力,也间接压抑新界的发展潜力。
11.邻近的大湾区城市尤其深圳已经不再承袭过往“前店后厂”中加工代工的生产模式,而是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的前沿,自主创新能力高。面向未来,香港需要革新思维和观念,探索在国家和大湾区发展大局中开拓发展路向和空间的可能性,充分利用邻近大湾区城市的优势和机会,注入新发展动力,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局。
12.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两项重大国策,对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至为重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除了明确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也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发展定位,提出服务业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支持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和毗邻深圳科创园区的建设,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合作区)的功能。
13.深圳已积极制订深圳科创园区的建设和产业政策措施,加强与香港的交通基建连接,亦提出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推动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取得突破。2021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将前海合作区范围从前海地区向南扩展包含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蛇口区块,向北扩展包含宝安区内多个重点发展区,例如深圳机场及会展新城,并提出一系列有利香港专业服务进入前海合作区发展的深化改革政策。
14.香港需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全新的角度和积极的行动,迎接挑战,掌握国家政策赋予的政策优惠及可激发的发展动力,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特别是深圳,携手推动更紧密、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合作,谋划和营造更佳的发展潜力及机遇,强化协同效应,并藉此带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香港的作用,丰富“一国两制”事业的实践。
15.香港已经制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提出了一个都会商业核心区,两个策略增长区及北部经济带、西部发展走廊和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三条发展轴为框架的发展远景。《香港2030+》的后续工作可以此概念性空间框架为基础,把香港整合为不同的都会区,确立各个都会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编制更为具体的行动纲领,落实香港的发展远景。
16.北部经济带接壤深圳,包括了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新市镇及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多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是香港未来二十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这里拥有多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繫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17.区内现况是生态保育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棕地作业对环境及社区生活质素影响甚大、当区人口及就业机会的比例极不理想、对外通勤交通压力极大,区内亦欠缺具地标性的公共及市政服务和高等教育设施,也欠缺具推动力的经济发展设施。
18.大量较年青的人口将会迁入新界北部地区,要及早为他们营造可成家立业的宜居宜业社区。政府因此率先把北部经济带整合为北部都会区,并制订《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展策略》),藉其接壤深圳的区位优势,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大局,并以港深融合发展为助力,把北部都会区发展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
19.北部都会区大概包括了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陆地面积约有30000公顷。都会区不是指一个有法定地位或规范,以行政界线所划定的区域,而是因地理特徵、经济功能、生态环境、交通联繫及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具规模和动态的城市空间。在都会区里,土地用途多元,佈局紧凑,居住和就业人口及企业高度聚集,可带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活动丰富,拥有标志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筑景观,整体上具备活力、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香港《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
关于北部都会区部分发言摘要
引言
19. 过去超过半世纪,为了满足本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了大量城市规划工作,包括早期的荃湾、沙田、大埔、屯门等新市镇,以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等新发展区。这些规划发展卓有成效,但亦有不足之处,例如未能达致职住平衡、自给自足的目标。近年更因议会泛政治化,和激进「反政府」人士刻意制造对立、对抗,令城市规划工作举步维艰,严重窒碍经济社会发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问题。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乱转治,并迎来可聚焦经济的新局面,特区政府应展示高瞻远瞩的魄力,积极为香港规划未来。
规划未来
20. 我现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这个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而支撑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亦会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这两个位处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将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间布局,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北部都会区
规划背景
21. 我们今日会同步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展策略》),详细介绍都会区的规划背景、总体原则、目标和行动纲领,让社会各界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发展策略》同时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为基础,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空间布局
22. 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都会区不是指一个有法定地位或规范,以行政界线所划定的区域,而是因地理特征、经济功能、生态环境、交通联系及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具规模的城市空间。在都会区里,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业人口及企业高度聚集,可带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丰富民生活动,拥有标志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筑景观,整体上具备活力、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23. 北部都会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这里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发展策略》把拟议的个别发展项目,与毗邻的乡郊和保育土地,创新地有机整合和提升为都会区,以期创造发展容量,满足经济和民生需要,并同时优化环境,达致可持续发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带来的新机遇。
双城三圈
24. 在国家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25. 「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运输基建先行
26. 我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其中运输基建先行的概念获得广泛认同。北部都会区的整合和扩容工作,亦会由以铁路为运输系统主要骨干所带动。《发展策略》中提出的铁路项目包括:
(i)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
(ii)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伸延,经落马洲河套地区(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iii)探讨将东铁线伸延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罗湖站及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及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iv)将北环线由古洞站向东伸延,接驳罗湖、文锦渡及香园围一带,再南下经打鼓岭、皇后山至粉岭;及
(v)探讨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以带动该区和流浮山的发展。
增加创科用地
27. 香港近年在创新科技有一定成果,而在「再工业化」策略下,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亦大有可为,但土地不足仍将窒碍发展。虽然正在兴建的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占地87公顷,规划的总楼面面积已大概等于三个位于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但与深圳河北岸面积超过300公顷的深圳科创园区比较,则相形见绌。《发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羣聚效应。
发展产业 开创就业
28. 前海扩区方案以打造具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将为香港专业服务带来大量机遇。《发展策略》建议可藉此契机提升洪水桥╱厦村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并在与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建设具规模、地标性的创科设施,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为达致职住平衡,《发展策略》建议制订明确政策及行政指引,尽量把「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9. 北部都会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西面有属《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中部有大面积的鱼塘,而东面则有拟议的红花岭郊野公园、海岸公园及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发展策略》提出须制订及实施积极保育政策,通过政府逐步收回数百公顷私人拥有的湿地和鱼塘,优化管理,提升包括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共约2 000公顷保育用地的生态功能,加强保育香港的湿地,亦为北部都会区缔造优质生活环境。
增加房屋用地
30. 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内的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0 000个住宅单位;北部都会区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估计可提供的住宅单位为约165 000至186 000个。连同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0 000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 000至926 000个,一共可容纳约2 500 000人居住;而都会区内的职位数目亦将由现在的116 000个,大幅增加至约650 000个,包括150 000个为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强化执行机制
31. 要有效落实《发展策略》,建设北部都会区,特区政府须提升高层督导,强化跨局跨部门协作,制订成效指标方便监察,并与深圳市政府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相关项目。我们下一步会详细研究有关这个执行机制的细节。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下一届政府设立副司长职位,负责领导包括「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
提升管治效能
重组政府架构
32. 即使没有大型区域发展项目,我认为重组政府决策局,以切合施政重点和社会期望也有其必要性。我建议现届政府在未来数月,谘询各界和持份者,准备一份详细的重组方案,供下届政府考虑执行。总结了施政经验和立法会及业界提出的意见,我初步认为重组可采纳以下的方向:
(i)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目前分散于民政事务局的文化事务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意产业和旅游统整起来,推进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ii)分拆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让这两大政策范畴可获得更专注的高层领导,特别是令新设的运输局可专注处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运输基建、公共交通服务和交通管理事宜,同时更促进物流业发展,并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iii)研究分拆后的房屋局和负责土地发展和工务的发展局有否理顺的空间,以加快房屋用地供应;
(iv)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改变香港「工业式微」的观感,并凸显由创科推动本港再工业化的发展;及
(v)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加强以地区为本的方法解决市民日常关心的地区问题,及为促进及支持青年发展提供一站式平台。
33. 上述意见纯属抛砖引玉,我希望新一届立法会组成后,可就决策局重组事宜马上展开讨论。我和司局长亦会在未来数月与持份者交流意见,并制订详细方案。
强化管治团队
34. 有了更利于施政的政府架构,我们还需要有一支爱国爱港、忠诚、专业、高效、善于作为、勇于担当、勤政为民的管治团队。我曾先后以局长、司长和今天行政长官的身分服务三届特区政府,对这个「热厨房」吸引人才的困难有亲身体会。我期盼在完善选举制度后,更多有抱负、有能力、有担当的爱国爱港人士愿意加入管治团队,接受挑战,为香港、为国家作出贡献。
35. 此外,首长级公务员,包括属公务员中最核心、最高级别的常任秘书长和部门首长,也是特区施政成效的关键。我已要求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按着「能者居之」的原则,在未来数月检视现时公务员高层职位的选拔聘任机制,务求把最有远见和能力的官员放在最适合的位置。我会邀请公务员敍用委员会参与有关工作。
提倡专职专责
36. 近年我在公营部门人力配置方面,鼓励同事在某些特定范畴扮演「倡导者」的角色,而设立专职专责的专员职位也渐见成效,例如文物保育专员、体育专员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等。特设专员职位也可凸显政府对该政策范畴的重视和避免政出多门或求助无门的不理想情况。我已提议各局长可多以专员职位推动相关工作,例如设立儿童事务专员和海滨事务专员,应有助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和发展局在政府内外分别推动保护儿童和美化维港海滨的工作。
提升政府讯息发放和对外解说能力
37. 在现今资讯爆炸的年代,有效发放政府讯息,让市民更好更快掌握政府政策和最新情况是管治的重要一环,但我承认这正是特区政府须马上改善的工作。不少人都时常向我反映政府新闻公报的内容偏重技术性,而缺乏传达性;发布讯息的手法太守旧,而未能吸引社会注意或即时澄清巿民的疑虑。过去两年,面对不少对政府恶意攻击或偏颇报道,更凸显解说能力有待提升。我已要求各司局长在新闻处处长和他的团队配合下,更注重发放讯息和解释政策的工作。
(来源:香港政府新闻网、香港《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中央宣布!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时间花在无谓的迎来送往、不必要的评审评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种种活动上
我国被“卡脖子”的35项关键技术曝光+微博管理员:已解散马保国相关的粉丝群+孙宇晨为贾跃亭平反+网传虾米音乐将关闭【互联网快报】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